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67 辑



华人民办大学之路

2012-11-14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瑞源

南方学院升格為大学学院,理应是普天同庆的事情,但是在中马、北马和东马都没有激情,这是区域观念作祟吗?

南方大学学院走出南马,星期日在星洲日报总社举行“大马首间民办大学的路向与挑战"座谈会,就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民办大学是华人百年的梦想,当年的“独大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今天南方大学学院成功跨出第一步,反应却出奇的冷淡。

南方大学学院不属於南马人,它是全马华人的大学学院,是从小学、中学至大学完整华人教育体系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部份。如果南方大学学院无法成功升格為大学,对华社兴办大学是极大的打击,即使新纪元学院和韩江学院最终也升格為大学学院,它们可能也会步上南院的后尘。

所以,南方大学学院应该获得全马和海外华人及华团的支持,证明大马华人能够兴办一所扎根华社的大学。

华人企业和经济需要人才,华社也需要大学的学术研究来开拓视野、提高竞争力和人文素养,民办大学就肩负激发中华文化光芒、照亮民族前路的使命。

但是,南方大学学院也面对严峻的挑战,包括面对全国470所私立大专的激烈竞争及资金的来源,正如著名文化工作者陈再藩及双威大学副校长潘永忠博士所说的,南院必须寻找新的价值及确认定位,3所民办大专也必须进行资源的整合。

可惜的是,新纪元学院没有派代表到来聆听祝家华校长和资深副校长王润华讲解的南方大学学院教育理念,以取人之长,达到互补的效果。

而董总近日忙於筹办“1125和平请愿大会",无暇关心南方学院升格之后的教育规划;如果董总领导能够带领南院一行人巡访全马,更有利於南方大学学院争取各地民眾的认同。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经歷约200年的发展后,今天已经进入新的局面。政府已承认中国820所大学的学位,以及大马学术资格鑑定机构(MQA)与台湾评鉴中心已针对互相承认学术资格签署“互信协议",在中台的支援下,大马华教完全有条件发展高等教育,而这一块教育领域需要华教和华团人士的全情投入,大家似乎忘记了先贤的抱负。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华社的山头主义,分化而不是整合。发展教育需要人和,及千万人不计代价的付出。

华团已分裂,一些搞“救亡运动",一些呈备忘录,华社资源被分化,逐渐陷入零和的困境。华教需要更多的建设,而不是破坏。

在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华教组织必须拿出成绩,才有公信力带领民眾。这是一个现实,也是必然的结局。(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从陈六使看今日华教处境

2012-11-14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花城客

上月尾,新加坡办了一项“陈六使逝世40週年纪念活动",还特别邀请副总理尚达曼主持追思仪式,為陈六使对华教事业的贡献,重新定位,这犹如在一个沉静多时的湖泊,扔下一粒石子,激起的涟漪,及其后续发展,很值得国内华教人士的关注。

没有陈六使,就没有今天的“南大",但今天“南大"妾身未明,仍未获国内南大生的接受,彰显南大生对南大精神的执著,至今不弃不离的情怀。

今天新加坡政府由副总理级领袖出面,间接对当年该国政府褫夺南大创办人陈六使公民权地位的决定,在政治上做出表态,以行动来肯定陈六使这位新马华校伟人,当年创办南大的歷史地位。

新马老一辈人士,对陈六使生前留下的事跡,最為难忘的就是他在用闽南话演讲时,从不忌讳用粗俗的“LIN PEI您爸"这两个字,可是大家却不以為意,反而多了一层亲切感,今天仍然津津乐道。

这让人连想到,最近董总主席叶新田在关丹独中事件上,他用上客家话“大xx"的粗俗评语,却引起热议和反弹,很多人都不认同华教组织领袖用这种粗口,来发表评论。

為何叶新田的“大xx",却与当年陈六使开口闭口的“您爸",却出现两种不同的评价,未免让人有一点纳闷;但从两人的教育背景,以及出身,我们也不难明白,為何一般人会比较接受陈六使直率的“您爸"的称谓。

说回陈六使当年创办的南大,几经风雨沧桑,甚至赔上公民权,如今南大精神的延续,及南大生独有的奋斗精神,似乎已获得新加坡政府的认同,常把“您爸"掛在嘴裡的陈六使在某一种程度上,算是获得平反。

反观口出“大xx"的叶新田,今天仍然為了争取华教在国内获得平等地位,继续领导董总与政府和国阵成员党陷入苦斗相缠的局面,但看看陈六使在40年后,他的华教精神才获得官方的肯定,叶新田及其站在同一个阵线的战友,不管前路多漫长,还是没有得选择,惟有与当权派週旋到底。

争取华教获公平对待的这条路不容易走,叶新田除了坚持立场和底线外,也应该本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儘量与其他主要领导华团,达致共识,以智慧和毅力,向当局争取到底,而不是凭一己的力量,自行办一个1125抗议集会,这会让当权者看穿华社在这个课题上,无法团结一致,同声共气,有机会被逐个击破,这才是致命伤。

陈六使在华社的心目中的分量,不仅仅是因為他在事业上的成就,而是创办南大带起的华社草根力量,这段创办南大运动红红火火的日子,已成為马新华社难忘的共同记忆。前路应该怎样走下去,这要看董总领导层的智慧了。(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花城客)

 

华小教育有以人為本吗?

2012-11-14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植建成

没有哪几个国家的初等教育,会像我们的华淡小这麼痛苦的。

华小生学三语很辛苦,这是事实,华小生毕业后升上中学、大学,最终能掌握三语的人,还是非常稀少,这也是事实。

那為甚麼经歷了这麼辛苦的过程,能掌握三语的人这麼少?语言学家会说,大部份的人一辈子可以掌握一种语言,至於学习第二语言,需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之下,才会有功效,至於第三语文,则很少人能够掌握好,这恐怕和个人能力无关,而和人脑的学习能力有关。

然而,96%的大马华裔家长,把子女送进华小,是希望子女能掌握母语;至於英语,是世界和商业的语言,我们也不能不学;还有马来语,也因為具有国语的地位,我们也不能忽略。

由於华小强调“三语并重",许多学生背负了沉重的学习压力。一部份的学生,在这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早已放弃其中一种或两种语言,我就是其中一人,当我在唸四五年级时,面对了没有中文解释的马来文课本,还有巫裔的导师,我再也搭不上马来文课的语文列车,往后多年的国文课,基本上都成了我个人的绘画课或冥想课。

本来就已设计不良的华小课程,打算要让从4年级起使用国小的课本,以期让“华小生的国语程度和国小生一样"。这样的课程设计,如果让当代的语言大师乔姆斯基知道后,他一定不认同。

乔姆斯基认為,儿童的认知能力如果发展得还不完善,就提供双语或多语的学习环境,不仅不能帮助儿童学习,反而会对每种语言的学习不利,甚至影响了儿童的身心。

语文不只是读音、书写的问题,它也有理解上的需要。举例来说,当我们学一些文字,如“对比"、“隐喻"、“概念"、“曖昧"时,你必须对一般事物普遍的认识,并能进行抽象的思考,才能对这些词汇有足够的认知,而我们的母语,就是最好的工具。

欧洲许多国家的学生,都能掌握第二、第三种语文,秘诀在於他们都是在打好母语的基础之后,才在中学强化自己的外语。《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一书的作者就提到,芬兰是说双语的国家,但在幼稚园阶段,儿童只须学一种语文,即芬兰语或瑞典语。

此外,在芬兰,即使是外来移民的子女,无论是台湾人或索马里人,在唸小学后,政府也会出钱,让家长去找母语的补习老师,继续让儿童学习母语,因為只有掌握母语后,学生在学其他语文时,才可以有认知上的对应。

“母语為重,他语次之"是其他国家的语文教育政策,学语言都会有主次之分,他们不会有沉重的政治包袱或语言偏见,这就是以人為本的语言教育。

大马的教育制度有以人為本吗?如果有的话,那华小生為何要在幼龄阶段,就要採用另一个民族的母语课本呢?究竟哪一种语言,才是这些可怜小孩的母语或第一语文?所谓“三语并重"的学习方法,其实已违反人类学习语文的本能,在这种学习环境之下,大部份感受的是挫败感,而非成就感,一代又一代,害惨了很多学生,包括我本人。(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植建成媒体工作者)

 

教育谬误亟需纠正

2012-11-14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江夫子

最近阅报,看到教育部公佈了教育大蓝图,并徵询各界意见,它的一些未完善之处引起了许多关心本邦教育发展的人士议论纷纷。在这个课题尚未尘埃落定之际,又读到《星洲日报》独家报导,揭示了那已推行接近一年的中学校本评估(PBS)问题丛生,总共面对13项大问题。

这些问题显示了学生们因為校本评估没有考试而被指已失去了目标,引起家长们的密切关注。而教师方面亦对这项评估系统一知半解,他们為了要交功课给当局,竟然无奈且盲目地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的等级,造成学生成為受害者。

这则具有深度的报导见报后,令人对教育当局巧立名目,策划不完善的“改革"信心尽失,也令人对教育大蓝图的仓促推出持有负面看法,并保持观望态度。

因為它给人的印象是只勾画出一个美丽的远景,似未顾及执行政策的能耐及客观环境的实际性。

笔者冷眼旁观,觉得大马教育有5大谬误之处,特别提出与眾共论:

一、大马教育当局仍未从语文教育的打转醒觉过来。小学数理课程的教学媒介语採用母语或英语仍处於胶著状态,有关负责人只求在党选或大选的过关而含糊其辞,遭各族反对后即搁置不谈,使到教育课题用政治上的得失来考量,形成谬误之一。

二、中学校本评估在完全没有準备妥当即贸然推出,妄想一步登天地撤销考试制度,仅以教师对学生的印象来对学生打分,既主观又不能客观衡量学生们的知识掌握能力,不但令学生们失去奋斗的目标,更加重了教师们的负担,吃力不讨好。

三、在高等教育方面,似乎只求教育普及和大学生的数量,而未能有效的衡量与策划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各个层面的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应付国家发展所需,造成目前专才不足,不能充份且顺利地开拓各个经济產业的转型发展。如要以税务奖掖学生父母来提高理科生的人数,就显示出教育与经济的失衡,时至今日才来补救无疑是后知后觉,明显的是一个教育的谬误。

四、如高教总监鲁汉在日前指出,毕业生必须有能力应付第一份工作的挑战,因為学生与职业误配的发生,已导致不必要的财力损失,他指出这个问题必须受到重视,以减少任何影响国家经济表现的因素。他的话突出了毕业生的竞争力的极度不强,在全球的经济领域中落於后头已是当前的写照。

五、大学科目的策划与国内实际经济领域的需求不平衡,使到文科生数量过多,在毕业后因為技能不足而在各领域上面对失业,结果还要当局拨出大量公帑来将这些大学生再度培训,毫无经济效益可言。虽然失业是全世界当前因经济不景所產生的问题,但作為一个仍在不断成长的经济体,若果策划得当,大马是可以有效控制失业的问题。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上述这些谬误已经严重影响了大马经济的未来发展能力,因為一国的经济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要持续而有效率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如果两者之间环环相扣地能够互补,则能產生扩张性的经济效益,发展一日千里。但可惜的是,在目前这个制度下纵然不足,但所栽培出的有限人才却未能达到人尽其才的境界,反而马才他国用。

儘管国家领袖们一方面高喊专业人才回流大马,但由於制度上的僵硬,及面对没有胸量的主管或因族别的原因,而加剧了人才外流的现象,无疑令人扼腕叹息。我们只能期盼国家能够出现具有大格局思维,及具有前瞻性的领袖,真正落实教育领域现代化,栽培出大量广学多闻,一门深入的人才,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江夫子)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