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报告何时见天日?
2020/10/0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有45年历史的华文独中统考文凭寻求政府承认是否会永远“悬而不决”?目前统考走到有望承认的“最佳”阶段应是希盟上台后于2018年8月成立的统考特别委员会,特委会有3名成员,除了马来西亚传统表演记录与研究中心创办人邱武英出任主席一职外,另两名成员分别是大马伊斯兰青年运动主席莫哈末莱米和董总署理主席陈友信。特委会被寄予厚望,是因为时任政府准备“严肃”从学术与社会角度直面统考,而不再像过去只做表面功夫而不实质去了解。华社无不期待特委会能早日为统考解开疑窦。
遗憾的是统考特委会的报告一再延宕,什么时候亮相,让人一睹全貌?今年7月教育部声称特委会报告期限已被6次延长仍无法呈上报告,因此教育部无法针对承认统考一事做出研究。
丑妇总要见家翁,统考研究报告公布日期一再推迟,除非有充分理由,不然怎么也看不出其中玄机,难道真有难言之隐,以致无法见天日。
沦为政治博弈
不少悲观者认为统考在现实马来政治环境下是不容易被承认的,华社心里有数,因此有人疾呼不要再浪费时间跟政府斡旋。但董总明知承认统考障碍重重,何以仍勇往直前?
董总作为华教最高领导机构,于情于理都不愿轻言放弃争取统考承认,其目的显然是要争取国家对华文教育的认同。有论者认为既然统考获得全世界大学承认,还要在乎我国政府什么态度吗?今天独中大部分学生蜂拥到海外及私立大学深造,有意申请国立大学就学者少之又少,这与过去情况大不相同。70-80年代独中生升学无门,国立大学收生人数以固打制设置重重门槛,为了学生开拓升学之路,力争统考承认成为必要手段。
今天我国大专院校随著政府教育政策的开放如雨后春笋四处开花。独中生升大学的选择不再成为课题。当然,私立大学学费高昂,如果有更多选择,中下阶层家长当然希望孩子进入国立大学,一是费用低,另一是国立大学设备条件绝不低于私立大学。这也是纳税人应享有的平等教育资源。
无疑的,统考政治意含大过其学术本质。祈求统考被承认,与政府拒绝承认,其实是华人与马来政治的博弈,就如为何有马来家长一方面送孩子到华校,另一方面却对多元教育持否定态度。创立“青年党”的国会议员赛沙迪就炮轰一些政治人物非常虚伪,在发表关闭多源流学校的同时却把孩子送到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
今天华文教育面对的问题一箩筐,华小迁徙、师资短缺、设备陈旧等不一而足。这一再验证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漠视。在这许多问题中,到底统考承认会占据什么位置?在政治博弈中,有哪个政党曾信誓旦旦保证与统考共存亡?
教育本来就是立国之本,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没有完善教育规划,国家基本就不可能有亮丽的未来。新加坡教育发展,在政府有效管理及监督下,成绩卓著,我们几乎很少听闻新加坡政治人物为教育资源不足或师资问题周而复始吵翻天,而我国确是家常便饭。
新加坡原教育部长的现任副总理王瑞杰曾在新加坡教育部工作蓝图大会上指,该国致力帮助新加坡人反思现有教育制度以面对充满更为复杂和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未来。他认为新加坡若要继续保持坚实的社会结构,就得不但要调教出有竞争力的下一代,他强调:“我们希望为每个学生奠定既深且广的基础教育,让他们走得更远,终身受益。”
学生人数下滑
当新加坡在不断探索教育愿景与发展方向时,我们却整天忙著为统考议题、华小师资等问题忙得团团转。就是我国提出要发展成为区域教育中心的同时,我们却也看到大学教育品质管控的失调,一些大学甚至沦为文凭工厂。董总不放弃争取统考承认的同时,必须加大力度对独中教育进行深沉改革。目前,国际学校蓬勃发展,我国出现三种不同体制的教育并行,马来、华文与英文学校并行不悖。国际学校四处设立是对独中办学的一大挑战。目前国际学校学生人数与独中人数处于伯仲之间,约在8万人左右。
不少中小型独中长期面对学生人数下跌的趋势。一些学校已然不像过去,等著学生上门,而是必须敲锣打鼓去华小招生。根据砂拉越华文独中董事会联合总会于2020年1月6日的调查,全砂14所华文独中学生总数为7750人,2020年相较于2019年,总学生人数下跌了2.76%,初一新生的跌幅为8.16%。 全国独中学生人数也是呈现下跌,2018年全国独中有8万4462名学生,2019年人数下滑到8万1797人。
今年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独中经济来源也遭遇重挫,独中学生家庭的收入也锐减,面对“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的选择,明年独中新生人数是否会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令人关注。
送孩子进独中,是家长对华文教育的肯定,也是认同独中在办学上的有效教育管理、质量与校园文化,而政府是否承认统考其实更大成因是政治博弈,这也是华教长年摆脱不了政治的缘由。学术本质绝对比政治权斗优先,只有全力办好独中教育,就能堵政治人物热衷于把统考来说事的悠悠之口。
学校到底教什么?
2020/10/0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10月刚启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因为一场政权之争的选举再度爆发,单日确诊病例一再创新高,本周二就直逼近700大关!
我们没有启动行动管控令2.0,学校也没办法擅自停课。学生还是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的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甚至共用一张桌子。
民众也不可以怪老师,毕竟不止这些孩子讲不听,外面那些成人一样讲不听。
如果我们要追根究底,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试想:管控令3个月期间,许多家长、学校担心的是学生有没有学习,生怕几个月没学习,孩子就会变蠢了一样。于是,铺天盖地的网课、线上功课发布下来。
能力强、心态好的孩子没有问题。但是,对许多因不能接受上课及生活新常态的学生、患上焦虑症的学生就不是了。
他们必须面对老师的狂追功课,还必须不时听见老师因不理解他们而批评他们“矫情”、“草莓”等风凉话,导致这类学生愈是不喜欢学校,造成他们抑郁的情况愈是严重。
罔顾生命安危应考
这个时候,校方或老师并没采取什么举措安抚这些孩子,反而不断赶课程,说考试要到了,没教完课程纲要就失职了。
学校一向以考试为重,学生以考好成绩为目标,变得自私、也不懂关心朋友,完全忽略了心灵的健康。
虽然教育纲领阐明必须多方面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但是,有多少老师注重这个终生受用的品质呢?
疫情严重之际,许多家长还是纠结于考试,所以考试时间表一出,孩子还是要罔顾生命安危去应考。于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感觉不到学校的关爱,久了则不想去学校;没问题的学生学到的是“成绩至上”,放慢脚步以关心同学等都不是重要事。这些孩子在这种氛围下长大,就会变得势利,忘了人本。
故,当我们责怪政党为夺权而罔顾人民健康生死之际,我们有没有想过:这种思维早已在学校埋下了种子?
疫情之下,我们真的迫切需要安抚他们的心灵,教会他们同理他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试想学校没了课外活动(在线上进行的都少了一分真实及温暖),学生的生活除了读书考试,心灵苦闷无法宣泄,再加上家长老师的不理解及课程的压迫,许多人会走上抑郁及消极的路。这才是一个让人担心的计时炸弹,分分钟毁灭人类的生活。
古人说:读书为明理,明理为做人。学校作为“百年树人”的机构,到底要教会学生考试,还是教会学生做人?这一点不得不慎思。
精英幼儿园不可取
2020/10/0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前几天和朋友聚餐,谈到在中学毕业之前,懵懂的我们有种“大家都一样”的错觉。这个“一样”,指的是大家都穿着一样款式的校服,用着差不多一样的文具,到一样的学校和班级,上着同样老师的课,每天聊着共同的话题,功课和考试也一样都是差不多的。
在离开中学之后,才发现到曾经同班的大家,原来是那么的不同。这里的“不同”,指的是个别来自不同的阶级背景,每个家里奉行着不尽相同的价值观,塑造了大家不同的性格,以及在离开中小学的政府教育制度后,截然不同的选择与方向,决定了往后人生的模样。
很庆幸的是,这个对于同侪之间差距的意识,并非从幼儿园或小学或中学开始。托政府提供中小学免费教育之福,无论家庭的社会阶级如何,无论父母的经济状况如何,大家都得到了最基本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在学校内所接触到的资源、课程、师资以及所获得的机会,都是平等和公正的。纵使每个家庭的条件不同,但是至少在政府教育上人人平等,而且每个人都能靠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收获。
乡区发展部副部长拿督斯里阿都拉曼上周说,社会发展局(KEMAS)正在拟定设立“精英幼儿园”(TABIKA
Elit)。这是为经济能力较高的家庭所设的幼儿园,有别于社会发展局每月须缴5至15令吉的普通幼儿园(TABIKA
KEMAS),此精英幼儿园将提供更好的设备、资源和课程内容。
此建议还在拟定阶段,未提呈到内阁,但是阿都拉曼这一透露,就引来许多反对党领袖,尤其是妇女、家庭和社会发展部前正副部长的反对。此精英幼儿园的建议最不具说服力的一点是,经济能力较高的家庭已拥有比普通家庭更多的选择,如私立幼儿园或国际幼儿园等,为何还要动用有限的政府资源,为有能力者提供可有可无的选择,分薄给予一般百姓,甚至是弱势百姓的资源呢?
精英幼儿园的建议不禁让我想起前首相夫人拿汀斯里罗斯玛所设立和赞助的国家学前教育计划(PERMATA)。此建议在希盟时期获得保留,惟易名为“GENIUS”。无论是“精英”(Elit)还是“天才”(Genius)的称号,又或者是PERMATA计划重金栽培“有潜质”学生的内容施加在孩童身上,都是在他们还未真正努力付出之前,以及对社会认知还未完整建立起来之前,就给他们设下自命不凡的自我认知。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教育部前阵子致力于淡化“卓越学校”和“精英班”等以成绩区分学生的概念,以及在政府努力落实各种帮助B40群体的措施,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的当儿,阿都拉曼或社会发展局要以家庭经济来区分幼儿的概念实在不可取。这不仅加剧贫富距离,还使学生过早区分异己,与国家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相反地,政府应该延续教育蓝图下的目标,确保资源用以提升整体素质,并且关注弱势学生,如残疾学生的课程水平与学习环境,才能全面(不遗漏任何学生)地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以及确保学生具备人文素养与道德观念,培养出各族与各阶级人民都能推己及人的关怀社会。
教育和机会的不平等才是问题!
2020/10/0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温思拯.
首相慕尤丁日前表示,尽管政府已经透过新经济政策和马来西亚计划采取许多努力,土著的赤贫高于其他族群是个事实。
2019年的数据显示,土著的绝对赤贫率为7.2%,华裔为1.4%,印裔为4.8%。然而,这样的论调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新闻了,因为前首相马哈迪当家的22个月内数次提及种族收入差距的问题。他主观的评论如“华裔极富”、“占据各城市”和“马来人懒惰”等不负责任的言论都曾掀起一阵议论。
慕尤丁表示“虽然实行了很多辅助措施,土著的经济和其他族群相比下还是落于人后”。这样的数据不单再次敲醒了人们对种族收入差距的关注,同时也为一个大马全民平等享福的宏愿带来巨大的挑战。
然而,这样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的理想不仅是大马人的梦想,也是全体人类共同所追逐的梦想。美国当代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哈佛大学公共经济学教授Raj
Chetty就指出,美国人的“美国梦”因机会不平等而岌岌可危。研究显示,美国不同的州属有着不同的大环境、教育和机会,所以日益严重的不平等让美国人与他们的“美国梦”渐行渐远。
笔者认为经济援助不是解决收入差距的方法,打造一个更平等的城乡环境和包容的教育体系才是帮助落于人后的族群上进(upward
mobility)的良策。我相信华裔在各方面都比较杰出的原因是基于我们有着再穷不能穷教育,以教育为本的理念。
此外,刻苦耐劳与怕输的心态也是让身在世界各地的华裔可以在当地有所作为的主因。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仅在2011年,就有2万名学生在完成SPM考试之前辍学,而且辍学的学生通常来自B40底层的收入群。此外,Orang
Asli开发部发表的报告也显示,土著的辍学率仍然很严重。一份2014年的数据显示,42.12%的土著在初中一就辍学了。
缺乏教育会导致恶性循环,如失去竞争能力和得不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或因缺钱而去犯法,甚至是早婚等等的问题。种种原因导致贫穷阶级难于晋身去更好的社会阶级,以便得到更好且平等的待遇机会。
显然的,冠病疫情已经彻底改变了全球的教育和职场环境。这会加剧已经不平等的环境,会直接导致我国的辍学率、就业率和犯罪率增加。冠病大流行会导致穷人更加贫穷,他们的孩子的辍学率更高。
薇薇奥娜的事件反映了我国区域与阶层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同时也反映出很多决策者缺乏同理心且忽略了许多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
在当今全球化,高度竞争和快速改变的大环境,竞争力和生产力来自于高品质的全人教育。
芬兰的迅速崛起是因为其包容性的教育体系,为全体人民(跨越地区、阶级、贫富)提供平等接受最好教育的机会。
故此,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是教育的不平等,若要解决此问题,解决教育的问题才是对症下药。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就包括了乡下和偏远学校的基础建设和老师的品质、学术表现较弱的学生面对的待遇和贫穷家庭孩子的教育机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