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721


新建华小第一里路


2017/10/30 光华日报/言论 

~文:董恪宁


不过是201788日,教育部长玛哈兹卡力书面答复火箭古来国会议员张念群律师提问,坦告南中国海两岸的乡亲父老,未来两年,这个国家其实也没有增建华小(SJKC)及淡米尔小学(SJKT)的计划。

不过是三个月不及的光景,大选靠近,行情180度地转圜;20171026日,玛哈兹尔卡力改口宣布:政府批准新建10所华小,柔雪两州各占5所;並且同意6所微型华小,迁至华裔人口密集之处。

校名都有了。柔佛五校,曰郭鹤尧华小(SJKC KUEK HO YAO)、沈慕羽华小(SJKC SIM MO YU)、李孝式华小(SJKC TUN H.S. LEE)、陈嘉庚华小(SJKC TAN KAH KEE)和谢华华小(SJKC CHEAH FAH)。

雪兰莪5所,则名之以李莱生华小(SJKC LEE LOY SENG)、征阳华小(SJKC SUNSURIA)、翁毓麟华小(SJKC TUN ONG YOKE LIN)、林苍祐华小(SJKC TUN LIM CHONG EU)和朱运兴华小(SJKC TOO JOON HING)。

但是,十片校地,分布虽有眉目,可是准证尚缺。仅此一桩,当可体会,眼前一切,恐怕只是第一里路,至少2018年的预算,不见攸关此事的任何说明。离开最后一里的终点,还有很远很远。一旦追溯部长8月的说明,大家想必明白,国库未来两年的编算,其实嘛……。

尽管如此,接领岁末红包,马华总会长廖中莱显然乐不可支,说是华小的发展,已从“个案”处理的方式,逐渐迈入“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将据华裔之聚集,增建与搬迁云云。而且,要是“一切顺利的话,相信明年就可动工”。

就是这样,一下子多出十间学校,校长、副校长、师资、书记、校工的配给,自然也需随之增加。还有,校舍的建造、行政的开销、拨款的预算,层层叠叠,怎么处理?

是的,高兴归高兴,接下来的第二里路,谁知道何时正式开跑?何况,参考过往磨蹭拖沓的苦涩经验,说实在话,工程怎样一一落实,其实尚待华社继续观察,才能定论。

不管怎样,耐人寻味的是,校名所表扬的,若郭鹤尧、若沈慕羽、若李孝式,孩子多是读红毛书的。学校落成,入读其中,感念历代之先贤,不论我等会如何一番滋味在心头,可见华教的工程,其实还没成功。

正确的说,眼下华小的挑战,不只是学额的不足;恰恰相反,私塾院校和国际学校纷沓而开之后,华小已经不再是个别家长的首选。处境如此,新建华小将来如何招生,确实大不容易。

思虑这些,未来华小的建设,想必不能刻舟求剑,而需按照城市的生态,百姓的作业,学生的流量,积极及时做出结构的改变,才能迎合市场之所求,立足千秋,传送香火。

如果共管公寓渐成大时代的新风气,我们能否在此划定教育的空间,就在这里开办专供社区的华小?这么一来,不但方便家长接送孩子,而且节省各方舟车劳顿的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益。

可惜,朝廷的思路,始终没有前瞻的打算,而是拘于政治的博弈。那么,规划华小的前景,当权的领导自然既没主义,也没主意;而是天马行空,灵光一闪,随之逆转乾坤。大选过了,场景如何落幕,这里也就不好说了。



增建华小有错吗


2017.10.27星洲日报/古城

~文:陈文强


我是华小生也是独中生,两名孩子也是从华小进入独中就读,清楚知道华校办学并不容易,这次政府能够一举建设16所华小,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对华社有益无害。

政府批准增建10所华小,并以华裔先贤名字命名,同时批准6所华小搬迁,这对华社而言绝对是一个大好消息,对一路走来不停为华小努力的人士而言,更是一种安慰。

可是,却有一群华人在这个时候出来冷言冷语,令真正关心和爱护华教的人士感到痛心,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做法,对华教建设有帮助吗?

我是华小生也是独中生,两名孩子也是从华小进入独中就读,清楚知道华校办学并不容易,这次政府能够一举建设16所华小,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对华社有益无害。

华教不是国阵的,同样也不是希盟的,华教属于全国华人所有,身为华裔政治人物就应该给予协助,不是为了党利益就胡乱指责;试问,难道增建华小有错,不建才是正确吗?

反对者不要拿各种理由来掩盖增建华小的正面益处,也不需要急着跳出来表现自己有多担忧这是国阵的阴谋;尤其是一些政党的粉丝,不必随着那些因担心增建华小而失去政治筹码的政客起舞。

只要我们是华人,就一定要支持增建和搬迁华小,因为只有把华小一所一所建起来,华教的地位才会稳固。

希盟在这个课题上其实可以扮演加分的角色,作为以华裔为主导的行动党,在政府作出宣布增建和搬迁华小时,如果能够挺身而出给予支持,然后从旁协助和监督,塑造一个马来西亚华裔社群大团结的形象,不但有助于尽快完成新华小的建设,看在其他族群眼中会更加正面。

希盟也不要说这是大选糖果,即使是糖果又如何,难道槟州政府拨款给宗教学校不是糖果吗?只要这颗糖果对人民有利,为什么要反对?

马华是华裔政党,民政党也算是华裔为主的政党,行动党也是,如果在华教课题上搞到华人和华人窝里反,谁也不是赢家,通通都是输家。

因此,如果你不是华校生,你没有资格在增建和搬迁华小课题上踩一脚,因为你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如果你是华校生,你更不应该反对或是质疑这个课题,否则你将是华校幼苗的破坏者。

老人家教育我们,凡是不要先下定论,是好是坏先看先听,不要以为自己的想法看法都是对,往往事情发展到最后,错的其实是你自己。



富了出版商累垮了学生


2017/10/26 诗华日报/评论

~作者: 郭碧融


大儿子的手拿著报纸,笑容满面地对我说,「妈妈,今天我们在学校看到这则新闻时,我们都『耶』了起来!」

「到底是什么事令你们这么开心?」

「你看!」他隨即將报章的封面头递给我看。原来是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张盛闻说,从明年1月起,国內所有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不可购买作业簿,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则每一项科目只允许购买多一本的作业簿。

「高思维」消磨热情

我当然乐见教育部严厉执行这项被拖延了17年的「小学作业簿使用指南」通令,因为我並不想重复这样的日子——晚上陪伴儿子完成大堆的作业、作业习题令我必须想几遍才会解答、小儿子刚上小学时因作业过多而哭著做完、儿子的肩膀和手上各一个书包。

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过多的作业簿却让学习变得很沉重。每当我对著作业簿的「高思维」习题时,都会觉得那是为了刁难学生而设的题目,在学生还未拥有高思维时就已被磨掉学习的热情。

可悲的是,身为全国校长职工会主席的王仕发回应的说词,犹如在维护出版商的利益。如其指教师会在教学上面对困境,是否是在质疑教师没有作业簿就不懂得教书?倘若如此,那我们就要剑指师训的课程了,为何没有教导老师备课?为何没有教导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以致只能靠作业簿打发时间?

练就考试技术者

其次,他代表大部分的家长发言,认为他们会对教育部的通令感到「担心」。这就疑问重重了,他从何获取这个数据?他有进行调查吗?如果他仅凭感觉说出这番话,那根本不具科学论证精神。

之后,他建议教育部给予校方和出版商一年的缓衝期来做出应对措施。这很明显地在维护出版商的利益了,因为出版商早已印好明年的作业簿,而有些校方已向学生收取订购费,若教育部落实通令,家长肯定要求校方退还订购费,导致出版商蒙受损失。

教育部原本都有为学生提供课本和作业簿,但是学校为了推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惜规定学生购买额外的作业簿,將学生训练成很会作答的考试技术者。

身为一名教育领域的领导人,既然教育部提出减少作业簿的措施,那就应该借助该契机向教育部提出教育制度现存的问题,以期改革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为广大的学子造福。遗憾的是,其不仅缺乏远见,也完全没有教育理念,更沦落为出版商的利益维护者,眼睁睁地看著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淹没在作业堆里。



独中的路


2017.10.29 星洲日报/大北马

~文:黄惠玲


亚罗士打新民独中最重量级的董事长罗忠华在1026日的上午1025分逝世,享年75岁。

他从1999年开始上任新民独中董事长。恰好那年,我刚好是新民独中新校舍的初中一新生。

对他的印象不算太深,但对他每年51日义卖会的咖哩山猪肉比较印象深刻。因为每年的义卖会,他都会设一个摊位,据说是他亲自上山捉山猪和亲自下厨的料理,每年都会被一扫而空。

毕业后,会在采访学校的活动上遇到他,因为知道我是校友,他每次都会特别热情打招呼,然后超大声地说:“你认识我吗?我是董事长。”,因为听力不好必须助听器辅助,所以他说话的声量特别大声。

虽然近几年,他行动不很方便,但他还是坚持出席校内大大小小的活动,就算需要被人搀扶,吃力地慢慢走上台,他也坚持一字字地念完讲稿。

他也算是新民独中建设发展的大功臣。除了参与1992年的兴建新校舍工程外,他在任18年来也成功在2004年兴建一座宿舍楼,出钱出力。

他因健康理由于今年8月卸任董事长职,并由心属的署理董事长黄明国接棒。

我记得他每一次的演讲内容,少不了就是向华社要钱。是的,靠自己生存的独中,最现实的窘境就是没有钱。

记得那时候求学时,每年最怕义卖会到来,因为学生必须要卖固本,那时候才明白拉下脸皮向人家讨钱也是一种学问。

那时放学后,大家就会挨家挨户敲门卖固本,最让人好气又好笑的是,当敲门问有人在吗?里头会有人回应:“没人在。”大家就会起哄说,那是谁在搭话,然后笑成一团继续下一家。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别有一番另类的中学回忆。

现在偶尔在庙宇看到独中生站在走廊处,向善信们筹款,都会庆幸自己已走过这些路,更希望有人可以给钱,让他们早早回家。

曾有一名老师诉苦说,家长都反对孩子到外筹款,因为觉得孩子拎着桶子筹款很像乞丐,所以大都不让孩子参与。

其实,我们都曾经当过“华教的乞丐”,当然也有人是华教的布施者,这些角色互补的存在,独中才能走到今天,无论还剩多少里路,我们都一直在路上,且坚信会走到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