2017/10/13 中国报/雪隆
报导:刘淑美/摄影:张智玟
在培民华小就学的学生关系融洽,即使大家班级
不同,但会时常聚在一起活动。
|
(沙白安南12日讯)即使拥有完善教学设施、学校环境清幽、师资充足,却因附近新村人口外移,导致沙白安南县的培民华小只有10名学生,明年仅有1名巫裔混血新生报读!
约有30余年历史培民华小早前的高峰时段有多达200名学生,却因附近的文丁哥坝(Benting
Kepah)港口村和直古鲁(Teluk
Rhu)港口的村民纷纷往外迁移,学生人数逐年减少。
如今培民华小也是沙白县的微型华小中,学生人数最少的学校,尤其是今年,该校只有区区1名小六检定考试的考生。
培民华小就坐落双溪侨华(Sungai Air Tawar)的渔村内,距离大港(Sungai
Besar)尚有约25公里的距离,而培民华小周遭都被油棕树包围,环境清幽。
附近聚集多所华小
培民华小校地占地5亩,其中3亩已种植油棕园,以地养校和维持学校的经费。
校园内只有一座两层楼的校舍,也有一间图书馆,而校舍前就有宽敞的草场和羽球场,可是因全校学生只有区区10人,显得活动空间空荡荡,即使到了下课时间,食堂也只有10个小小的身影在享用各自的便当。
沙白安南培民华小校长刘月英接受《中国报》专访时指出,该校的一、二和六年级只有1名学生,四和五年级则分别有3和4名学生,三年级则没有学生,至于该校的教师,包括她本人共有11人。
“学校的设备齐全,也有电脑室、图书馆和精明教室。”
她指出,其实该校附近都聚集多所华小,包括在乌暹港口(Bagan Nakhoda Oma)的中华华小、双溪侨华的蒙德华小以及新沟港口(Bagan
Parit Baru)的培青华小,短短数分钟就抵达。
陈其坤:泥沙覆蓋港口难上下货
该校董事长陈其坤指出,附近渔村港口面对泥沙覆蓋的问题,导致大船无法驶入停泊,因此许多人都选择迁往其他港口营业,每逢掀起海浪就会把泥沙引入进入港口的小河,即使政府曾派人前往挖沙,可是不久后依然重演。
他说,因停泊大船的河流已“堵塞”,因此难以上下货。
他指出,该校学生来源主要都是来自文丁哥坝和直古鲁渔村,不过许多村民都逐步搬去大港和半港,因此导致学生来源面对打击。
“沙白县发展华小工委会主席李增山也有联系我,谈及迁校的事情,我和副董事长的立场都希望可迁校,确保这所华小不会面对关闭的后果,我们要保留培民这所华小,但我们也要听取和尊重家长们的意见。”
村民家长没意愿迁校
即使教育局有提出迁校的献意,也有发展商主动联络校方,但当地村民和家长都希望学校可在原地保留,直至全校面临“零”学生!
刘月英坦言,确实曾有发展商主动与其接洽,并迁校至城市区,也曾将此消息传给家长,不过家长是没有意愿迁校。
她也听闻教育局有意将微型华小和国小合并,因政府也面对很大开销。
为了增加学生报读人数,刘月英也曾前往教育局咨询有关学前教育班(Pra Sekolah),并要求在该校开启学前教育班,可是效果却不如意。
刘月英指出,为了吸引更多学生报读学前教育班,提供许多便利和优惠,包括免费校服、校鞋、文具及书包等,并将宣传广告张贴在周遭。
“可是没反应,我也有点束手无策了。”
王和发:零学生才谈搬迁
该校家协主席王和发接受《中国报》专访时指出,在数个月前,他们有开会与家长商讨,不过家长并不希望搬迁,因目前尚有学生报读。
他指出,培民华小的学生来源主要都是来自当地的2个渔村,包括文丁哥坝和直古鲁港口。
“一旦学校真的没有了学生,到时可再考虑搬迁事宜。”
由2私立华校合并而成
根据资料显示,培民华小是由两所私立华校合并而成,即德古鲁(Teluk Rhu)的培德学校与文丁哥霸(Benting
Kepah,前称汶汀歌坝)育民学校,两所学校都是在1940年成立,当时两所学校人数各自增至约百人。
不久后,两所学校的董事部也向雪州教育局申请为全津贴国民型学校,但被拒而建议合并两校,后命名为培民国民型华文小学,并于1973年1月2日获得教育部批准为全津贴学校。
当时汶汀哥霸校舍为总校,德古鲁校舍为分校,直到1974年才获得批准兴建新校舍(即现在校址),新校舍于1975年动土,1976年建成,学生于1977年正式在新校舍上课。
(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