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星期一

将中华文化融入名字:你有中文名吗?

 

2020/10/09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史佳妮

2019年奥地利维也纳国际书展上,维亚纳大学孔子学院的展台前,老师在为参观者写中文名字卡。

名字是每个人的重要标志,并伴随我们一生。我们通过名字和别人打交道,用名字让世界认识自己,甚至记住自己。

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也十分好奇自己的中文名字究竟是什么样,所以不论是在课堂里还是在文化活动中,中文名字都十分受欢迎。而随着对汉语以及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加深,或者业务需求,很多人也愿意拥有一个中文名。一个地道的中文名,不仅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对交友和工作也会有帮助。

起个地道的中文名

那么怎么才称得上一个地道的中文名呢?中国人的姓名强调形美、音美和意美。一个好的姓名不仅写出来字形笔画要协调均衡,念起来也要求琅琅上口,更重要的是意义要深远。

在孔院的工作中一般有两种情况需要帮当地人取中国名字:一个是文化活动,一个是汉语课的学员。

在文化活动中,我们常常会提供一个书法体验摊位,为参观者用毛笔写中文名字卡。这个展位在各类活动中都得到各个年龄层群体的好评,有时场面火爆甚至供不应求。在2019年的维也纳国际书展上,就连奥地利总统也光顾了我们的书法展位,并且得到了他的中文名字卡。

但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如果现场取一个原汁原味的好名字可能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使用翻译法,因为这是最普遍、也最快速的方法。比如大家都再熟悉不过的“大卫和安妮”。通过读音进行翻译后的名字,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最接近原来的名字。

说到地道的中文名,我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外国人的中文名是史景迁。即使你对他不熟悉,但看到这个名字时,也会觉得有浓郁的“书卷气”,这是知名汉学家Jonathan D. Spence的中文名,因为敬仰司马迁而得。另外一个是“可能最会做中国菜的老外”Michael D. Rosenblum的中文名罗朗。后者虽然没有那么多故事,但如果你搜索一下,就会发现不知是不是“名如其人”,这两个名字和两人的气质感觉也十分吻合。

中文名的结构是姓在前名在后,西方名字正好相反,有时还会有中间名。“姓”的选用可以直接用音译的方法,如:Irvin可以用“林”,Bauer可以用“包”等。“名”的部分意义最为重要,也需要多花些心思。但是无论是在“音”还是在“意”的选择和组合上,如果能在翻译的同时,基于名字者本人名字的涵义和故事再适当地加上一些中国味道,这样既能保持原来名字的感觉,也能带上新的特色,那么得到一个地道的中文名也并非难事。

将中华文化融入名字中

我为学生起过中文名,其中有几个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个芬兰学生名叫Nico Va……浅金色头发,所以给他取的中文名叫“卫明可”,有光亮的感觉。后来告诉他“卫”是根据他的姓氏发音而取,但是也有护卫的意思,学生特别开心。他告诉我,在芬兰语中他的姓也正好有“小小卫士”的意思。

在保加利亚实习的时候,我所教的初中二年级一整个班的学生都属牛,所以在给他们取名时用了很多带木字旁、草字头以及水字旁等的“自然元素”,也希望表达对他们健康成长的愿望。其中有一个女学生喜欢跳舞,本名有月亮的意思,于是给她取了“柯月然”这个名字,“月然”谐音“跃然”,希望她的舞蹈生动有力,并在舞蹈中获得开心。“月然”也一直保留着这个名字。

后来来到奥地利,两位同班的学员里有一位Valeriia Zhil……,个性十分爽朗,于是建议她取“张惟乐”这个中文名;而Petra Pud……这个学员个性腼腆沉稳,于是有了“浦佩文”这个中文名。

取名和解释名字都是很有意思的过程。前者对我们的汉字和文化理解等提出了要求,后者则是“头脑风暴”后的产出过程。而当外国学员们得到中国名字、听到解释并认同时,甚至最后愿意保留名字并且印在自己的名片上,这样奇妙的感受不正是“开动脑筋”后那些小心思获得肯定的喜悦吗?

姓名文化也是全世界共有的文化现象,名字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对于每个人来说,名字不仅代表了一种家庭关系,也是伴随自己一生的独特标签。而对于外国人来说,一个中文名不仅是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诠释,也是全情投入中华文化的一种表现。作者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

(孔子学院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