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6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76辑

 

得民心者得天下

2012/11/26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董总號召的“1125”和平请愿大会与环保分子从关丹步行至吉隆坡的“300里苦行反公害”活动,週日顺利结束。不能说是圆满,因为他们的诉求仍未被满足,但能自由发声,在意义上已属可贵。

集会者这一天都展示了高度自律,两场集会皆井然有序,除了安排志愿警卫队维持秩序,也安排工作人员在集会解散后收拾垃圾,清理场面。

良好沟通

警方这次也应对得体,不採取暴力方式驱散集会者,証明他们只要弹性控制场面,让集会者和平集会、和平解散,便可以避免混乱,不干扰市民,达致三贏。

集会者与请愿者的目的,是要向政府表达他们的立场,以及唤醒社会大眾对保护环境、教育课题的关注,並不是要製造混乱及推翻任何人。

当权者日后应以更宽宏的態度看待集会和请愿活动,让人民有紓发意见的管道。有良好的沟通,才能有良好的进步。目前政府虽未对请愿者作出回应,但让后者有表达意见的空见,不啻是民主的进步。

放下身段

在民主国家里,只要不引起社会紧张及威胁国家安全,任何人都应该拥有表达自己看法的自由,以促使当权者做得更好;这也是民主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在高度民主的国家,警方不仅不能打压和平请愿的人群,反而要为他们开路及维持秩序,让他们顺利完成请愿活动。

我国政府必须从过去多场人民集会与和平请愿活动中得到启发,自我反省,放下身段,如发现有失策的地方,应及时纠正,顺应民意,作出改变,才能长治久安。

 

独中没有“61+1

2012/11/26 光明日报/ 光明专栏


~作者:刘汉良

华文独中一间也不准增,只能维持60间,看来这是国阵政府的一贯立场,也是教育部的既定政策。

一间也不能少,华文独中只能增不能减,这向来是董总的奋斗目標,更是华社的共同诉求,几十年如一日。

但长期以来,民选的国阵政府不曾“感恩"华裔选民的支持,而一再不公平对待母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华文独中的復办或申办。

兼任教育部长的副首相慕尤丁最近明確重申,基於歷史因素,在1996年教育法令第151条文下,华文独中將会维持现状。

儘管慕尤丁较后撤回“不再开放申办华文独中"的论调,但所谓“维持现状",可解读为“华文独中只能维持60间"。

这意味,在过去,现在甚至可能未来,国阵政府只承认国內存在60间华文独中,今后復办或增设恐將不可能。

儘管屡劝华社“见好就收"的某些华团领导人一再披露正、副首相表明关丹中华中学绝对是“华文"独中,但国阵政府看来心里有“数",华文独中依然只有60间,而关丹中华中学则属另类“华文"独中。

柔佛新山的宽柔华文独中於2005年成功在古来设立分校,被视为国內华文独中“60+1",扩大了华文独中的版图,而关丹中华中学在厘清是否是“真正独中"之前,华文独中依然是“60+1",並非“61+1"。

出於政治考量复办华文独中

由於原有批文迟迟未获修正,关丹中华中学在本质上至今仍是正如董总和不少华团所指的“变种独中"、“民办国民型中学",甚至是“马来独中"。

换句话说,在慕尤丁“华文独中维持现状"的大前提下,关丹中华中学的批文恐难加以修正,使之成为真正的华文独中。

从某个角度来看,慕尤丁“不再批准华文独中的申办"的言论,不仅符合国阵政府的一贯立场与既定政策,也间接显示马华及其他国阵成员党达致共识(华教契约),以维持华文独中现状的指控,並非空穴来风。

教育部未直接批准吉隆坡中华华文独中在关丹设立分校,而是“出乎意料"地发出一纸批文,允许开办一间新的“华文"独中,其动机確属存疑。

或许出於来届大选及选票的考量,国阵政府既要俯顺华社的民意,又须不抵触1996年教育法令,才“发明"了所谓的“关丹模式",並声称取得双贏,让关丹华社復办华文独中的夙愿得偿。

慕尤丁像是抽丝剥茧地揭开了国阵政府在华文独中申办或復办事件的真相,不幸的是马华依然没有向华社道出事实,迟早將再揹上“典当"华教利益的罪名。

令马华感到尷尬的是,慕尤丁在国会书面回答马华“短命"总会长翁诗杰的提问时,揭开了蔡细歷、廖中莱及魏家祥所极不愿意知道的真相与事实。

(光明日报/好评文:刘汉良)

 

华语是最重要的语言

2012/11/25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净恆

国际著名投资家罗杰斯(JIM ROGERS)形容身处21世纪,华语是最重要的语言。他告诉在座的观眾:我能传授给两个孩子的最好技能,是认识亚洲和能讲华语。

他也指出,能讲华语並不意味著就能取得成功,但同时掌握中英两种语文,能比其他人佔优势。

罗杰斯的意思是要告诉世人,华语已经是世界语言,掌握中英双语,所向披靡,也是世界趋势。

不同的是这些话是由外族,也是国际著名投资家讲出来,分外显眼。这几句话犹似强心剂,足以提高华社向来注重华小、独中发展之信心。

悲哀的是,国阵政府执政55年以来,偏颇的教育政策,致使华小、独中並非身处主流教育。在华小、独中发展遭受不公平对待,处处面对发展窘境,无法全面伸展之际,庆幸的是,在这时刻中国经济神速起飞,华语成为世界重要语言已是不爭的事实。

因为华语是最重要的语言,所以华校在这片国土上將欣欣向荣,继续发扬光大,无需惧怕单元教育魔爪模糊视线,耽误了向前发展的契机。有道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时刻,对马来西亚华校继续发展而言,確实事半功倍。其中的两个重点,我们必须加以注意。

识货家长大为欢迎

其一,华社对于本土华校发展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而且华小、独中向来是华裔子弟首选。根据资料分析,超过96%华族把孩子送到华小就读、大部分独中学额年年爆满,除此之外,异族同胞报读华小的兴趣也有增无减,这说明华校在马来西亚拥有源源不绝的“客户”,职是之故,在现今社会看重华语的心態下,华校兴旺发展將是指日可待。再说我国华小、独中三语並重,尤其是掌握华语为优先,同时学校也提供学习丰富中华文化的机会。这等无以抗拒的优势,令识货的家长大为欢迎。

其二,两线制在马来西亚渐趋成型,让国人期待已久。自从308政治海啸后,两线制略显成型,特別是现有的政治生態,已由两大政治联盟扮演重要角色,不久后的大选將是这两大政治联盟的对决,证明两线制有机会在我国发展。董总也是看准机会在我方,机不可失,频频举办集会、发表意见,因为他们比谁都瞭解,这是民主体制的正常运作方式。下一届政府由哪个政治联盟当家作主,还是个未知数,董总这时发出诉求,看看朝野政党的反应,作为引导选民,特別是华裔同胞投票的指標。严格来说,董总近来的一连串动作,確实是明智决策,因为我们只不过要求同等对待华校及公平分配资源而已。1125大集会能吸引六百多个华社团体组织参与,谁敢说董总所號召的集会没有市场?

在华语成为世界最重要语言的非常时刻,也正是马来西亚华校寻求发展的最佳机会。

 

政府不再批办独中

2012/11/26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谢诗坚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说,由于国内现有的60所独中的教育课程不符合《1996年教育法令》内的国家课程纲要,因此教育部决定日后不再开放申办独中。

他并指目前独中的考试是由董总和教总设立的一个委员会负责,所以不符合国家的课程纲要。如果此说是政府的最新决定,那意味着关丹的“独中”是最后批准的一间,将来也不会再增加独中的数目。

我们暂且先别评析关丹的独中是什么性质的独中,单从60年代以还,华文中学就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和成长,其中的辛酸苦辣,也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有深切的感受。

这是因为政府根据1961年的教育法令要全马的华文中学择其一者而行之。结果有55间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而仅有16间不接受改制成为独立中学。

国民型中学北强南弱

及后由于收容超龄生,许多改制的国民型中学的董事会先是设立了“独立班”,又再发展成“私立中学”,接着又转成独立中学。

但吊诡的是,许多家长仍然将子女送进改制中学;尤其是北马区更形成国民型中学的优势。目前国民型中学的学生人数超逾12万名,是全国独中生的两倍左右。这说明了国民型中学有其市场,特别是槟城和霹雳有最多的学生,占学生人数的40%以上。因而国民型中学有“北强南弱”的比喻。

独立中学刚好相反,它是“南强北弱”,最多学生的华中首推宽柔,学生逾万人;下来是雪州的独中,而北马的独中在大风浪中逆流而上。总体来说,独中生近年虽有增加,但总数企于六万余人。

国民型中学更受青睐

因为从80年代以还许多家长将子女送进华文小学,造成国民型中学有人满之患,连带中南马的独中也爆满,但算来算去,一年的小六毕业生有整10万名,其中2万余名进入国民型中学,1万余名进入独中,仍有65千名的华小毕业生又去了哪里呢?

他们不是进入国民中学,就是提早辍学踏入社会,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也与此有关。

在这样的需求下,我们看到在70年代北海增加了一间钟灵国民型中学。千禧年后,芙蓉的振华国民型中学有了分校,及至今年又见威南日新国民型中学获得批文。

至于在因势利导下于2007年迁校成功的菩提国民型中学也多少满足槟岛西南区华社的要求,因为在1999年西南区华社计划兴建“敦林苍祐国民型中学”胎死腹中。

近来又闻恒毅将在西南区建分校,惟尚未见落实。由此来看北马的华社似乎情钟国民型中学而不是独立中学。

政府鼓励设国际学校

虽然如此,独立中学也是借势而上,例如最著名的宽柔中学就在90年代成功于古来另建宽柔新校园,这一校两地也真是为独中开了先河,成为华校一段神奇佳话。

今年关丹的独中申请又打破了传统,但它不似宽中的“一校两地”

(虽然借吉隆坡中华独中名义申请,但批出的是一间“全新的独中”),学生必考SPM和可以参加其它考试,因而是介于国民型中学与独立中学之间的“新产物”,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

正当华社希望政府较为开明对待华校的未来之际,我们有看到政府做出一些伸缩性的改变,包括允许国民型中学增办和具有独中色彩的华校开办;同时也增加对华校的拨款;但同样令人遗憾和美中不足的是政府较倾向鼓励用英语教学的国际学校的成立而对“华中”煞车(昔加末独中的复办看来也不易成事了),不再继续鼓励多元教育争妍斗丽。这需要政府作进一步的解释以释民惑。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