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星期三

达华风范 永存我心



2017/10/16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2017823日是三马林达达华创办111周年,这特殊的111的三个数加起来等于“三”字,“三”是吉祥数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三阳而开泰,冲气以为和。故“三”有生生不息,无限扩展之意。

1906823日,达华前辈,以先知先觉的独到眼光,在美丽的马哈甘河畔创立了一间学校--高砥中华学堂。19451010日原名高砥中华学堂改名为三马林达中华学校,简称“达华学校”。

2016823日达华校友举办了母校110周年庆典,海内外学子千里迢迢激情满怀的赴宴。真是“达华笙歌响河畔,百年校庆燕归来”。达华学子又回到三马林达母校重温过去的校园生活,缅怀那段永远抹不去的情谊。在夕阳的岁月里,我们能够和老师同窗叙旧话今,乐而欢笑,悲而洒泪。虽然只是短暂的相聚,却是人生一大美事。

回顾达华母校百年树人的功绩,老师的谆谆教诲犹响耳旁。三马林达人杰地灵,在这里,人才辈出,不仅产生了不少富商巨贾,也蕴育了很多有才华的文化人,他们在各领域竞放异彩。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阿蕉(吴文照,已故)不愧是杰出才子,给三马林达社会添增了耀眼的光彩。还有老作家黄东平,他的巨著《侨歌三部曲》真实反映了当年华侨社会生活图景,轰动华人社会,奠下他在印华文坛的重要地位。2005年,金门县长特为他出版500万字,十巨册的《黄东平全集》,使他在世界华文文坛获得崇敬;侨贤李金昌的《金门忆昔》,他为了不让史迹湮灭,十几年前曾发起兴建《金门马夫殉难纪念碑》;香港作家东瑞以及苏允岱、王良壁、苏南波、张永文、顾长福等人。他们的成绩要归功于达华的教育方针与老师的教学有方,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使成他们名留青史。

达华学校比较着重文史课,老师常常采用课外教材来教学,并增加了中国古典小说,唐诗宋词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让达华学子从小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为女民兵题照》是作者看了女民兵训练的照片后有感而发写下的诗。描述了中华儿女多有非凡的志向,他们不爱红妆,而爱武装,表达了妇女争取自由解放的决心。

正是因为达华老师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了我们对文学产生兴趣,而勤读诗词小说,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陶冶艺术情操,丰富艺术修养。也成为主要课外阅读读物。正所谓“熟读万卷书,下笔如有神”,为我们打下良好的文学基础,日后也为达华母校增添绚丽的光彩。

“喝水不忘挖井人”,50多年后,我们离开达华母校各自奔赴工作岗位,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师生的关爱之心不变。老师的辛勤耕耘像“春风化雨润桃李”。给我们留下了一生用不尽的财富。

去年达华110周年庆典,师生再次见面时,学生一声“老师好!”饱含着多少深情,多少敬意!足以让老师深感此生无悔。“达华”那里,承载着我们一生剪不断的师生情结,满载思想的感怀。老师爱学校如家,爱学生如子。当时光的车轮飞速驶向前方,当课堂上辛勤耕耘的景象画上圆满,当那些曾被翻阅无数遍的课本轻轻地合上,我们又奔向另一个航道。我们将那段师生情结,固化成了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固化成永恒。

纪念达华成立111周年之际,我们为达华前辈们,老师们虔心默颂,他们的丰功伟绩,功德无量,达华人永志不忘!在此向他们表示崇高敬意。

最后献上一首词,以共勉。

传授文化意志坚,高风亮节笔作魂。

一日为师恩难忘,桃李芬芳天下闻。

温发俊

写于2017825 泗水

(千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