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7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719


华小的增减史


2017/10/2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建荣


14届大选日益逼近时,教育部一口气宣佈增建10所华小,同时也批准搬迁6所微型华小,固然有助于解决华裔人口密集地区的教育需求,然而也反映了华小的增建与搬迁,充满了政治考量。

尤其自2008年大选后,国阵政府就不曾批准华小的增建,如今的动作,很难不令人联想,这是一种大选前爭取选票的手段。

当然,大选前宣佈增建或搬迁华小,爭取华社好感,这不是第一次。1999年、2004年以及2008年,国阵在大选前都有类似的宣佈,但华裔选票的动向却未必都如其所愿,此次又能拉抬多少国阵尤其马华、民政的选情,则还有待观察。

毕竟,华社特別是华教组织,多年来就一直呼吁当权者,应以公平、多元和开明政策对待我国各族母语教育的发展,並制度化解决华教的问题,不管是硬体建设如华小的增建及搬迁,还是软体的设备如师资的培训、课程的编排等。

可是,在国阵的政治体系下,华社的权利、华教的诉求,往往沦为当权者的一种「政治手段」,依据其政治需要才给予回应。

譬如,董总去年发佈的《增建和搬迁华小课题》报告,指出全国至少需要45所新华小,其中雪隆需要16所、檳城13所、柔佛8所、砂拉越6所、霹雳一所、沙巴一所。

如今教育部公佈的新建华小,如果加上搬迁的6所,实际上还达不到董总所要求的一半,而且新增及搬迁后的华小,也主要集中在雪州及柔州。这样的分配是否有著政党政治的考量?

放到歷史的长河中,60年来国阵执政下,是否有依据人口增长、华裔的需求来建华小,华小的数量就是一个很好的指標。

如依据数据,从1970年至2016年,国小增加了1600所,达到5877所,但华小却是减少了49所,而泰米尔小学更少了133所。因此,即使加上刚爭取还没建成的10所,这47年来,加加减减后,华小数量是增是减,一目了然。



莫让承诺变空谈


2017/10/27 中国报/中言


教育部长马哈兹尔卡力为华社捎来好消息,宣布政府批准兴建10所全新华小,以及搬迁6所微型华小。

对华社而言,这无疑是久旱逢甘霖,值得欣喜,毕竟学习母语和捍卫母语,一直是华裔最注重的权利之一。

但综观华裔网民的反应,不少人认为这是政府大选前派糖果的策略,也有网民认为政府未说明具体落实日期,不足为信。

增建独中势在必行

华裔网民会有这样的反应并不奇怪,毕竟过去多年来,无论华社争取增建华小和独中,或是争取承认统考文凭的,都面对很大阻力,这最后一里路,尽头似近还远,老是走不完。

华社不希望华教课题沦为政治工具。根据宪法,政府必须确保国民接受母语教育的机会。华社但愿华教能如马来文教育般受到呵护和蓬勃发展,不必受到任何不合理条件的捆绑。

除了制度化拨款,华社最希望见到政府制度化增建华小,并且批准独中的增建,因大部分独中学生人数经出现饱和现象,在华裔人口密集的地区增建独中或兴建分校是势在必行的。

公平享有教育资源

尽管华小学生人数节节上升,甚至非华裔学生人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学术成绩更是优异,但总是有政党人士兴波助浪,令到华教成为受害者,单一源流教育与多源流教育的论争多次被摆上台。

不同源流的学校能以各自母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更重要是,所有学校都应该公平享有国家教育资源,进而全面促进国家教育的发展。

同时,政府有必要进一步说明新学校落成的具体日期,并承担这10所新增华小所有建筑费用。

无论是国小、淡小或是华小,都肩负著为国家培育人才的使命。公平发展和对待所有源流的学校,政府责无旁贷。



实而不华办教育


2017/10/27 中国报/评论

~作者:潘有文


不少华小常向华社筹款,发展校内硬体设施,但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张盛闻指时下一些华小偏向追求华而不实,且无法惠及学生的校内设施,甚至有华小建了富丽堂皇的礼堂,但学生上课使用的桌椅非常糟糕。

董总主席拿督刘利民指这类偏向追求华而不实的校内设施的华只占少数,并且强调校方能提供学生良好硬体设备虽是好事,但增添实用的设备更为重要。

避免华而不实设施

我国有1298间华小,华社对华小的捐助往往都不留余力,甚至一些公益组织或企业,也出资协助华小硬体发展,即使一些小型华小,其设备也不落人后,基本设施齐全,甚至优于不少华小。

长久以来,华社对华文教育有着难以割舍的责任,只要华小或独中有发展上的需要,华社皆一呼百应;但华小理应珍惜和善用这些捐款,应避免出现华而不实的设施,让华社的捐款失去了意义。

家总主席黄华生认为学校应该也专注软体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和让学生快乐学习,才是学校优先考量范围,这或许是现在华小董家教和校长更应该考量的方向。

华丽的礼堂、一些偌大的体育场地或先进的硬体设备,看起来或让学校变得有面子,但如果不能善用这些设备,或者并不实用,等同浪费华社的捐款。

礼堂、体育场地或先进设备动辄数十万至上百万令吉的建筑成本,如果建成后使用次数不多,就无法发挥其价值;此外,先进设备的教育用途,如果只是在某些时候使用,就不值得华社浪费这些钱。

把心思放在教育

华小拥有素质良好的桌椅和课室内的其他设施,基本上已为学生制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一旦得到来自华社更多捐款,能够建立较佳的礼堂或体育场地等硬体设备,就应让它成为可以“金蛋”的母鸡,减少依赖华社的捐款,减轻华社的负担。

以吉隆坡洗都中文华小的王岳海礼堂为例,能够成为社区内喜欢使用的举办活动或宴会的场地,增加学校的收入,并回馈学校的各种发展,才是善用学校的硬体。

如果华小的基本设施已经达标,学生已可以快乐学习,就不应再向华社寻求过多捐款,校方或董家教不如把心思放在教育部分,让老师发挥他们的教学能力,让家长不再有捐款压力,让学生好好学习。



教育缺了灵魂


2017-10-2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这所谓的“灵魂”,是文化价值观,是道德涵养,也是能够打破因社会阶层而衍生出精英学生与问题学生之间在观念及行为上鸿沟的良药。政府所拟定的教育框架与教师所传授的课堂知识,只是组成这抽象灵魂的一小部份,其余的得探究各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观,再从而检讨社会究竟如何丢失这重要的灵魂。

教育部长马哈基尔说,我国的教育,有头、有四肢、有身躯,但缺了灵魂。

首先要提起近日在校园里流行的“窒息挑战”(Mati5Saat)。光看游戏名称,已不难猜想这是个挑战性命的危险游戏。

在社交媒体上广传的视频中,可见一名青年靠在墙上,其胸膛被数名友人用尽全力地压着,并在不出几秒的时间内微翻白眼、倒地及轻微抽搐。在他“死了5秒”

后,友人才拍打身体将之唤醒。

论谁听闻此荒谬游戏都会讶异地摇摇头说:“现在的学生,玩到没有东西可玩,竟然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这或许就是我国教育体系缺失的面向之一。

教长常在出席活动时提及,我国社会的自由经济体系衍生出包含富豪、上流、中产、草根、贫民等社会阶层,而我国的教育体系在此垂直型态的社会结构中,不管是在教育方式、教育素材、资源与人力上,皆无法顾全各个阶层的所有学生。

这是因为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他们平日所接触的人事物与文化环境皆有所不同,因而促使在同样的教育体系之下,有出类拔萃的精英学生,也有接触毒品、加入私会党、逃学等问题学生的存在。

教育部深知因材施教的道理,一方面“力争上游”,放眼国际21世纪学习法,强调与时并进的教学方式,致力改变以考试与分数为重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落实技职教育计划(PIMA),让没有兴趣念书的学生,在一周内到校上课两天、到邻近的工厂或公司工作3天,冀望他们能在念书之余也培养技能。

尽管如此,学生纪律、毒品、私会党、霸凌等问题未见明显改善,反而随着科技的发达,相关行径越发夸张离谱。针对此情况,教长坦言未有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在问题及悲剧发生后,祭出效果短暂、流于表面或无法贯彻的解决方法,使得教育框架如人一般,有头有手有脚有身躯,却没有灵魂。

这所谓的“灵魂”,是文化价值观,是道德涵养,也是能够打破因社会阶层而衍生出精英学生与问题学生之间在观念及行为上鸿沟的良药。政府所拟定的教育框架与教师所传授的课堂知识,只是组成这抽象灵魂的一小部份,其余的得探究各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观,再从而检讨社会究竟如何丢失这重要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