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星期三

不再ulu的高山华小

 2020/10/25 星洲日报/周刊专题








“上山冇力,落山冇brake,一落坡轮都唔到地!”60年代,外地人是以这句话来形容武吉丁宜。武吉丁宜华小董事长陈亚斯说,当时加叻大道尚未开通,从旧路前往武吉丁宜要经九弯十八拐,被外人当成很ulu(偏僻)的地方……

1952年,武吉丁宜学校开幕,全村人都来参与了。黑白旧照可见,礼堂由亚答和木板搭成,小朋友蹲坐在地上,大人在后面排排站、排排坐。“那时候学生只有几十个,有一位校长、一位老师。”陈亚斯端详照片,认出当时的董事长、校长、老师、自己的父亲,说道:“校长来自吉隆坡,老师则来自瓜拉庇月劳。”

陈亚斯是现任武吉丁宜华小董事长,问起学校如何建校,他只是轻描淡写华人再穷不能穷教育,所以当年村民发起建校。“我记得以前上学每个月要缴4块钱学费。”他回忆道,上学的多数是男生,女生没机会读书。啊,那时还有夜学班……

教师罗井襄1969年从怡保到武吉丁宜执教,当时来报到不久就遇上513事件,吉隆坡发生暴力事件,50公里外的武吉丁宜气氛也很紧张。当年他也和村民一起站岗守夜,所幸平静度过。

罗井襄当年应同乡朋友邀约来到武吉丁宜教书,2000年退休后他仍留在当地。在他印象里,以前武吉丁宜森林还没开发,空气特别好,和金马仑一样冷,傍晚五六时就得穿冷衣保暖。

下午村里就冒起云雾,有“云雾之乡”的美称。

完善设备拼成绩,摆脱ulu形象

1972年加叻大道动工,武吉丁宜华小搬迁到对面新区。陈亚斯分享当时一件趣事,有位来自槟城的老师得知被调来武吉丁宜,心想“Bukit Tinggi,高山”一定是很偏僻的地方。来报到后发现,宿舍就在大道旁,原来那么方便。

一步一步建设至今,该校现有几栋教室、一座大礼堂、一片大草场,教学设备非常完整。然而,从前因地处偏远而被讥笑“没力没brake”的武吉丁宜,学校成绩同样不被看好。陈亚斯坦言,以前该校成绩在文冬县是垫底的。

不甘被看低,董家协和校长、老师一起拼成绩,近10年都挤进前三甲。怎么拼呢?原来,拿到全文冬县第一,董家协愿意奖励老师去旅行,曾经去过香港、泰国和乐浪岛。这些年,武吉丁宜董家协都在积极推动教育活动,包括带团到中国参加冬令营、夏令营和师资培训。他们也不私藏,师资培训开放给全国教师报名。

武吉丁宜华小虽然建校早,但当地大约在2000年左右才有一所国中。此前,小学毕业的村民都得到文冬国中上学,少数村民索性到其他市镇报读寄宿中学,或到吉隆坡就读华文独中。

这么多年来,武吉丁宜当然出了不少专业人士,但陈亚斯对整体教育情况还是有些悲观。

他解释,武吉丁宜居民的家庭收入情况普遍非常良好,家家户户几乎都是菜农,且多数依靠外籍移工代劳。

“收入那么好,何苦还要鼓励孩子去读书?”他坦言,很多居民抱持这种观念。再加上当地餐馆林立,十五六岁中学辍学后去当“马王仔”收入也有1500令吉,等同龄朋友大学毕业,户头已经多几个零了。

受教育程度追不上收入,这个问题在武吉丁宜特别明显,以至于不少人有这个观念:“何苦还要鼓励孩子去读书?”

(星洲日报/作者 本刊 白慧琪、摄影:本报 谭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