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714


教师内部培训LADAP


2017/10/10 南洋商报/评论版

~作者:方城


那天,在言论版看见有作者建议独中教师的培训必须与时并进,课程必须迎合教师需求且到位,才能有立竿见影之效。

我不知道独中的情况如何,但是在政府学校,教育局规定学校一年必须办7次内部培训(LADAP),以提高教师的素养。然而,据我所知,几乎所有学校在进行这些课程时,都以提高学校的绩效为主。

于是,出现许多有着堂皇名称的课程,目的皆是提升教师的素养。然而,参加的老师都知道,那些堂皇的课程背后,没有一个是用以舒缓教师精神的,几乎每一个课程都在教老师如何提高学校A的人数,如何以高科技教学,让老师时刻被灌输好老师就是可以制造很多A,会用高科技教学的。

这些课程一般流于表面或理论,大家似乎忘了老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是人,是无法估计的。

破坏正待时机发芽种子

平时老师周旋于学生之间已筋疲力尽,倘若要老师周六回校,还要他们再承受无关育人方式或放松自己的课程,真心觉得那是如工作般,让人感觉很累的一件事。

我一直觉得:老师精神若是紧绷,如何让学生在上课时如沐春风呢?这样的为办课程而办课程的情况继续下去,估计承受不了的老师会精神衰弱、精神恍惚;受不了老师家长一直提点多拿A的学生会自残,会放弃学习。这样的情况都不是我们乐见的。

故此,我认为:在这个失焦的年代,当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时,就让老师的心宁静下来吧!

所谓“宁静致远”,只有心得到宁静平和,在育人的时候,才会多一分耐心、多一些喜悦。学生长期与脾气平和的人相处,耳濡目染也不会恶言相向,暴力相待。当然,这些都需要时间,才会看到改变。而我们,一般上都会输给时间,等不及一颗种子发芽开花,就迫不及待重新犁田,破坏了许多正等待时机发芽的种子,实在悲哀啊!



华教问题的产生


2017/10.08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邱丽芳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主任潘碧华说今年报考STPM华文科的华校生人数不到300位。这是一连三年,STPM华文科报考生不足300位;相比在早年有着4000位考生的辉煌时代已是一去不回,令人惋惜和无奈。为什么华文科的考生的人数每况愈下?为什么英语是考生所爱?英语是否是在市场环球化时代,比华语更吃香有出路呢?这景象是否又是我国六十年前未独立时的版本呢?

有多次在市内的购物中心遇到印尼游客。从这些旅客的较白搭肤色,他们应是华侨吧!唯一让我特别注意的是他们在交谈时是完完全全用上了印尼语。更甚的是与泰国一样,他们的名和姓也配上印尼的称呼,没有华人的姓氏了。虽然我不能代表全体大马华裔来发言,但无可否认的是生长在马来西亚的华裔同胞是极幸运的,因为我们的孩子,下一代还可读华语学习华文,甚至还有华语媒介的传播和报导。我国华人还能继续在国内学习华语,市场上华语流通传播,那一年那一天,代表我国华人争取独立宪法草案的先辈功不可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民的思维在改变,国内环境和需求的转变和政治因素,华教逐渐变成华社的核心问题,而忽略了六十多年前我国的社会实况。

六十多年前独立前,在我国英语很吃香,英校生的就业机会尤其是申请政府部门的职位空缺一般上都比华校生较高较多;家长为了两餐,对孩子的教育不太关心,孩子有书读就可以了。中学考试是以剑桥文凭为目标;英语是中学的媒介语,无论是当时考生报考的剑桥文凭 ( School Certificate ) 还是高级剑桥文凭(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 )全由英国的剑桥大学监督和批改!有鉴于此,英语较被重视。在当时那样的气氛和环境中要拟订在我国能有永久和持久性,尚能发展的“保华”的宪法与政策是绝对的挑战。

约六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华教面对的问题就是当年宪法草拟者没有顾虑到会有今时今日华教在发展时,有着意想不到的政治上的语文游戏。但更令人遗憾的是,华教课题被政客利用来捞取选票。华教问题是选举的市场应时产品,在华人选民中是无往不利,有很大的销售量。在政客的教唆和煽动华裔选民相信这些政客能在华教等等问题上,改善争取利益。

这些政客还莫名其妙的被其支持者冠上“华教斗士”,真是让人笑脱大牙!这些英校出身又把孩子送入英校的政客大谈华文教育,对华教问题一窍不通,是否犹如秃头老在售卖生发药水一般?难怪华教问题越理越乱看不到曙光!理由很简单,对政客,华教是利用的课题而不是要解决问题啊!



争取兴建独中


·2017.10.02星洲日报/星·观点


政府须正视独中的表现,以及华社的需求,并在这个基础上允许兴建独中,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日后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董总已于829日致函首相纳吉,要求允准在加影申办一所华文独中。董总希望首相能尽快批准开办新独中的申请,而这其实亦是华社所冀望的。

资料显示,近15年来我国独中生人数节节上升,从2003年的52850人增加至今年的85199人,共增加了32349人,即61.21%

这反映了独中学额在坊间拥有极高需求,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更出现学生爆满,许多申请者遭拒于门外的情况。

庞大的需求量说明了独中的办学方针与教学素质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及肯定。近年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中文的价值水涨船高,独中毕业生的未来出路日益宽阔,相信会有更多家长把孩子送入独中就读。

而在这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却是城市地区独中爆满的困境。在华裔人口较密集的城市地区,例如雪隆一带,对独中有高需求,然而却面临僧多粥少的问题,不少学生只能望门兴叹,无法如愿进入独中就读。

在城市地区的一些独中,今年虽已招收近千名新生,但仍得把约千人拒于门外,可见供需失衡之严重。政府若批准兴建加影独中,当可纾缓雪隆一带独中爆满的情况,同时亦可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

据董总主席刘利民指出,他们建议在加影开办的独中是一所全新的独中,不是现有独中的分校;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与政治结构下要申办一所新独中并非易事,但是政府应考量到华社的需求,以及学生的需要,从教育角度着眼处理兴建独中事宜。

独中的教育素质与学术水平已经在国际上受到广泛承认,许多海外大学都接受独中统考成绩为入学资格,这在在显示独中教学的优越性;而且这些年来,独中已经为国家培育了大量人才,为国家的进步与繁华作出不可抹煞的贡献。政府须正视独中的表现,以及华社的需求,并在这个基础上允许兴建独中,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日后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致华教工作者书


2017-10-10 15:15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郑敖然


前些日子,有一些政客为了出位而发表了极端的意见,他们认为要使国民团结、和谐共处,那么国家就必须推行单源流──以国语为媒介语的教育政策。这种言论挑衅的意味浓厚,让华社哗然,更令到许多华教工作者尤其华校的教师们备受困扰,情何以堪!

前些日子,有一些政客为了出位而发表了极端的意见,他们认为要使国民团结、和谐共处,那么国家就必须推行单源流──以国语为媒介语的教育政策。这种言论挑衅的意味浓厚,让华社哗然,更令到许多华教工作者尤其华校的教师们备受困扰,情何以堪!

众所周知,类似这些不利华教的言论总会随时出现,挑战华社的忍受能耐。那些与华文教育关系密切的教师们,更首当其冲,受到信心受到动摇,感到前途一片茫然。

倘若教师们因而惊心怯懦,不敢站稳立场,以行动去反击这些惑众的妖言,那么就很有可能成为华文教育的送终团队,成为愧对先辈,对不起华裔后代的罪人了!

所以,无论时局多么艰难,老师们都必须互相鼓励互相扶持,振作起来,但愿能够不亢不卑、不屈不挠面对压迫、威胁,成为华教的中流砥柱,以使到母语教育能够继续茁壮成长,在这块土地上万古长青。

华教工作固然荆棘满途,但是只要老师们同心协办,在众志成城的毅力下,一定可以将华校办得更好,甚至一枝独秀,成为万众瞩目,各民族首选的学府。

我们必须了解,老师们都是华教的尖兵,是华教的守护者,一定要为华教兴衰存亡而身先士卒。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但愿华校的老师们以梅花作为榜样,在惊涛骇浪的华教汪洋里力挽狂澜,让华文教育永远风华正茂,不停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