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3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65 辑



悼念华教无名英雄陈廷书

2012/11/14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洪清木

113日下午,噩耗传来,一位居住于居林而一生为华校奔波与劳碌的华教无名英雄——陈廷书经已逝世,享寿积闰83岁。

虽然他在逝世时已达高龄,但身为其老友的我们,看到一位珍惜友情、乐于助人,而且满身流着热爱母语教育血液的老者,犹如一颗彗星在高空中陨落,心中不免感到哀伤与惋惜。

记得,在50年代曾经担任全国华校视学官的钟敏璋女士说过这么一句话:“马来西亚到今日还有华校存在,不要忘了华校教总以及林连玉先生的功劳。”;而在今日,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引申为:“我国今日的华小与华文独中能够存在与发展,除了先贤们的创校精神、热爱华教者的前扑后继以及广大华社的支持与爱护之外,也不要忘了一批批华教无名英雄默默耕耘的功劳。”而陈廷书即是其中的一位华教无名英雄。

60年代初期,政府当局提出《达立教育报告书》,其主旨是要华文中学改制,并以英语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介语。全国的多数华文中学在当时华基政党领袖的保证下,纷纷接受改制。大山脚日新中学即是其中的一所;不过,在族魂林连玉先生的号召下,多数的改制华文中学仍然附建华文独中,而日新独中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962年建立起来的。

日新独中创校初期,办学经费短缺,其间的苦心经营与筚路蓝缕,确是不言而喻。陈廷书在热爱母语教育精神的感召下,毅然地负起为日新独中筹款的重任。他在居林当地征求到百余名的赞助人,每名赞助人于每一年为日新独中赞助300令吉作为办校经费。他经常利用工余时间,骑着摩托车到每一个赞助人家里收集赞助金,收齐后悉数交给日新独中董事会,然后再将董事会发出的正式收据逐个交给有关的赞助人,这是一项劳心又劳力的工作。

只为华教 淡泊名利

他为日新独中筹款的工作进行了整20年,筹得的款项数以万计,迄至日新独中的经济情况改善时才告停止。他这种热爱华文独中的精神,曾经受到日新独中董事长拿督斯里郑奕南以及时任校长罗绍英的褒扬。

后来,董教总为了要落实华文教育在我国具有完整的教育体系而创办了新纪元学院。陈廷书又在一股热爱民族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之推动下,以“为日新独中筹款”的同样方式替新纪元学院筹得数以万计令吉的款额。

在“白沙罗华小事件”时期,陈廷书向亲朋戚友筹获数千令吉的款项赞助白小,以示支持白小在原校办学的诉求;数年前,当威北巴东新托新中华小被发展商逼迁时,他同样地筹获数千令吉捐给新中华小作为重建经费。

由此看来,陈廷书一生无怨无悔地为华文独中及华小献出了不少的力量,但一切都是在默默耕耘中进行,只为华教,淡泊名利,确是一个华教的无名英雄。

陈廷书已走完人生的旅程,身为其老友的笔者,除了致以深切的悼念之外,心中仅能这么说:“廷书,您对民族教育事业的热诚,使您的生命历程不留白。愿您一路走好。”

 

华小生人数下降的隐忧

2012/11/12 光华日报/社论


根据教总发表的华小学生人数及学校数目的演变概况指出,华裔生育率大幅度下降,使华小学生人数逐年下滑,但是华裔孩童进入华小就读的比率却是有增无减,是全国热爱华文教育的人所感到欣慰的。

根据有关教总发布的华小学生人数及学校数目的演变概况所提出的2013年至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的分析,国内的华裔孩童已开始从2000年的92%提升到2011年的96%,说明了国内华人社会对华文教育的支持及热爱。

而全国华小学生在2000年的总人数达到60万人,而在2004年已上升到647784人,随后即出现下滑的现象,在2012年只有602578人。

而根据统计2007年的华小生人数创历年最多人,由于2007年是龙年,加上千禧年出生年份的适龄学生,因此出现这种华小生增多的现象,而据统计,华小生在龙年时,学生人数就会增加。

华裔夫妇的生育率,往往是在左右华校学生增减的主要因素,而从近年来的学生人数逐年下滑的情况看来,国内华校的生存,开始产生隐忧。

归根究底,华裔奉行的精英生养政策,是造成华裔学生逐年下滑的主因,而只能靠学生家长迷信龙年生龙子龙女的心理上,每隔12年后,才会有一批突然增长的华裔生涌入华校。

据报告指出,从1980年至2000年全国华小数目一直减少,只有2000年后,华小数目在逐渐回升,据估计,我国目前约有90%的华小是在1957年独立前创办的,随着国家蓬勃发展,地理环境及社会架构的改变,当初华小的分布与日前的分布已不符合实际情况。

因此,国内一些园丘区的华小已面对学生来源的困境,而甚至停办,近12年来,全国共增加了12间华小而有2所华小由于学生来源问题而停办。

虽然在教总提出的教育现况报告中,没有明确的指出如何将学生来源短缺的问题克服,我们也应该开始从这份报告中了解到学生人数下滑与短缺的主因与华小将要面对隐忧,也必须未雨绸缪,集思广益,寻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以遏止华小学生下滑的趋势。

早前,曾有社团提出一套鼓励家长多生育的奖掖方法,不过,民间的反应并不积极,希望各方面仍需努力,寻求方案以克服华裔生人口下滑的困境。

 

校舍、师资最重要

2012/11/10 (砂拉越)星洲日报/ 评论


~作者:许鲁帆

我国教育部计划明年推行全日制教学计划,因出现一些技术问题待解决,推行与否迄今未有定案。根据《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提出未来510年在全国学校落实全日制教学的建议,虽受到教育界的认同,但希望政府必须在做足准备后才推行该政策,譬如政府先须確保有足够的课室容纳学生,同时增加师资。

教育本来就强调德、智、体、群、美这五育,学生除了在课室內吸取知识,也必须多参与课外活动及体育项目,人格和智识才能平衡发展。按照政府的规划,全日制教学有助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群、美5育的平衡发展。

配合现今社会的发展,全日制无论对学生或父母来说都是个非常好的概念。现今社会双薪家庭是趋势,父母为了工作都选择在小孩放学后把小孩交给托儿所照顾。然而,托儿所的素质却影响著孩子的品性,最终可能会导致衍生出许多社会及家庭问题。因此,一些家长认为与其把孩子送到托儿所,不如让孩子因全日制留在学校,至少能是在教师的监督下休息、完成功课及额外学习,父母也更安心。

全日制其中一个好处,就是减轻家长的负担。家长不需载送孩子放学回家后,隔一两个小时又把孩子送到学校进行课外活动。全日制的实施,不只对学生,也对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不需要把孩子送到安亲班,可省下开销。学校也可以安排课外活动在正课之后,而星期六的课外活动就可以取消。学生和家长在週末的时间里就可以好好享受家庭生活,也可以得到充足的休息。

然而,教育部必须要慎重考虑,切莫忽略了国民型小学和中学的存在。根据教育发展大蓝图,我国政府学校推行全日制后,原本分为上下午班的华小將面对课室不足窘境。因此,如果贸然实行全日制计划,学校在课室不足的情况下,將被迫减少招收学生。

虽然国內已有大部分中小学都实行全日制教学,但仍有两成学校因学生人数爆满、课室不足,分上下午班制,这些学校以华小及国民型华文中学为主。反观国小及国民中学,一般硬体设备良好,校地大,可以落实全日制教学,学生放学后,可以在校园草场踢足球或进行各项田径运动。

教育部可与教总或学校董事部商討,增设学校及课室,避免学生在拥挤的课室內上课,影响教学素质。同时,华小及国民型华文中学除一直以来也面对师资缺乏的问题。政府除了必须投入资源到有需要的学校之外,还必须考虑到教职员不足的问题。因为学校不能要求每位老师都从早工作到下午,因为这样会让教师累垮。因此在课外活动上,该校是聘请专业教练负责主要的教导工作,老师负责监督。增加教师比率,积极培训更多老师,聘请更多书记,以减轻教师文书工作带来的负担。

 

 

教育需要研究

2012/11/11 光明日报/專欄

 

~作者:王增文 

每逢第二學期期末考試結束之後,到放假之前,學校總要為學生和老師安排一些活動,讓學生可以在校園內盡情地揮灑活力。至於老師方面,則會安排檢討會議,總結本年度的教學工作,並從檢討中展望來年的工作。有者還安排了各種各樣的教學分享活動,引導老師整理教學心得,並向全體老師匯報,希望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上,能夠達到精益求精的地步。以上情況,在獨中教育界,已經成為學年結束之前,最受校方重視的工作環節。

前幾天,我參加了吉隆坡尊孔獨中在假期之前教師研習活動,為幾場分享報告擔任點評人,對該校的教師能夠在教學之餘,進行了頗有深度的教學研究工作,感到非常欽佩。

獨中教育受家長肯定

這些年來,全國多所獨中都出現了新生爆滿的情況,這種情況,一方面表示獨中的辦學績效受到家長的肯定,二方面也促使獨中辦學者去思考,獨中教育要有怎樣的思想格局,才能適應新的發展時代。

有些獨中設有教師培訓部門,專司教學培訓和教育研究,大大地打開了教育工作的格局,並讓老師們及董事們瞭解,教學工作除了課堂上的傳授知識、課餘批改作業,然後定期舉行考試之外,老師還可以從教學過程中去發掘許多相關的教育課題,並對之進行研究,作為提昇教育水平的參考。

我經常認為,獨中既然被排除在國家教育主流之外,凡事都要靠自力更生,就連引導教師進行教學研究,也是如此。我們從過去獨中掙扎圖存的歷史來看,當年一批又一批富有文化熱誠的熱血青年投入獨中教職,如今獨中教育終於挺立起來,成為國內一支不可忽視的正規教育系統,我們又需要另一批熱血青年,在前輩奠定的基礎上,繼續把獨中教育的專業化工作帶到另一個新的高峰。

獨中當前已經逐漸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這一代的獨中教師,必須獲得董事會領導的支持,進行第二次復興運動。獨中首次復興運動發生於三十八年前,華社用了一代人的時間,不僅把獨中教育捍衛保存下來,也為第二次復興運動奠定了走向專業化的基礎,而獨中教師通過校方的努力,從教學分享,走向教學研究,進而把獨中教育的思想內涵逐步深化,為我國華社開創本土化的教育研究立下了楷模,這就是我們身為第二代獨中教育工作者應該要去努力的工作,將來才能夠為獨中教育在我國華教歷史留下光輝一筆。(光明日報/好評文:王增文)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