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0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十八)


30年后,关丹还没独中

2012519日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苏文辉


-一位家长的心声

30多年前我到吉隆坡中华独中唸书,在那个时候到吉隆坡独中唸书的关丹人少之又少。当时家里环境並不很好,但是父母亲很捨得,本身省吃省用,把钱存起来,给我们做教育费。家里先把二哥送去吉隆坡中华就读。接下来,隔了一年,轮到我到隆中华唸书。又隔了两年,四弟也到隆中华。由於环境真的不允许了,最小的弟弟只能留在关丹接受国中教育。

当时资讯非常缺乏,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独中教育。父亲六岁从中国被卖猪仔到马来西亚,所以过著非常艰苦的童年。从来未受过教育的他也因此亲身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没有教育没有知识就没有竞爭力,也没有出路没有前途,因此更瞭解怎样都要追求「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

记得当时国家教育政策非常注重马来文。在当时的SRP(现在的PMR)及SPM考试里,马来文科是必须及格的科目。这科不及格代表著整个考试不及格,不能升级。父亲认为华语做为民族母语肯定重要,英语为国际语言具备很高的经济价值,而独中也正好提供这方面的优势。有天父亲特地搭巴士车到隆中华询问一切资料后,做好安排就把二哥送去就读。当时我们在那种年龄还不懂事也不会比较,就一切交由父亲作主。也就这样有如命中注定的与独中有缘。感恩父亲的坚持,为我们决定,让我们一生受惠。

30多年后至今关丹还是没有独中。我也从校友转为家长。去年把女儿送去隆中华,今年轮到儿子也过去。的的確確要把孩子在小学毕业后送到这么远的地方求学是那么的不容易。经济负担是最大的考量,接下来是做父母必须达到共识认同把孩子送到外州独中就读,再接下来是孩子本身愿不愿过去。毕竟在初中那段时间还是一家人一起生活的重要时刻,错过了就没有了。

身为家长,我也曾经纳闷整整两个星期,好心痛,好失落,好想念他们。儿子也在宿舍房间里想家偷偷流眼泪。不过为了孩子能够接受素质教育,不得不狠心,不得不放下。我想这也是让做父母的一个学习的机会。这是必经之路,只不过为了走更远的路。

关丹没有独中,只好把孩子送到吉隆坡接受教育。不为什么,只希望让他们接受多元文化,三语並重,成人成材,卓越的联课活动,完善的华语学习环境及扎实的数理教育课程。在这里的学生过著丰富的求学生涯。正规的课程纲要配合精彩的联课活动,让他们从五育平衡发展学习学会如何吸取知识,学会如何做事(从策划、组织、沟通到表达),以及如何面对团体生活。

承受压力,发掘潜能

由於学习生活繁重,每个学生开始懂得如何经营时间及规划生活。常年的课业造成他们常年学习,鲜少有机会无所事事,因此生活是繁忙但忙得有意义。这里的老师不但尽责而且还关心学生。记得儿子在週记里写了一些感受因为在房里被委屈。级任老师就马上打听,並匯报舍监有关事件,目的不想让他心灵受到创伤,而影响情绪造成心理不平衡。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也感谢有这样贴心关怀孩子的老师。

独中的求学生涯真的可说是多姿多彩。同学们除了忙上课忙功课也忙联课活动。学生们必须参与一个组织。组织包罗万象,从学术团体,制服团体,文化团体,音乐舞蹈团体到运动项目球类团体供选择。学生生活是忙但忙得充实,忙得有意义,忙得快乐,忙得心甘情愿。学校假期从一个学年开始至年终一直有平测,小考,年中到年终考试,营造成一种长年学习的机制。同学们不断的学习,不浪费时间。每个学生的成绩的总平均必须达到及格要求,不然的话就必须试读或留级。每个学生过著有规律的学活。校园注重尊师重道,守纪律,鼓励学生发挥学业以外的技能,学校注重体育及球类运动並积极参与校外比赛。隆中华就有很优秀的羽球及田径队伍。学校有聘请专业教练长期培训。

我总觉得独中教育所提供的是多方面及多层次的。学术的培训及知识的灌溉固然重要但是活在目前及未来竞爭剧烈的社会里,这两项还不足够於面对未来。先说语文的培养,独中增加了完善的华语学习的环境。那里有优秀教师和学生可以发挥的空间。掌握华语提升国际竞爭能力,让学生一生受益不尽。接下来,有规律有纪律的生活及整个学习过程训练一个人的处世態度。正確和积极的態度也將决定一个人未来能够发挥及提升的境界有多远。

独中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参与至少一项联课活动。联课活动包括参与团体组织。这些组织由学生自己领导(老师为顾问提供意见及指导)。组织里有理事会,然后由理事会策划及进行活动。这些组织表现活跃,包括本身筹备基金以进行常年活动。独中鼓励学生们融合於团体生活,培养並发挥那种互助互爱的群益生活。长期在这种环境长大,无形中培养出独立的处事能力。毕竟毕业后我们得以面对社会,参与就职企业等其他的团体生活。独中提供超棒的班级性比赛,让学生们有参与感。班上同学支持自己班级的表现,从中培养团队互相拥护互相鼓励的画面,因此同学之间的友情是很持久的。

学生一生受益不尽

学校最热闹时刻是在星期六下午放学后。每个角落由不同社团在进行活动。每每到校探望孩子时看到那种情景就会回想起当年学生的我,觉得特別温馨。独中生常年面对压力(尤其是跑双轨制度的学校如隆中华),但是往往充实的联课活动可紓解这方面的衝刺。

有人这样提起,关丹有很好的免费国中,有需要把孩子送到独中吗?我想这答案是没有绝对的,看你的要求是什么。我有缘受过独中教育,因此我会很珍惜独中的优势。我总觉得成绩的表现不足够於决定儿女未来的去向。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能协助学生掌握多元文化、多种语文(包括完善的华语学习掌握)、组织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的培训,经得起压力的考验,及能够让我们发掘潜能的一种教育体系。当今的独中在经过几十年的改善,软硬体的设备不断提升,以及师资的改善,已经能够提供这些重点,隆中华就是其中一所。我庆幸父母亲留给我们的,我也能够留给我的孩子。但是並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

毕业后的出路是家长关注的课题。当今的独中统考文凭已获得全世界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香港、日本、纽西兰、澳洲、新加坡及其他国家的承认成为大学录取的资格。它已经突破传统不再只限制於只能到台湾及中国大陆升学。

我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及学会发展个人潜能,是课本上所学习不到的。在独中通过活跃的联课活动及整个学习环境,学生有机会朝著这四大目標前进。

相当多的关丹家长很想把孩子送到独中就读,但是要把孩子送到那么遥远的地方的確不容易。因此我们呼吁政府,我们呼吁教育部俯顺民意让我们关丹有所华文独中,让我们共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选择素质教育体系,打造彭亨子弟未来的竞爭力是我们彭亨甚至是全民家长的权利。为了孩子的將来,请大家出席520和平请愿集会,以示支持关丹申办华文独立中学。





国际学校衝著华教来

2012/5/19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谢请发


教育部宣佈取消国际学校招收本地学生的40%“固打”(配额),將允许更多国民把孩子送去国际学校,显然是衝著华小和华文独中而来。这反映欲实行单元主义语文政策的政客,仍然处心积虑算计华小与独中,刻意阻挠我国华社支撑的华小与独中继续蓬勃发展,可谓居心不良。

 利用国际学校来制衡华小与独中,早就有跡可循。一年前华总会长方天兴受关丹华社之托,爭取在关丹復办独中。长袖善舞的他果然有两下子,凭他跟首相纳吉的交情,即刻获得纳吉的祝福。在提呈给教育部长的申请书,纳吉写下“TIDAK HALANGAN”(不反对)的批示。

国际学校是“双面刃”

 兴致勃勃的方天兴感到“好势了”(闽南话意即太好了),他马上去拜会副首相兼教长慕尤丁。可是慕尤丁向他泼了一盆冷水,告诉他华社拥有60所独中已经够了,反而建议不如改办国际学校,他可以立刻批准。

 现在我国约有100所国际学校,过去只允许外国人就读,后来为了满足高官权贵的要求,开始放宽收生条件。接著许多殷商豪绅通过高官权贵协助,也可以把孩子送去就读。之后高官权贵与殷商豪绅携手合作,里应外合向教育部陈情申请,终于打通“天地线”,逐渐把国际学校本地学生的固打提高至40%

 国际学校可以轻易吸引到大城市小康之家把孩子送去就读,尤其是重视教育及英文至上的华裔家长。他们不会计较每个月一二千或更多令吉的学费,除了付得起外,虚荣心也是令家长、孩子嚮往国际学校的主要原因。

 政府可以轻易批准国际学校设立,反而千方百计阻挠华社自力更生申办华小及独中。为何宽待外国人,严厉对待自己的公民?其实,国际学校也是“双面刃”,因为马来权贵更重视英文教育,取消本地学生固打后,势將鼓励富裕的巫裔纷纷把孩子送去国际学校就读。届时担忧马来文不被重视的马来文至上主义者,將会上街抗议。




千万別把复办独中政治化

2012/05/19 光华日报/社论

继董总325的抗议大会后,另一项关于华教的“争取复办关丹独中和平请愿大集会”也将在520日,亦即今日在关丹举行。

这项由彭亨州董联会发动的和平请愿大集会的目的是向政府争取复办关丹中华独立中学的意愿,获得各州华社华教团体和组织的热烈响应,纷纷表态将赴会支持;同时,在朝的马华也表示不会阻止党领袖参与这项集会。因此,可以预见的,参与有关集会的人数将非常可观。

关丹中华独立中学于60年代因为学生来源短缺的问题而关闭,自此以后,彭亨州的独中也就走入了历史。然而,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关丹人口激增,华人人口也不断的在增长,华小毕业生对独中的须求又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目前,彭亨州每年约6000名华小毕业生,许多期望就读华文独中者,因为州内没有华文独中,因此只有少部分经济能力允许的家庭只能将孩子送到外州就读。

有鉴于此,彭亨州华社在实际的须求下,早在90年代就提出复办独中的要求,并展开多项工作,也有热心企业家愿意献地捐校,但至今依然沒有下文。因此,当地华社决定在520举行和平请愿大集会,向政府表达要求复办关丹独中的强烈意愿。

“争取复办关丹独中和平请愿大集会”纯粹是一项向政府表达意愿的教育课题,是彭亨州乃至全国华社的共同意愿,虽然有关集会不阻止政党人士出席,但是绝不希望复办关丹独中的教育课题被有心人士政治化,或者反客为主,将之利用成为政党的宣传工具。同时,也希望参与集会者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清楚的表达诉求,避免情绪过激,导致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独中培育人才,为囯家作出贡献是不争的事实,也一再受到囯家领导的肯定。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现有的独中已供不应求,尤其是彭亨州的情况,要求复办一间独中也是在情在理,希望政府能够认真聆听和评估当地华社的迫切须求。



一块钱,唤我宽柔情

2012/05/19 星洲日报/言论版
~作者:安焕然

长期以来,华校生常常需要“爱校献金”。以我的母校宽柔中学来说,当年与同学结伴沿街挨户卖“金砖”;到邻县新村,即使被狗追,还是开心笑著卖“金砖”。到小贩中心或向商家征求义卖,感受华社爱华教的热情,也领教过甚么叫世態炎凉。心智的早熟,锻炼了华校生坚毅的个性。

“金砖”不是黄金,也不是砖块,它其实就是一张小纸条,乐捐款项后的一纸收据凭证。依据手头上的资料,宽中“金砖”至少在1964年已经出现了,比我的出生年龄还要早。老校友曾赠送我一张该年的金砖,是红绿色相间,朴实无华的设计。正中央印有两层重叠的图样,绿底是宽中大礼堂的构画图,外层绘了一块红色的砖头,上书“金砖”2字。其上方以华巫英三语写“新山宽柔中学建校基金”,下方写著“热心教育,德荫无穷”。左右两旁各標上“$1”及“壹圆”。

据说一元金砖最初只是学生家长的自由购买或献捐。售卖亦仅限新山柔南。金砖之四处散播,还得要到19676月。关於卖“金砖”的传奇,要追溯回上个世纪的5060年代。宽柔中学成为全马第一间华文独中,在处境最恶劣之时,宽柔董事仍不忘建校发展。事因每次周会,学生们列队站立露天操场,日晒难耐,体质弱学生常常昏倒。基於关切之情,乃有兴建大礼堂之倡议。惟建大礼堂所费不貲,非一时所能筹集。建委会虽积极展开筹募宽中大礼堂建筑基金活动,並於1966518日宽柔53周年校庆日,恭请萧畹香主持动土仪式。惟至19673月,礼堂落成在即,尚不敷10万元。

就在为钱发愁之际,一批校友、学生、工人、妇女、社团领导人结合起来,发动了一场激奋人心的卖金砖运动。这些校友、同学和热心人士都是主动参与的。利用晚上时间,他们一次出动2030人,分成2人一小组,沿街售卖金砖。甚至守在戏院门口,等待散场电影的人潮。从傍晚一直忙到晚上1112点。一个晚上,一张金砖一块钱,积少成多,数目也相当可观。

除了在新山市区售卖金砖,他们更是利用週末出往外埠,几乎跑遍了柔佛州各县市。当时,出动校车协助载送。每到达一地,宽柔校车会在该市绕转一圈,以示宣传,之后分成数人一小组,带著相关的新闻剪报,沿街沿户,甚至走进新村亚答屋售卖金砖。路程遥远的地方,就在当地热心人士的安排下留宿一晚,或夜宿会馆公会俱乐部。一切从简,甚至就酣睡於会馆的乒乓桌上。大家都不曾计较甚么。为华教,就在於那一伙赤诚之心。乐观其成,笑迎明天。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售卖金砖时,亦向当地民眾宣导华文教育,並把华教自力奋斗的精神,把华教独立办学的讯息传达到各乡镇地方去。捐钱事小,认识到为甚么要捐这一块钱,意义就不同了。那是一场很草根的华教宣教的社会运动,更让大家认识到,华教之所以长青,华教精神之体现,是需要身体力行去实践的。一个人捐500万没有甚么了不起,500万人各出一块钱捐500万,那种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如今,“爱校献金”早已成了华文独中“挥之不去”的传统。问题是,今之华校学子,还有那份“华教情”吗?感嘆並自觉於这份华教的精神传统,今年宽柔校友会不仅將对宽柔大型发展计划提出建议,而且校友会还拍摄了一部DVD影片,剧名就叫“一块钱”,说的是“现代年轻版”的宽柔学子如何爱校献金的故事。义卖“一块钱”DVD的收入悉数捐予新山宽柔校友会属下成立的“宽中教师医药基金”。我们期待这“一块钱”。(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安焕然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