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149

 我们的华文课

2020/10/14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小黑

小学升中学的预备班成绩揭晓了。我很侥倖,是母校7位被录取进入12英里之外县内唯一一所华文中学。

父亲似乎很开心,马上要母亲登记报名,但是母亲另有看法。她要带我到附近的著名英文中学尝试报名。我在心底想,一定不被接受的,因為那所学校挑选学生看成绩之外,还看运动球类比赛成绩。因為各领域都很标青,它的学生也很自负骄傲。

也许自卑,很抗拒。还好,见过校长,他看了我的英文只获70多分,不合要求,拒绝了我。我鬆了一口气,母亲则叹了一口气。

同样的我在母亲的辛苦安排下,终於进入我喜欢的县内最高华文学府觉民中学。其实,一踏入校园,一位同学就给了我难忘的左勾拳。当老师授命我写名字在黑板上,我的手尚未写完毕,他就大声喊:陈大肥。我瞪他一眼,不过下课后他过来握手,从此成為忘年之交。

对於喜欢阅读华文书籍的我并没有做错决定。我们的学校因為当年是从华文独立中学转换(改制)过来,许多华文课外读物都给了我们学校(国民型华文中学),所以藏书还算丰富。我印象中那些文史类的大块头书籍并不能吸引我们,反而是文学出版社的作家选集容易吸引我们。我就是在这裡扎下文学的基础的。每一所政府学校都应该有一定的拨款购买书籍。我不知道校方是否用在恰当的领域上,有些学校是使用在其他建设上。

恶劣环境常在我们须团结

因為是在华文学校唸书,很自然的,同学是使用华语交谈。如果我是在英文学校读书,我的文学史地知识就会偏向英文了。我想我更喜欢多瞭解孔孟、李白杜甫更甚於莎士比亚、邱吉尔。东西方文化的差距,让我必须作出抉择。东方文化浩瀚无边,穷一生也不能学习一个角落,哪裡能够心有旁騖呢。

在当年的学习环境,我还算轻鬆。我们有一星期6堂的华文课,勉强给予我们学习的机会。倘若和独中比较,绝大部分是以华文教学,那真是有天渊之别了。不过,国民型华文中学服务的是另外一个群体的学生,也是一个贡献。尤其是政府鼓励学生入读国民型华文中学,特别提供贷书给予国民型中学的学生,以及免交学费,对独中有一定的打击。

我们的华文教育自从存在以来,董总、教总及各方面都很积极的进入斗争,為民族争取利益。因為他们鍥而不捨的努力,我们才有机会平稳的接受华文教育。恶劣的环境常在,我们必须团结一致,面对大小挑战,公平的教育机会才能实现。

 

给中学毕业生的升学指南

2020/10/14 南洋商报/文教

~文:蓝民泉

小时候,我们总盼望长大;长大后,我们希望回到小时候。或许成年人眼里的世界,害怕的莫过于做错决定,没办法承担该如何选择,所以想回到过去再决定一次,或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来避免错误。

每一天我们都在选择。比如说,拥有选择困难症的你,得决定早餐餐单、选择穿什么衣服上班、今天要不要去运动等。只是有时候,需要做的决定有点大,大到关乎未来你的人生角色该如何扮演时,我们难免迷茫,彷佛站在十字路口,却不知道哪个方向才对,想要却顾虑重重。

别怕!给自己少许时间深呼吸,冷静一下。别忘了,刚说了,有引导!如果你决定升大学,却不知该做些什么,我在这里给你一点小建议。我不会帮你做决定,但我能以过来人身份与经历,引导你去做出属于并适合自己的抉择。

说到升学最该听谁的话?

毕业那一刻真兴奋!你好不容易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业,下一步却不知道该怎麽办了?可能是因为从小学到中学,我们都向长辈学习,跟随著他们的步伐在他们的羽翼下呵护成长。当有一天需要你自己决定起飞的方向和目的时,反而迷茫了。

请记得,身旁也有许多人和你有同样的感受,你们或许也听见旁人给予的意见,比如父母、亲戚、同学、朋友、邻居等。或许你听说过某个朋友是医生世家,父母希望他读医学系;也可能你听说过就读某些科系毕业后就能赚到比较多的收入;也或许你想到电视剧里的剧情,那些光鲜亮丽的职业角色扮演;甚至听过有学长读了某科系后转行了。我们周遭杂音频频,框架沉重的压在我们的肩上。

那么多把声音里,该听谁的呢?

答案是:自己!

原因很简单,只有你可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他人无法帮你度过人生。“了解自己”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生的修习。这中学毕业后和升大学前的间隔人生,从聆听自己开始,建议你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聆听内心,问问自己要什麽、志愿是什麽、喜欢什麽、擅长什麽、优缺点是什麽、擅长不等于有兴趣、有兴趣的领域不一定擅长等。

上大学官网了解详情!

你也可以寻求专业辅导老师的协助,做性向测试,深入地了解自己。然后把点点滴滴写下来,不局限于任何形式地记录,鬼画符也行,主要是帮助理清自己。从字里行间梳理一下,或许你可以结合兴趣、性格、能力、志向和学术成绩表现(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或是以其中一个、几个因素为导向,找出适合自己的领域,再缩小范围甚至到几个相关科系(不一定只可以有一个适合的领域或科系),你的舒适感会指引你。

如果你遇到不了解的领域或科系,在网络科技发达且方便的今天,在搜寻器上输入关键字,即可搜寻到准确资料,谷歌大神随时在。这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如果今天做不到,那麽就明天做,你可以为自己设一个时限,否则没完没了,甚至耽误了申请。

如果时限后还找不到方向该怎麽办?别怕,刷掉手机里的闹钟,拍拍肩,不如试试,退而求其次吧!只求一纸文凭为目标。毕竟人生道路没有天天一帆风顺,学非所用是正常的,只求一纸文凭的当儿多建立自己的软技能比如领导能力、分析能力、社交能力等。

先确定内在安稳,再应对外在因素

稳定好内在,就如有了这张“心”的护身符,清楚方向,人也变得坚定。这种拨云见日的状态,是建立在你大约了解当下的自己和对该领域或科系有足够的理解度。我们再接下去考量外在因素。其他人的看法、经济能力、目前市场状况、大学地点和学额分配等,都可以一一考量。这里提供一些以前我在升学辅导组经常遇到的例子:

Q1:请问要如何选择大学?靠近我家的,还是有名气的?

大学的位置和名气向来是学子们的热议话题!无论选择住家附近,或离家几百公里外的大学,都各有优势。比方说,靠近你家乡的大学能让你占尽主场优势,需要适应的人事物较少,在学习上更容易进入状况,起步占了先机。

远在他乡的大学呢?虽然陌生,但离乡背井到新地方,可以让自己学习独立,除了建立自己新的生活方式与提高适应能力,也能更体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更懂得珍惜家人。大学距离与你的选择,不是建立在别人对你的看法上,比如有些声音会告诉你,选择住家附近的大学会被笑说你是妈宝,或选择远距离的大学会让人觉得你想逃离家乡,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的你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至于大学的名气,莫过于所谓名牌大学——世界大学排名较好。我曾在专文章《只看排名?未免也太肤浅了!》里提到,世界大学排名的成绩,取决于大学研究成果(30%)、研究的影响力(30%)、教育素质(30%)、国际展望(7.5%)和创新或工业收入(2.5%),和你心中所谓的“好大学”可能有差距。况且,“名牌大学”不一定就能培育出好学生,好的定义和成功的定义都很主观的表现,人人心中的量尺皆不同。但大学名气也不失为考虑因素之一,不过,绝不是最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不是每间大学都有你想读的科系。建议你去该大学的官网查询,把想读的科系记下来,就可以撇去没有相关科系的大学了。

Q2:我听XYZA科系好!这是真的吗?

别人眼中的“好”是指什麽呢?你要不要尝试了解看看别人的“好”和你认为的“好”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这个“好”的答案就很明显了,别人选择这科系的原因不会是你的菜。你也可以找正在就读该科系的学长姐,或曾就读过这个科系的家人或长辈询问,要谨记,就算是相同的科系,也会因时代不同、大学不同、师资不同而使科系内容产生不同的变化,个人经历是属于个人的,不妨参考他们的想法,但还是得在自己分析完尽可能的因素后才下决定。

如果遇到与家人的意见不同,我们得学习耐心沟通,心平静和地向家人表达自己。我相信父母是担心子女可能在人生道路上摔跤,才想要参与孩子决定升上大学的过程。如果你懂得表达出你的决心和承担后果的勇气,父母会欣慰你的成熟,也会支持你并陪著你度过。

Q3:读什么可以可以让我最快赚到大钱?

以经济导向为选择科系的主因,其实是站在非常务实的考量角度。我觉得以这类原因选择科系的同学可能会想为原生家庭在未来带来物质上的享受,比如减少父母的负担。这类早熟是值得嘉许的!这里提供一些观点:你口中的赚很多钱是多少呢?用1小时赚1000令吉和用两个星期赚1000令吉,也是同样多,该如何考量?

现今时代和我们长辈的时代不一样了,守著一份工作一辈子的情况大大减少了,一个人可以有主业的时候兼顾副业,一个人也可以“斜杠”,拥有多项技能,在不同时间段,做不同类型的工作。这时代流动速度快,花无百日红,今年工资高的行业可能因国家政策、世界经济、科技进步等而在下一年发生改变。在这唯一不变就是变的情况下,没有绝对的赚钱,也没有绝对的亏钱,我们的思维如何开放地去接受,如何懂得去看长远,如何去建立自己不一样的能力,才有可能生存得自在,达到自己的目标。

进入分水岭的技术性阶段

当你确认了内在的自己想要什麽?也了解外在人事物如何影响了你的决定后,下一步,我们就进入需要比较多技术性考量的阶段——申请大学。

政府大学与私立大专之间的选择,是一个分水岭。比较起来,两者之间最明显的差距是在学费的考量上,政府大学的学费价廉物美,便宜过私立大专好几倍,因为政府大学多数的学费已由政府承担。这对于来自经济拮据或小康家庭的学生来说是天大的福音啊!每一年政府大学的申请话题之所以引起热议,除了僧多粥少,也包括申请过程当中的技术性含量较多。下一期“学习现场”,我们会和大家分享申请政府大学所需要注意的特定事项!

 

马来西亚华语的身份

2020/10/1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郑庭河

对于一个似乎与本身不太相干的东西,人们往往或没那么纠结,相当放得开,也很随意。比如英语和英文,大部分人恐怕从没想过英语英文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身份”,如说“马来西亚英文”。反正英语就是英语,英文就是英文,大家都重视英语英文,把英语英文学好就是,最好能精通至如英国人、美国人那样。

不过,有趣的是:在“隔壁”的新加坡,的确有一些人开始思考是否应该给“新加坡英语”(Singlish)建立某种认可和地位。毕竟已有几代新加坡人是在新加坡英语的环境中长大,对它已有一定的情感和认同,甚至以之为傲。这显然有点类似澳洲人对澳洲英语的坚持。只不过,新加坡官方明显对新加坡英语颇不以为然,不太鼓励,兴许觉得是种搬不上台面的“方言”呗。

相比起来,虽说本国也有一些几代受英文教育长大的人士,英语简直就是母语,但可能因地理、社会、文化等语境和元素相对多元、复杂,并未发展出具更大共同性、流行性、表征性的“马来西亚英语”。更甭说英语的使用还有其局限性,毕竟第一官方语言是马来语,华语和华人方言也颇流行,且相当多国人的英语也并不流利,尤其于广大的乡镇地区。

无论如何,确有一些本国华人对于华语,乃至华文,会产生一种“身份意识”问题,即是不是应当建构某种“马来西亚华语华文”,以通过它来挺立某种有别于他国华人的地位和身份。其中某些人还蛮自觉的不愿受“外来”华语和华文的影响,包括比如在词汇、音调、字体等方面。部分甚至还产生了“危机感”,觉得本国的华语华文受到“入侵”和“威胁”了。

早已形成本土特色

简言之,由于英语英文的未能足够深入“国民性”,所以其身份大体不成问题,不用刻意寻求与“外来”英语进行切割、划界、分你我,甚至有些人还以能飙一口流利的英式或美式英语为荣。但华语华文则不然,毕竟长久以来已经融入本地华人社会,所谓“本土”的特色或内涵早已形成,所以一些华人会觉得“我为什么不能以‘马来西亚华语为荣’?”

然而,或许不仅仅于此,部分华人对于“马来西亚华语”的身份自觉,诚如对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自觉那样,恐怕也有一丝乃出于政治上欲寻求某种血统纯净证明或安全保障的心态?毕竟作为一少数族群,其中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被主流社会或权威当局视为“非我族类”或“外来者”,所以多少要表现出对本国本土的热烈身份认同。

质言之,除了一些生物性身份,身份于很大程度上始终是一种“非本质”的文化建构。惟不管出于什么心态,人们若觉得要具备之才感到舒适、充实或安全,那也无妨。只是,诚希望人们会明白健康(而非扭曲)的身份建构还是需要一个自由、公正、平等、开放、宽容的社会作为基础。所以追求身份之余,不要忽略了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独中的直通教育前景

2020/10/13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楨文

八十年代中期,我从独中毕业,毕业之前对前途有过茫然,那年参加第11届独中统考,从没听人说过向政府争取承认统考之事,只知道这张统考文凭不被政府所办的大学承认,以我当时的家境,唯一出路就是到台湾深造而已。班上的同学有者选择在本地学院就读,没有人给我们进行过像样的升学辅导,只能自求多福而已。

独中经过多年的发展,成為我国规模最大的民办教育系统,由於特殊的文化使命,使它有别於其他源流的民办教育。独中教育和传承我国华人文化有着密切的关係,也是我国国民教育领域以外真正具有“类国民教育意义”的基础教育系统。令人激赏的是独中教育可以凭着自身的发展条件,和国内外大学接轨,凭的就是独中统考文凭以及学校的校本评估。

最近的日子,我参与面试推荐校内优秀高中生进入人人嚮往的中国顶尖大学深造,看到学生的优秀成绩,还有他们事先呈上的个人自传和读书计划,以及他们在面试时的侃侃而谈,表现令人讚赏!

中台顶尖大学争取的对象

很多华小家长还不知道原来独中教育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可以直接跟中国的北大、清华等和台湾地区的台大、成大、清华、交通等顶尖大学进行点对点联繫,各大学接受独中校长的推荐,让优秀学生进入该大学就读,无形中也提高了独中校誉。关於这一点,我最近就跟许多家长谈过,他们才知道原来独中生的教育前景是何其灿烂无比。

回想三十多年前念高中的情景,对比当年,现今的独中生真是太幸福了!这个年代正逢中国国势大起,尤其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检验出中国成為强大国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年代的孩子,从他们出世至今,正是东风逐渐压倒西风的关键年代,我国的民办教育领域中,独中凭着多年的奋斗经验,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大势,大家努力经营,也形成了有组织系统的教育规模,独中生的教育素质有所提升,成為中国和台湾地区顶尖大学争取的对象,反过来又直接影响独中教育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独中优秀生凭着实力受到国外顶尖大学接纳,实现了直通教育的目标,这份教育成就着实令人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