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星期二

再现1950—1960年印尼华侨社会


—— 张柳昆

2020/10/09/《印尼新报》








从1945年印尼独立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印尼和中国的关系一直比较好。印尼华侨在这十多年里,大体上得以安居乐业。19504月,印尼与中国建交后,印尼华侨的政治取向立即泾渭分明。

大部分华侨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小部分华侨则延续新中国成立前的立场,继读支持国民党。于是,全印尼的华侨社会分成两派,红派和蓝派(互相戏谑为红屁股和蓝屁股)。两派各自办有社团、学校和报刋。华侨总会、中华总会、华侨商会或同乡会、联谊会,在印尼各地兴办得轰轰烈烈。据统计,截止1957年,全印尼共开办华侨学校1669所,有学生45万(1957年印尼实施《监督外侨教育条例》后幸存华校650所)。印尼较著名的华校有,如:雅加达的中华学校、巴城中学、八华学校等;苏岛的棉华中学、巨港中学、等;万隆的华侨中学、清华学校等;泗水的新华学校,等等。印尼较有名的中文报刊有,雅加达的新报、生活报、天声时报、觉醒周刊等;泗水的华侨新闻、大公商报、新生活等;棉兰的民主日报、苏门答腊民报、苏岛时报、新中华报等。

印尼和中国,双方高层往来甚密。19554月,周恩来总理到印尼出席万隆亚非会议,之后刚一个月,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访问中国。19569月,印尼总统苏加诺访问北京。那个时期,印尼华侨社会呈现一派太平盛事局面。华侨的政治立场虽有“红”、“蓝”之分,一般都“井水不犯河水”,各办各的事情,各做各的生意,日子过得舒舒坦坦。华侨小商、小贩经营的足迹遍布整个印尼城乡。小到只有一条街的村镇,往往都会有一、两家华侨的店铺。他们与印尼人关系融洽,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们宁愿在偏远的小镇开店,只因竞争者少,生意容易做。在一个小地方,随便开一间“阿弄”店(杂货店),经营得法,勤俭节省,一家七、八口人过安逸生活是不成问题的。并且还能供子女读书,读到小学或中学毕业,甚至送回中国继续升学。

当时,我在棉兰读书,感觉棉兰就像中国的某一座城市,中国味很浓,充满中华文化。许多街道都用中文命名,如,北京街、上海街、南京街、广东街、福建街、孙逸生街、关帝庙街,……。十多间电影院多数也取中文名,如,大华、国泰、百代、国大、晨光,等等。走在棉兰的大街小巷,中文招牌赫然在目。

夜晚中文招牌、广告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华侨办的学校,在显著的建筑物上,醒目地用中文大字标出校名,如,棉华中学、崇文中学、苏东中学,……。一些社团还组织舞狮队、篮球队、文艺剧团。较出名的球队有“长城篮球队”和“白光篮球队”。“新中国剧艺社”和“崑崙剧团”,演出的节目主题多数与新中国有关。1958年,棉兰华侨的进步剧团演出的大型话剧《五祖庙》,轰动了当地侨界。

《五祖庙》是现代作家巴人(王任叔<注>),根据当地真人真事编的话剧。内容为,当地五位青年华工,不堪荷兰殖民者的欺凌,为了众多华工的尊严,合力杀害欺压他们的工头。最终,五位华工遭荷兰殖民者杀害,五人平均年龄只有17岁。为纪念五位华工,当地华侨在棉兰建了一座寺庙,取名为五祖庙,五人被视作神祖,世代供奉。棉兰进步剧团还相继演了中国话剧作家曹禺的《雷雨》话剧。本人有幸观看以上这两个话剧,叹为观止。印尼进步华校都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中国)和(中华)民族主义精神为办学宗旨。因此,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教科书的采用以及教学内容都“中国化”和“政治化”,尤其在中文、历史和地理等科目的教学中更为明显。甚至一些学校的校长和一些教师,是从中国过来的。

 1950年到1958年,整个印尼心系新中国的红派华侨的势力,大大超过亲国民党的蓝派华侨的势力。每逢101日中国国庆节或817日印尼国庆节,进步华侨家家户户,自觉升起中国国旗和印尼国旗,五星红旗、红白旗在大街小巷飘扬,场面壮观。大城市进步华侨学校的学生,还举着中印(尼)两国国旗上街游行,开展庆祝活动。每个学校的礼堂墙上,堂而皇之挂着苏加诺总统和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照片,以及两国国旗。各进步学校大唱中国进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延安颂》和《团结就是力量》等。电影院大量放映新中国影片,如,《平原游击队》、《董存瑞》、《南征北战》、《女篮五号》、《柳堡的故事》和《祝福》等二、三十部国产影片。许多学校还包场(电影院),组织学生去观看中国影片。放映《上甘岺》时,我所在的棉华中学,就包了几场学校附近的大华影院,组织各班级学生集体去观看。

新中国成立后,全印尼每年都有大批爱国华侨学生回国升学。每年67月间,雅加达、泗水、三宝垄和棉兰等地的海港码头上,挤满了北上的学子和送行的亲人,成了印尼华侨社会,前所未有的充满爱国的盛大集会。这些学生大多是高中毕业准备回国读大学的,因印尼没有中文大学。也有部分是小学、初中生,因爱国热情所激发,也决定回国继续升学。这一股回国热潮,牵动着千家万户,子女回国升学的意愿,得到了许多家庭的支持。这些莘莘学子,自费买船票,离别父母、亲人,放弃可能获得的财富,誓为归国学成后建设祖国。据统计,1950年至1958年,回国升学的侨生超过五万人。

1958年,印尼发生了令蓝派势力几乎崩毁的一件事。那年,台湾当局卷入美国策划的试图推翻印尼政府的叛乱活动,为反叛者提供后勤物资。在反叛者被镇压后,印尼政府对亲国民党的华侨势力进行了大规模整肃。抓捕国民党华侨的代表人物,封闭国民党在印尼的党部,关闭亲国民党的华侨学校、华侨社团,对亲国民党的华侨实行人身控制,没收他们企业的资产。这一猛烈的打击措施,使印尼亲国民党的华侨势力急剧衰亡。1958年,全印尼被关闭的亲国民党的华侨学校约有200所,许多学生就只好转学到进步学校。我当时就读的棉华中学,一时间学生人数猛增。课室不够用,就把三层楼的学生宿舍的底层宿舍改为课室,住宿生被调整到二、三楼住宿。

然而,到了1959年下半年起,印尼红派华侨的大好时光嘎然结束。从此,印尼掀起的反华排华活动,一发不可收拾。苏加诺的施政,从左转向右,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从历史渊源上看,印尼华人并非生来就和印尼原住民有什么冤仇。

1945年印尼独立前,荷兰人统治印尼达365年。期间,殖民者有意挑拨原住民与华侨之间的矛盾。实行“分而治之”的做法,比如,让原住民和华侨分开住,有意突显华侨优越的居住条件,坐车坐船也分开。荷兰殖民者还给予华侨经营酒庄、鸦片馆、当铺、和贩盐等特权。由此,使印尼原住民眼中,华侨成了“剥削者”,民族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加诺等一批民族主义革命者,成为独立斗争的领导人。他们以提高与振兴印尼人的经济政治地位为己任,把民族主义奉为至高无尚的真理 ,在其建国五项原则中,民族主义被列为首位。苏加诺等人把民族主义当成法宝,其结果必然产生排外倾向。华侨具有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俭的品德,又善于商业经营,经济积累日益丰厚。1950年后,印尼出现了许多经济实力雄厚的华侨富豪。苏加诺等一批民族主义者,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他们 视华侨经济为“殖民时代的残余”,以振兴民族经济为由,从1956年起,陆续出台了限制华侨经济的30多种的政策。1959年,为了打击富裕华侨,印尼政府将大面值钞票进行贬值,即将500盾和1000盾的纸币,分别贬值为50盾和100盾,在侨界称为“剪纸币”。当时,我在棉兰,手上存有一张500盾的纸币,准备买一部约200盾的单车,结果,剪纸币后只剩50盾,买单车的愿望破灭。印尼政府还规定,在银行的存款如超过2.5万盾,冻结90%。这些做法,使相对富裕的华侨,经济损失惨重。

19596月,印尼颁布《总统第10号令》,禁止县以下的外侨从事商业零售,以扫除殖民经济残余的姿态,掀起了一波大规模排华运动。导致印尼全国约50万华侨的生计受到影响。中国派接侨船撤侨约10万。应该说,从印尼独立后至1959年,十多年时间,印尼华侨的日子,基本上还算是比较安定的。

(注)王任叔,笔名:巴人(19011972),淅江省奉化县人。19417月赴新加坡,执教南洋华侨师范。与胡愈之、郁达夫等领导文化界开展法西斯斗争。19422月,飘泊到印尼苏门答腊,辗转先达、棉兰等地,参加抗日斗争。19458月,日本投降后,参加苏岛华侨民主同盟,主编《前进周刊》、印尼文《民主日报》,写成大型话剧《五祖庙》。194710月回国。1950年任中国驻印尼首任大使。1952年卸任回国。

(海南兴隆张柳昆供稿/江门黄抵江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