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十)


多元教育共赢计划


2012/05/02南洋商报/言论版
~ 作者:麦翔  ~

3·25”的四大决议之后,正当人们引颈期盼董总与教育部的协商带来积极的进展时,不料董总竟被指是“最大说谎者”的说法,华社宛如被浇了一盆冷水,万分震惊与遗憾。

董总一再强调和重申,多元是关节眼,是解决华教当前与长远问题的指导方针,更是一劳永逸解决华教课题的唯一途径。

遵不遵循多元原则是关键,但当局声称协商中的师资问题只涉及“行政”(技术)层面,与政策无关。

董总似乎早有觉察,3·25大会着重多元政策的四大决议案,正碰撞了政府避重就轻的底牌,把问题重新拉回政策焦点。无怪乎3·25之前魏家祥的“八大方案”如“行云流水”般轻易出炉,给人“问题解决了”的印象,因它符合了政府权宜之计(“行政”)的部署。

3·25之后,董总把问题指向政策,政府的如意算盘就给打乱了。

华小发展困境重重 

事实是,当前的协商却无大进展。

近日,报章刊载董总不满魏家祥下令封锁教育数据,使师资问题无从获得有效的解决;并且抨击魏家祥“秋后算账”,将柔佛州一位公开提供师资数据的助理州教育局长李翊狮调职,这间接说明当局继续采取缓兵之计,除了“八大方案”之外,拿不出任何实际解决办法。

众所周知,华小师资短缺已成了几十年来的“常态”,这是匪夷所思的。

据透露,国民学校占了国家预算拨款的90%以上,华小仅得4%。华小惨遭“绝育”(以迁建代替增建),而国小“乡村包围城市”,一枝独秀;华小即使获准迁建,也面对校地、建筑资金的重重困境。

仅举数项荦荦大者,已足见国小与华小判若云泥。

董总要求合情理法
 
董总的要求是合理、合法、合情的。

华社呼吁协商,以董总3·25决议案的精神(即多元主义)为依据进行深入全面的协商,以求订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避免“春风吹又生”。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进而就多元平等的政策问题协商,以求解除华小面对量与质的困境,以及华小、独中增建、承认统考文凭等,达成多元的架构,逐步付诸实施。
一句话,建构一个走向多元平等的政策路线图,为一劳永逸解决妨碍团结建国的教育问题开辟前景。

短期与长期两个步骤是统一的,关键在政策。

际此大选即将来临之时,解决具体问题的时间表与改革政策问题的路线图这两项,至关重要;若能及时解决,对国家与华教都有好处,对胜出大选也有好处,实是一个“共赢”之计,何乐不为?

如果不此之图,“肥水”流进“外人田”,将是另一番景象了。(文:麦翔) 



向“华教新路”说不

 
2012-05-01 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舒庆祥

华教意识是我国华社维护华教最强有力的的思想武器。正是在它的指导下,我国华教百余年来,歷经艰辛,百折不挠,才能一路走来,没有华教意识的支撑与引导,不可能有今日华教的地位与成就。

可是,升旗山国会议员刘镇东在《华教运动的出路》一文中(见201233日《言路》版)却这么说:我们的运动必须建立在语言权利民主化、教育民主化基础上。我们不能做出每一名华人都得支持华教、华人支持华教是天地义的事,不支持华教是汉奸走狗的假设。

他说,华教的未来不应该是华人的民族主义运动华教运动在诸多公民运动当中没有特权,没有与生俱来的支持者。
                                           
在文中,他否定了对当下董教总领导能带领华教走出新路的可能性,並预言,董教总如果找不到新路终將被淘汰。同时,他也建议不须耗费400万令吉兴建林连玉纪念馆。
华教之路真的是到了如刘镇东所言,非向华教意识说声再见不可吗?让我们先回顾华教的过去,再探討华教的现状,从而瞻望未来的华教运动。

华人南来之初,並没有实质上的华教,先贤们以有限的资源,开办私塾,启迪民智,传播文化,埋下华教星星之火;独立前,华社凭借一己之力,在各地兴建华校,立根、扎根,促进华教往后的发展;建国之后,结合朝野各方的力量,华小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环;部份华文中学不接受改制,走上独中之路;申办独大失败后,华社不屈不挠,摸石头过河,创办了3所大专院校。

歷经风风雨雨,今天我国华教格局焕然一新:国立大学早有中文系之设;保留了数十间具有华校传统的国民型中学;创立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及韩江学院,而南院升格为大专院校指日可望;维持了60间独中,另创建一间新的宽中古来分校,今年独中生人数创新高,有7万人之多;全国各地现有1200多所华小,学生人数高达60多万人;数百所国小相继设立华文班;中国学位被承认,接著將是台湾大学学位,我国华教呈现了一片热腾腾的局面。

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华教意识发酵的结果,我们应该十分珍惜。

诚然,今天华教还面对诸多困难,如3所大专院校学位之被承认仍有待全面落实;统考文凭被全面接受,还要爭取,华小的拨款、建校、迁校仍还未制度化;师资短缺严重,不具华文资格的师资被派进华小执教问题一篓篓,“3·25华教大会的召开,就体现了当前华教面对的困境。

正因问题悬而未解,凸显了华教意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华教意识凝集了华社的人气,是华社共识的基础,思想动员的源泉,事实证明,这是华教行之有效的路线,也是华教今后必须继续坚守之路。

反观刘镇东口中的“新路”,却是一条“淡化华教意识”,甚至是“去华教意识”,没有董教总、没有林连玉色彩的华教运动,將丧失华教运动的特色及其內函,而其造成最大混淆还在於:模糊了华教运动独有的感召力及前进的方向。

事实证明,现有的华教之路仍充满活力、韧力、强力,且行之有效,“3·25华教大会万人赴会,即是最新例证。何以要更改与放弃呢?具有华教意识的华教运动,万古长青,谨此向刘镇东所谓的“华教新路”说不。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