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151

 独中明年新生数量令人堪忧

2020/10/26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渔夫

全柔各独中陆续举行入学考试,从报章上获知报考人数有增无减,确实是好事。

不过笔者思索,独中明年新生人数会否受影响还不得知,因为冠病疫情对经济的负面连锁效应还在持续。

经商朋友的财务都受疫情影响,在新加坡打工的老朋友也因为年龄大了,公司因为利润减少而被裁员。

既然市场这么多人失业和减薪,独中新生人数真的很有可能在明年减少。

父母面对经济困境,缴交贷款很吃力,一般独中每月收费是数百令吉,经济吃紧,勉强送孩子进入独中,或不是明智选择。

最近,堂女婿的孩子报考宽柔中学,不过堂女婿暂时无法回到新加坡工作,已在本地留守数月,未来前景不明,实在不建议堂女婿送孩子到独中求学,毕竟他刚在新山买了间50万令吉的屋子,经济压力可不小。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传统华人思想。面对现实,很多时候还是非常无奈,就如每月有庞大贷款需缴交的年轻人,每月都在面对不少的经济压力。

独中教育确实好,设备完善不说,师资方面也重点栽培,求学环境非常好。不过,在疫情面前,荷包没钱时,真的要向现实低头。

 

独中的品格教育?

2020/10/2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庄仁杰

独中常常强调自己注重德育、中文母语教育/三语教育以及优秀的数理科,并且以此作为自己在教育市场上的卖点。君不见,不论是独中的校长或校友,或者是其他人,说到独中教育上的优势时,都强调这些特点,并特别强调德育。持此类观点者,提到独中时都说独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独中生会有较好的纪律、自制力、诚信等等。

独中如何演绎身教?

先不论独中注重德育因此独中生品格较好这回事是否为真,但是教导品格这回事不但需要言教,更是非常强调身教。因此,独中是否在身教这方面,做到教育学生品格这回事?

最近听闻新山某独中有这么一回事:初三的地理考试题目,与出题的老师在小测验中的题目几近完全重复。从公开的部分来看,可发现测验中的问答题重新包装后,几乎原封不动地出现在地理考卷上。

出题老师透过小测验向自己的学生泄题,这样的做法让其他班级的学生在考试时处在不公平的位置上。对此同学在网络上提出抗议,但是校方最后的决定是这不算是泄题,因此不需要重考,也不需要向同学说明来龙去脉。

如果要求学生必须正直,行事必须公平公正,那么必须以此律己,才能如此要求学生。可是学校却把很明显是泄题的事情搁置,更认为这不是泄题,这不是变相告诉学生,行事不需要公平公正,也不需要正直?如果独中的好处之一是品格教育,如此做法是否能称上是向学生示范何为好的品格?

这类事情所在多有。

吉隆坡某独中要求学生如果要穿外套,必须要穿学校所售卖的外套不可。如果学生穿自己的外套将被没收,并且记过。学校如此做法,是曾有学生把答案放入外套中进入考场,所以禁止校外的外套。可是重点应该是作弊,而非外套,更何况如果外套导致作弊,穿著学校制造的外套亦可作弊。此外,学校无法交代制造商和利益流向,其中缺乏透明,根本无法给予大众交代(这与新山某独中强制购买有学校校徽的袜子的事情,几乎雷同)。

诉诸权威处事不透明

独中要求学生品格和纪律优良,认为可以透过这些外在衣物来显示,可是在这过程中却一再显示自己在逻辑和思考上有问题。更何况,这些外在事物并不能提升学生纪律和品格,重点还是如何教育学生何为好的品格和言行。结果, 学校要求学生统一外在衣物的过程,不但向学生显示自身思考的愚昧(校方的理由根本不堪一击),一切诉诸权威(对权威的迷信和盲目服从),以及自身的财务不透明。如果要向学生展示何为品格,这可说是个很好的反面教材了。

更别提最近某独中爆出教师性侵学生的事件,学校最初欲盖弥彰,企图压下消息的态度(最后因为网络传播,导致必须出来面对)。面对问题不勇敢面对而以权力压下消息,这绝非是被认可的好品行。如果独中强调自己的教育优势是品格德育等等,但是如此行为,一再显示自己的品格实在无法作为学生的榜样。

从以上个案中,可看见这些独中如何处理泄题、外套等衣物,以及重大事件(性侵可说是重大事件)。如果说行为举止是定义自己的方法,这些独中管理层的行为举止,实在无法称为是优良品行。如此一来,独中一再强调自己的优势是可让学生有优良的品格,可是在身教上却背道而驰。如此行为,是在教导学生有良好品格,还是在教导学生如何放弃良好品格,成为言行不一的人呢?

先来正视并纠正自己的问题,再来和大家谈独中可培育学生优良品格这回事吧。

 

病毒和考试一起到来

2020/10/2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宋明家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学期就快结束了,期末考试也在这10月底开始举行。

越接近考期,小香就越焦虑紧张,心情就越焦躁不安,紧张的考试火药味,充斥家里每个角落。

考试前一晚,小香像老僧入定,屏住呼吸,坐在书桌前复习,时而喃喃自语,时而两眼发直,时而嘴巴不听使唤的颤抖。

电话突然响了。电话那头也一样紧张兮兮,还问了很多问题。

“这个…那样…这样…”

小香是下过苦功的,还勉强可以指点一二。

隔天一早,小香提前两个小时来到学校。

比她更早的,是其他老师,早就各就各位,坐在电脑前做各种系统、电脑等测试和准备。

哦,忘了和你说,小香是某大学课程的老师,这几天为了在线期末考试,搞得家里兵荒马乱、马翻人仰。

对中年或老年老师们来说,在电脑屏幕上给学生监考,是件天大苦头。

首先,为了在线考试的标准作业程序(SOP),学校考试局负责人好几天挑灯苦干,为每一个科目制定特定SOP

那些长达20页的监考任务清单,详细记录了老师在考前、中、后种种必须注意的每个步骤和细节,以及如何使用系统的主要步骤等等。

这些,就是小香在考试前卯尽全力、尝试理解清楚的资料;也因为首次施行这种屏幕监考方式,让学校大部分老师都陷入焦虑。

到了学校,每一位监考老师被分配一台电脑,然后开始检查各种细节,包括时间、日期、所负责Zoom课室、各班学生、考试链接、考试密码等资讯。

登入虚拟课室后,就要邀请接受正在“等待室”(waiting room)的学生们,请学生进入“Zoom考场”。

接下来,老师在群组聊天处(group chat)解释在线考试的种种规矩和细节,比如考试期间不能离开摄像范围、不能离开电脑、眼和手不能有可疑动作等。如需要用纸和笔作答的考题,学生就必须展示所规定的空白纸张数目、特定计算机等;部分大学也制作短片,以影片代劳讲解考试和防作弊规则。

国外大学使用人脸识别科技,防止学生使用枪手代考;但本地学府一般是展示学生卡,确定身分后,学生必须展示桌上环境,以确保四周没有任何不被允许的东西,摄像机也必须看到脸部的正面和眼睛;也有大学要求学生使用另一个摄像头,从后方角度监控学生的“考场”。

考试前10分钟,老师就开始发送考卷的网上系统链接。

考试进行途中,老师还要时时注意学生眼睛或手部有任何可疑举动,或其他人出现在视频里、或听到屏幕后的其他可疑声音等,一旦遇上可疑状况,老师会予以警告或采取其他行动;学生迟到的话,会有其他的指示和程序。

考试时间一结束,系统的试卷作答会自动关闭,若有动用纸笔的,学生就必须用手机,拍下写在纸上的答案,然后上载到所规定网站,这些都是根据校方的政策和准则而制定的。

但基于软硬体种种不可预知的问题和突发状况,包括答案不能上载、网络断线、电话记忆体不够、学生QR码扫描失灵等等等问题,老师和学生们都需要学习更大的包容,和做好随时灵活变通的准备。

目前大多数大学和学院,都比较倾向“信任”(或“放任”)学生,不会在摄像机的另一头“搞怪”的举措;但除了“信任”之余,我们其实还可以做的更多。

除了平时向学生灌输学习的正确观念,包括学习的真正目的、分数不比诚信重要等,在线考试在防止作弊上,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技术空间。

虽说师高一尺、徒高一丈,学生真的想作弊,真的会是防不胜防,但电脑网络科技在未来可以在在线考试这学习环节上,协助改善考试的进行和设置效率。

前文所述的摄像头防范功能,甚至使用两个摄像机来监督,或者考试系统设置防止切屏、阻止使用其他应用程序的功能,避免让学生到网上寻找答案,或者可以多屏监控的软体科技等等,都是有待改善的模拟人工监考。未来人工智能科技的持续进步,搭配虚拟考场规则的SOP约束,必将能取代屏幕上那些累人的裸眼人工监控,来提高监考效率。

但最基本的,还是政府必须先加强网络覆盖率,和提升全国网速。少了这个,其他一切都免谈。

 

“词语规范”不宜草率定论

2020/10/27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王介英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情达意、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工具,若因不统一以致产生混乱,势必削弱其基本功能,也必为学习者与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额外负担。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有其必要性。

“汉字字形”的规范化有一系列的文件作为指导,明确而有效;“语音”规范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作为依据,没有太多的争议;“语法”规范以经典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法则,基本上问题也不大;唯独“词汇”的规范数十年来语言文字学界一直无法取得共识,无法确立规范准则。专家学者奋斗了数十年才于20011219日发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中国学者程凯在《词汇规范化问题》中说:“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中,词汇的规范是个情况复杂、难度较大的部分。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与词汇自身的性质以及词汇与社会的共变关系等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他言下之意是说,词汇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出现“新陈代谢”的变化,旧词消亡,新词涌现。

他认为,对一些目前摇摆不定的词汇现象不要过早下定论,而是分阶段观察它们的使用情况,以期最终确定规范。

最近大马报章言论版先后出现三篇讨论“大马中文词语规范问题”的文章,反对把在大马广泛流行的一些词语“规范”成中国惯用的词语,如“沙嗲”改成“烤肉串”、“拉茶”改成“折茶”、“纱笼”改成“筒裙”等等。

切勿一成不变

12年前,笔者在《马来西亚华文华语的规范化》里就曾讨论过这个问题(见《资料与研究》第36期,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199812月)。当时笔者引用中国学者陆俭明教授评论新加坡华语规范化问题时,所提出的看法作为依据,认为:“华语的规范化应以中国的规范为基础,能与中国普通话靠拢的应尽量与中国普通话靠拢,但不一定要完全一成不变地遵循。只要是不破坏汉语的系统规律,那些来自方言或外语,而又具有表达力与生命力的词语与表达方式是可以被接受的。”

陆俭明教授在《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一文中的原话如下:“新加坡华语的规范化也不一定要完全受中国普通话规范的限制……对于那些虽然是从方言或外语来的,但很有表达力,而又不破坏汉民族共同语的规则,则可以接受成为新加坡华语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