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7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713


大选在即申办独中


2017/10/06 光明日报/好评

~作者:刘汉良


盛传来届全国大选快将到来,而布城当权者若有意力争华裔选民回流国阵,董总此时此刻申请增建华文独中,不知会否提升其成功概率。

董总已于829日呈函首相纳吉,寻求儘快批准在雪兰莪的加影建立一所华文独中。

儘管也是国阵大家长的纳吉曾于916日出席马华所举办的华社爱国大集会时披露政府准备在人口大量增长的地区建立华文小学,但基于众所週知的政治因素,华社申办新的华文独中目前看来恐难偿愿,而从统考文凭至今仍得不到承认(那怕是马华一再声称“仅剩最后一哩路”),以及彭亨的关丹中华中学(关中)批文也迟迟未获修改,即可见之一斑。

换句话说,除非布城当权者或因出自政治尤其是选票的考量而“网开一面”,否则在1996年教育法令第151条文下,国内60所华文独中只能维持现状,但数目不准增加。

这也足以证明,虽获准报考统考,但创办至今3年多一直获董总(夺权派)和教总力挺的关中,绝非真正的华文独中,不啻是铁一般的事实。

不知是否深怕“关中风波”重演,而顿使华教阵营乃至华社再闹分裂,董总主席刘利民特别强调,董总在加影申办的华文独中是一所附属于董总的全新华文独中,不能是改制中学,也不可以是现有华文独中的分校。

有稽可查的是,在1999年第十届全国大选前夕,纳吉以教育部长的身份批准柔佛新山的宽柔华文独中在古来设立分校(其实是扩建新校舍,也就是批文所指的Bangunan Tambahan),它最终正名为“宽柔中学古来分校”,当时被视为国内的华文独中增至“601”所。

就在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大选期间,身为首相的纳吉又批准宽中在巴西古当区的至达城,兴建第二分校(全国教育总监凯尔在他所签发的批文中特别志明“教育部并非同意建立一所新学校,而仅是批准设立一所分校”),意味国内的华文独中再增至“602”所。

关中之所以不被视为“华文独中增至603”,更遑论被认同为真正的华文独中,显然归因于该校据知是在1996年教育法令第17、第18和第19条文下获准注册为一所私立中学,并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身为华总总会长的关中董事长方天兴一再坚称关中实行“双轨”学制,并遵循华文独中办学方针,但摆在眼前的事实却是批文强制该校採用国民中学课程纲要(KBSM),所以董教总与教总前年104日召开的联席会议一致议决让关中学生报考统考时曾附带的其中一项先决条件就是关中董事会必须承诺尽一切努力向政府争取修改批文,俾使关中获得更好的保障。

朝野祭出华教牌骗选票

记得纳吉当年形容关中的批文“具创意”,也就是所谓“关中模式”,但关中董事部等15个华团曾表明,基于彭亨情况特殊,政府批准关中办学的模式仅适合于关中,不应该成为日后其他地区申办华文独中的先例。

其实,董总申办在加影设立华文独中的同时,理应提醒或“催促”以方天兴为首的关中董事部儘快兑现力争修改批文的承诺,使关中早日成为国内的第61所华文独中。

若一方面不能彷效“宽中模式”(增建分校),另一方面不複製“关中模式”,再加上受制于既有的法令框架,复遭政治因素阻挠,董总这回要申办一所全新的华文独中一旦获得布城当权者“亮绿灯”,难度可说是极高。

在来届全国大选,申办独中及统考的课题预料不幸再沦为被朝野尤其是布城当权者祭出的“华教牌”,肆意操弄以骗取选票,悲哉!哀哉!



华小柔性变质


2017-10-06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黄家贤


我国1200多所华小能够保存至今,是因为董教总秉持捍卫母语教育的鲜明立场,站在最前线,配合全体华社的力量,向当权者争取到的成果,得来一点都不容易。

简单说,没有当年的董教总,就没有今日的华小。

笔者发现,目前的华小校长,并不十分重视这一段华教历史,对董教总所走过的风雨路,不甚了解,感情不深。不少华小校长无视董事部的存在,只听命于教育局官员。

森州某华小校长曾在学校董事长面前说:“我是公务员,我只听命于教育局长。”

董事长回说:“没有学校董事部,你什么都不是!”

说得一点没错,没有董教总、没有董事部、没有华小,华裔有什么能耐当公务员、当校长?

笔者于70年末在华小执教,新校长上任,第一件事先去见董事长,跟他打个招呼,表示尊重。我记得,当年教师领薪水,是教育局把钱汇入学校的行政户头,然后校长开支票,董事长是支票签署人之一。

最近,某校举行雨盖球场开幕,董家教开会讨论,所通过的多项议决被校长推翻,当晚宴会的贵宾桌,主宾人数在最后一分钟出现变数,原是12人变成9人。

据说,是校长请示教育局官员要如何安排主宾席位,官员告诉她贵宾桌最多坐9人,校长乖乖听官员的话。

学校雨盖球场是靠地方上的社团、商家及热心人士捐助所建起来的硬体设施,最终开幕仪式的每个细节,由教育局官员来拍板,叫学校的董家教成员情何以堪?

笔者还发现另一个情况,出席仪式的森州华校督学朱良义、芙蓉县督学熊豪汉,遭到大会冷落。

主办当局邀请他们来,就要懂得基本的礼貌与尊重,在仪式上称呼他们,而不是把他们当透明,目无尊长,藐视他们。

笔者对“华校督学”这个官职,感触良多;之前的“华校督学”,国文称“Pengelola Sekolah-Sekolah Cina”,赋予实权,在教育局有专门办公室、有秘书,能够以督学名衔发公函给学校,其中一名最有实权的华校督学就是七八十年代的已故伍壁瑜。

后来,教育部降低督学的官位,改为“Penyelia Sekolah Cina”,译成中文是“华校主任”,与其他官员共用办公室,主任大权旁落,上头还有一名负责各源流学校的总督学,基于此,不少华小校长越过华校督学去找马来官员来处理校务。

修改后的1996年教育法令,取消了1961年教育法令212)条文,教育部长无权把华小变成国小,华小基本上已获得保障。

可是,令华社担忧的是,在华小掌校的一些校长,刻意边缘化董事部成员,也不懂得尊重华校督学,还不时与教育局的官员“里应外合”,搞到“华小柔性变质”。

马华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与董教总领导要多加关注啊!



汉字书法


2017/10/05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一本书


英国伦敦剑桥大学教师指出,越来越多学生手写答案笔迹难以辨认,未来可能考虑以电脑的输入为作答方式。不过据知在今年初,剑桥大学已经尝试在历史与文学考试里以电脑输入方式来答题。校方考虑改革作答方式,是因为学生抱怨他们很少用笔写字,用电脑打字已经是他们的本能。

随着时代的进步,打字输入已经日益普及。大多数人认为,在生活节奏快的时代,打字的确可以让我们输入更多的字,更快更准确完成工作。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同时,汉字书法不止是人类创造最抽象的艺术,也是最富有想像力的一门艺术。因为汉字的由来,正是由一个个图画而形成的。如今,人们因长期使用键盘打字,只能大概记得字体的形状,却无法准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从而引发“汉字危机”。

“汉字危机”不止表达了人们写字能力退化,更深层的危机是汉字灵魂的丧失。我们不能忘记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汉字代表的不只是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而是丰富的中华文化与内涵。

其实,书写汉字,也有其他好处。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电脑作笔记时候对于记录的内容有比较不好的记忆表现。坚持用手写,有加深记忆功能。这是因为用手书写笔记可以刺激大脑区域,及过滤大脑需要处理的信息,从中大脑更能筛选并记住重要的内容。

可能大多数人认为,不书写汉字,不等于汉字失传,也不等于失去中华文化。是的,汉字的发展有它的规律,只要还有人继续书写,的确不等于失传。不过,如果每个人抱着这样的想法,久而久之,汉字将不再有人书写,汉字灵魂内涵也随之消失。

汉字是中国和全世界华人传统文化的代表,传承文化,应该从教育做起。在学校,教师不再只是机械式地叫学生背汉字的形体,而是教授每个字的由来及背后的意义,再提倡多写,让学生独自品尝汉字的魅力,才能重塑文化信心。



语文不是政治工具


2017/10/04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谢诗坚


台湾在民进党统治下加速「去中国化」的政策是必然的。它既延续了国民党排斥中国的文化和文字政策,也比国民党更肆无忌惮地喊出「台独」的口號(这对中国来说是敏感字眼,而且也绝对不会被中共所认同)。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台湾除了继续拒绝中国流行的汉字简体外,也不允许台湾的报章和书籍改用横排;更在蔡英文上台后(2016年)不承认「九二共识」的文件。这份文件是中共与国民党达成的协议,承认「一中各表」。

当大马和新加坡按照中国的文字作改变时(採用简体字及报章书籍採用横排),台湾和香港依然故我。这主要是与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態的不同相关。而马新两国直到今天还是將语文与政治隔开,简体字与横排並没有「赤化」这两个国家,而且也仍然是反共的国家。这也说明了港台的抗拒是有强烈的政治议程和目的。

错失解放台湾良机

台湾原本是中国的一个大岛屿,在甲午战爭(1894-1895)后,战败的清廷与日本签下《马关条约》,將台湾割让予日本。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把台湾退还给中国,由当事主政的国民政府接收。在1946年国共爆发內战后,蒋介石就计划和部署將台湾作为大后方。一方面派国民军接管,另一方面安排亲国民党的人民迁居台湾。

1948年时,蒋介石的国民军几乎已无法招架解放军的凌厉攻势,就决心把黄金及价值不菲的文物古董运向台湾,以作为国民党及国民军最后一座城堡。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毛泽东的解放军在当年(1949-1950)会否乘胜追击一举拿下台湾,但因朝鲜內战及美国的军事介入,使到朝鲜半岛炮声隆隆,战情危急,打乱了世界程序,终于在1950年迫使毛泽东派出数十万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这一仗拉了3年才结束,四方(中美朝鲜)在板门店签和约,彼此损失惨重。虽然朝鲜还能回到原先的「南北分治」的地位,但中国显然已错失解放台湾的良机;此外牺牲在战场的志愿军也不计其数,代价十分惨痛。

此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就打起「中华民国」的旗號,佔据了中国在各个世界性和区域性组织的会员地位。直到1971年中国重入联合国后,台湾才惊觉已陷入被孤立和被排斥的困境。

蒋介石无法「反攻大陆」,也就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与中共政策之大不同。因此在台湾的教科书中,学生被灌输的不仅是反共思想,还把中国形容为「黑暗的世界」,其统治者更被称为「共匪」。台湾当年极尽其能事抹黑中国全是政治斗爭战略。

另一方面,中国则向全世界昭告台湾是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凡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必须同意这一点。

不敢正视歷史

就在蒋介石(1887-1975)及蒋经国(1910-1988)的统治年代过去后,换来的是亲日的李登辉时代。在国共不两立下,李登辉选择暗中支持搞「台独」的民进党。在2000年总统选举时,为民进党的陈水扁开了一道通往总统府的大门。

自此之后,陈水扁的台独论就不曾停止过,也支持去中国化,塑造一个与「中国完全没有关係」的台湾。于是教科书內贬低了孙中山的形象,刪掉了他与中国不可分割的关係。

既然今天的台湾已不能一直咒骂中共,也就在教材上下功夫,比如台湾鼓励人民学闽语和客语,以显示台湾的母语是闽语和客语,不是普通话,这种对方言的推动也旨在拉低普通话的地位。

再者,近日又见台湾教育部课纲审查委会建议降低课本中的文言文,从45%65%减到45%55%。就章数而言,则从30篇减到20篇。反对的一方(指国民党)则形容为把教育课本当成意识形態的工具是非常不当的。毕竟文言文的词句是优美的。支持的一方则认为文言文或古文是静止的语言,甚至是死的语言,日常生活中也用不到。不过倒不反对增加使用台湾的文言文的文章,但台湾有50年在日本手里,二战后又成为蒋家和反共的大本营,要如何找出文言文的文章?

若用因噎废食的方式来堵住中国幅射过来的影响是不敢正视歷史的「驼鸟政策」。以此推论,拿「文言文」和简体字来开刀是对知识和时代进步的否定,让人无法理解。

简体字非政治工具

同样的,香港本来在1997年回归祖国后有更多的家长希望孩子既读英文也读华文。有关的教育政策也不断地扩大其影响。可在2014年「占中」(雨伞运动)后,港民的心態有一些改变。如201512月,香港政府建议学生在学会繁体中文后也学习简体中文,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还可加强內地与海外各地的沟通。反对派则认为没有必要,质疑当局最终要取消繁体字改用简体字,因此学习简体字是没必要的。

虽然简体字有少数是简得过于「不合理」,但整体来说,它既不属于意识形態的文字,也不是政治斗爭的工具,而是方便人们学习的语言。若中文字不简化,也真会嚇坏初学者。犹记得在2004年时,香港教育局说「广东话是中文方言,不是一种官方语言」,结果掀起风波。港民认为广东话是一种正规的中文。

这么一闹,反而给广东话抬高地位,香港理工大学的陈瑞瑞教授说,「广东话发生『质变』,从一种地位低下的方言变成一种有著標准语言全方位功能的高端形势,这在中文的语景当中是颇为独立和前所未有的。」幸好广东话的语音写出中文字会让人莫名其妙,也就难登大雅之堂。若有人往此钻牛角尖,用广东话撕裂香港社会,那就本末倒置广东话的地位,也大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