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2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十三)


回顾新加坡华文教育沧桑史实


作者/来源:新加坡文献馆(2012/05/12 

新加坡1819年开埠,华文教育先后经历过被忽略,被歧视和最终被毁灭的历程,要了解这期间的种种政策变迁,有必要细说从头,才能确实的理解政府推行教育政策的真正目的,不为政客编制的华丽画皮所迷惑和误导。

英国版本的历史,偏好使用自由放任主义,来解释早期英国人统治新加坡的政治思维和策略,这也是好些新加坡主流学者惯用的观点。这种说法言过其实,美化了现实,并非事情的本来真面目。

东印度公司在开埠新加坡的时候,已经是处于一个濒临财政破产的软弱无能困境,没有真正势力贯彻政策的确实执行,在西方商人拒绝交付港口和其他费用的情况之下,新加坡成为被免税港口。

殖民政府只照顾英国和白种人的利益。无视其他亚洲移民利益的歧视政策,却竟然也被美其名为自由放任思维,事实上,这是殖民政府任由非白种人自生自灭。为此,华人宗乡会馆和其他民间组织,包括丧葬,医疗和文教的成立,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族群的种种社会需要。

当年,殖民政府经营新加坡的主要经费来自售卖鸦片,征收鸦片税和赌博烟酒税,这些收入主要是来自到新加坡讨生活的华人苦力。一位殖民高官理直气壮指责,华人天生有不良嗜好,抽赌博烟酒税是理所当然。

从这些事件来看,殖民政府和华人移民之间有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明显的,这就是一种坐轿人和抬轿人的关系:殖民政府官员坐享其成,干活交税的都是华人移民。这是新加坡政治文化的一个层面,所以说,抬轿论并非邓亮洪杜撰,而是确有其事,是新加坡自开埠以来就有的社会现象。

这一段简史,具体反映了早期华人在新加坡的处境:被忽略,被蔑视和被歧视。华文教育也就是在这一种不友善的非常恶劣环境下诞生和发展。华文教育历程是政治弱势群体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真实写照。

殖民政府由于没有经费,对教育无能为力,开埠策划中的建校计划始终无法进行,到了1835年才展开莱佛士书院的建校计划。因此,整个19世纪的教育主要还是任由民间组织私自办理。华社的方言学校在1829年开始,1834年教会设立首间自由学校,1852年之后多间教会学校陆续落成。

这期间,华校被忽略,没有得到任何政府的财务补助,完全依靠华社本身的资源组织学校,进行教育工作。

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学者指出:一个新的,能够掌握新语言,为西方商人提供文员服务的社会阶层从中诞生。这些受英文教育的本地人,丢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学校原本就没有提供西方文化教育的意愿。

1870年的一份报告证实了这种现象:这些青年可以在政府和商家讨个生活,但是,大部分只能读,写,说不正确的英文,他们之中很少能够提升生活素质,享受从阅读中学习自己的文化乐趣,他们没有什么看法,不能够有效的通过书写,用正统的文法和思维逻辑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因为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太短促了。

虽然如此,由于政府的鼓励,比如女皇奖学金,还是有许多华人家长愿意支付高学费把孩子送去英校上课;这些是来自不懂华文,不会方言的‘英皇’华人家庭。

这一段历史的反思是:对个人而言,英文学校教育让华人丢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对新加坡而言,这一种学校制度,制造了永久性的社会分裂;一个沿着种族和语言分裂的社会。

由此可见,指责华校分裂社会的说法是倒果为因。历史上,华校本身是这一种分裂社会之体制下的最大受害者。明显的,指责华校分裂社会的言词,是扭曲历史真相,不足为信;把历史责任转嫁受害者,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蒙骗行为。

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华语崛起成为华社的主流语言,1920年开始,华校放弃方言,改用华语教学。华人政治意识的觉醒也促使殖民政府提出相应的对策,1920年政府立法管制学校,学校和教师必须向政府备案。1921年有91间华校,254位教师,1922年,华校增加到115间,有430位教师。

这些华校多是独立办学,不拿政府津贴,在1932年的215间华校(新加坡与纳闽),只有10间拿政府津贴。这期间英校的津贴是每名学生平均$57.21,而华校的津贴是每名学生平均$7.46;厚此薄彼,政府歧视华校的现象,一目了然。

1932年殖民政府开始积极打击华校。拒绝津贴非英文教学的学校,也就是华校;明确表示不允许两种教育体制并存,换言之,政府只接受一种学校体制,那就是,英文源流的学校。

1932年的一份报告强调:政府没有责任为非英文源流,马来文例外,提供财务资助。教育司在听证会上,直截了当承认这是为了政治而不是教育的考量:‘政府并非为了提升教育程度,而是要确保学校不会从事受到制止的活动。’

1936年政府恢复对华校的津贴,不过有两项附带条件:从小二开始每周上6节英文课,每节时间至少40分钟;英文教师资历不低于剑桥9号文凭。

政府津贴华校的条件严格,津贴数额却是菲薄。1938年的教育预算案,英文学校份额是72.4%,马来学校得19.1%,华校份额为4.2%,职业学校得3.8%。从实际数额来看,政府英文学校的津贴是每名学生平均$77.49,教会等民办英文学校的津贴是每名学生平均$52.42。政府歧视和打击华校的心态,格外鲜明。

这时段的史实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其一,华语在1920年成为华社的主要共同语言,华人知道在不同的场合应该使用什么适当的沟通语言,华语和方言共生共荣,此外,使用华语和方言不影响到英校上课的华人子弟掌握英语文。

其二,政府教育政策是从政治因素,而不是从提高教育程度去考量。证实了政府是通过立法和行政进行干预华校教育的活动;这其中包括通过金钱上的奖赏和惩罚,分裂和收编华校和华社组织。

其三,在民族母语学校强制实行英文教育。在政策策略上,殖民政府已经从压抑华校,渐渐调整为强制改变华校的实质性内涵。此后,华社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化的未来前景更加感到忧心仲仲。这应该就是华校学生运动,捍卫民族语言文化的原始动机,这是弱势群体捍卫民族语言文化之合乎法理的维权政治活动,和华人沙文主义的政治罪名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政府已经从早年对华校不闻不问,转变为非常严格的监管,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教育政策的目的更是为了满足政治需要,教育政策已经沦为达到政治目的的行政手段。

在英国人的心目中,新加坡应该是:英联邦中的一个城市,属于说英文的世界。舆论界的观点是:英校是塑造马来亚国民的模式,土生华人证实了可行性,而华人的民族母语学校,只会延续现在分隔说华人语言和其他语言人士之间的社会界限。

总的来看,殖民政府政策是为了保护既有利益集团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换言之,统治者以及统治者帮佣,所使用的语文也就是英文,受到政策上的保护。这一项种族和语言歧视政策,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分裂,社会矛盾也随之更是剧烈。

回顾这些历史事件,可以知道关键性的问题是,殖民政府要华人,效仿土生华人,放弃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这一个种族色彩浓厚的狭小思维,强人所难,是制造排他性社会问题的根本因素,背离了新加坡是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属性。

殖民政府这种残酷对付华校的政治文化,历久不衰,1959年之后,由李光耀政权传承,并且加以发扬光大,1980年备受政治折磨的传统华文教育体系,终于被结束了在新加坡薪火相传的文化使命。

白种人要求亚洲人放弃民族语文是文化侵略,剥夺人权。试问,历史学者会如何去评价,李光耀政权也同样要求民族同胞数典忘祖,这么一件千古独步,盖世无双的政绩?





尊重并支持董总离开圆桌


2012/05/11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黃金帝

董总退出圆桌会议引来华社不同的回响,只是很难用对错去判定董总的做法,若然以解决华教难题作为大方向,那董总退出圆桌会议的决定,其实并无不妥。毕竟,华小师资特别委员会的圆桌会议里,还有其他华社成员在努力着。当然,董总的份量是重量级并具代表性的,非一般组织堪以比拟,但教总的份量亦不轻。最重要的是这个华小师资特别委员会的圆桌会议,最后将为华教带来怎么样的结果?而不是董总退出圆桌会议,就毫无作为了。

董总不可能是贸贸然决定离开圆桌会议,莫忘了这可是董总325抗议大会带来的产物。没有325,教育部会摆出这一张圆桌吗?或许我们该去理解一下,董总是因为不满圆桌会议没能在政策或制度上解除华教问题,才作了退出的选择,这个选择很难说是无道理的。或许,董总选择了在体制外解决问题的做法遭人闲话。只是想回来,如果圆桌会议没能在根本上解解华教难题,已有违董总的初衷,那离开总好过到最后搞到大家翻桌吧!

重要的是,董总解决华教难题的大方向依然没变!看看董总在过去曾试图走入体制,以便用执政党来进行说服工作,亦曾走近反对党以便在体制外寻求改革,可惜都搞不出一个好成绩。或许因为事情一旦沾上政治的边,不管在野在朝,是非与指责都很难叫人脱身,除了要穷于应付政治上的攻讦,要解决的华教难题早就被模糊掉。董总一路如此走来,早就醒觉作为一个独立团体或许比依附任何党团更为适当吧!最起码这个独立团体可以选择在体制内或体制外为华教作争取工作。

董总离开圆桌的最大好处,请容我们假设一下:即圆桌会议不会因为董总的离去而解散,华教的难题在技术上还是可能在圆桌上得以暂时解决。而对在圆桌上无法解决的,或令人不满的定案。届时,董总也能有个身份在外头抗议圆桌的最终决策,也不至于将整个华教的领导者都困在圆桌上难以动弹。再说,以魏家祥为首的圆桌会议,早早表明不会涉及政策制定,而这也恰好是董总离开圆桌的主因,董总若不先行退出,请问过后该拿什么身份去反对圆桌会议的结果?

接下来的董总会走向街头抑或另有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董总离开圆桌,我们除了尊重还必须支持。像留在圆桌上的其他成员,我们一样尊重也大力支持一样。这是两股捍卫华教的力量,在体制内与外落力争取华教权益,缺一不可。圆桌上要有人谈判与妥协,圆桌的门外也要有人监察与抗争,这对华教发展肯定有利多了。除非我们天真到以为圆桌会议可以一次过解除华教难题!



  

討得清白输道德


2012-05-09 光明日报/评论版
~作者:戴志强  

自从董总宣佈退出教育部设立的华小师资特委会会议,董总与马华便爆发一场隔空骂战,双方拼命发文告指责对方的不是。

相骂无好口,董总开腔猛批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为了官爵出卖尊严”,这种严重至极的污辱性言论,令魏家祥似乎也跟著失控,做出公开双方私人谈话的不良示范。

魏家祥为了证明本身没有说谎,不曾说过“董总代表在圆桌会议中全程用华语”的言论,在十多名记者面前拨电给董总主席叶新田“对质”,並使用扩音功能让在场记者听到双方的谈话。

对魏家祥来说,这一种“对质”,坦荡荡无所隱瞒,但他並没有当场知会叶新田有关记者在旁聆听的事实,对於当事人来说,这是一种侵犯。

要公开对质,就必须是双方都知情和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而不能用“设陷阱”的方式。魏家祥纵使在这个课题上“討回清白”,却输了仁义道德,也摧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魏家祥此例一开,此后人人自危,你不知道对方打来的一通电话,旁边是不是有十多枝录音笔正在“旁听”,说错一句话,轻则身败名裂,重则身陷囹圄。

比较適当的做法,是魏家祥当著记者面前致电对方,表明记者在场,並准备开启扩音功能当场对质。如果叶新田不愿对质,没有人可以强迫他,那么,魏家祥可以指责对方理亏心虚,媒体记者也可以如实报导。

可是,魏家祥的不当做法,也连累在场谋体坠入“窃听”的陷阱。大马媒体从来没有窃听新闻人物通话的先例,因为这是极度侵犯私隱权的做法,就算拿到独家新闻,揭发政府丑闻,却是输了新闻道德。

每一个人都有言论自由,也有保持沉默的权力,记者致电某领袖询问课题,对方知道自己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会被记录和报导,他可以发言,也可以说“不愿置评”。

如果当事人说了一句“off record”(不可以正式记录),表明不负起任何责任,记者也不应报导这种不负责任的谈话。这是基本的信任与尊重,就连魏家祥在內,也曾向记者说了不少off record的故事,如果记者偷偷录音並作出报导,他会有何感想?

这场集体窃听风云,此风不可长,己所不欲,下不为例。(光明日报/泼墨文:戴志强)




谁将是千古罪人!?


2012-5-07 韩视新闻中心
作者:赵精武

董总常务委员会决定退出教育部华小师资特别委员会圆桌会议,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特委会无权碰触政策层面,不能根本解决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

在退出圆桌会议后,董总主席叶新田表示,将通过其他方式继续争取达致3.25举行的华小师资严重短缺抗议大会所通过的4项议决案。

其实董总加入在3.25抗议大会之前,首相特别委任以副教育部长 魏家祥为首的特别委员会是不被“看好”的,因为长期以来,华小所面对的问题都被通过“会议”来加以敷衍之下不了了之。

参与“圆桌会议”的其他团体却必须“虚委于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团体、组织的会员几乎都是吃公家饭的,如 果不想自己的饭碗跳舞或被调职,就只好委曲求全了,而董总则没有后顾之忧。

董总出席以副教育部长魏家祥为首的圆桌会议,是希望政府重视及认真解决长期以来华小所面对的师资短缺问题,可是开了5次的圆桌会议,内容却局限在技术和个案层面上兜圈子。

这与董总多次要求教育部必须从政策和制度上根本的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的理想有一段“很远”的距离,特别是魏家祥在51日表示,华小师资特别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不涉及政策层面问题。

更说明了以魏家祥为主的特委会只局限在技术和个案层面,不谈政策问题,这应该是导致董总决定不要成为圆桌会议的“点缀品”而决定退出圆桌会议的原因吧!因为3.254项议决案根本无从在会议中落实。

从董总提交3.25抗议大会的4项议决案和11个要点说明,在会议记录中,教育部没有把书面文件交给魏家祥,显示特委会没有权力碰触政策问题,也显示身为副教长的他没有“实权”处理及解决华小所面对的问题,只能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来处理华教问题。

董总退出特委会的决定引起马华诸多领袖的关注,并劝告董总在“教育部”真心诚意逐步解决过去难以解决的师资问题的关键时刻,意气用事放弃官民协商的平台,成为华教的千古罪人。

正如马青总秘书蔡金星所说:“我国的教育政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更改,相反的在技术层面上所做出的改变要比政策上来得快而较为实际,在短期效益上较为显著。

“董总所提出的四项议决案都属于长期的教育政策问题,必须谨慎详细的做出协商,涉及的层面也相对来的广泛,必须从长计议”。”

蔡金星说得不错,我国的教育政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更改,这也就是为何董教总从我国独立过后便锲而不舍的争取合理对待华教的原因,而华小师资短缺也拖延了数十年及经过数位马华担任的副教育部长,惟至今还是悬而未决,这也是董总对副教育部长失去信心的原因。

记得在3.25过后,曾为文指这是马华及董总一个“较劲”的机会,看看两造通过所提的“建议”及“内部协商”来解决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这也是现任副教长魏家祥一项严峻的挑战。

如今董总退出特委会后,将激励马华鼓舞士气,特别是身为副教育部长的魏家祥,全力争取解决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相信很多人在等着看是董总还是马华成为千古罪人!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