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69 辑



当独中透明


2012/11/16 (砂拉越)联合日报在线

~作者:丛不弃

《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报告自9月间公布至今,批评声浪接连不断,其中最令华社感到失望和不满的是,大蓝图压根儿对华文独中教育连提也不提,似乎将华文独中当作透明。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对华文独中一向来是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一再强调华文独中“非国家教育主流”,因此政府不将它列入国家教育发展蓝图内乃理所当然。而首相纳吉的说法则较慕尤丁“圆滑”得多,他说虽然华文独中不在大蓝图内,但肯定也会从中受惠。两者的说法虽然不一,但大蓝图内独缺华文独中却是铁一般的事实。在华文独中没有资格也没有机会挤进大蓝图的情况下,要如何“从中受惠”实在令人怀疑。

从过去的英殖民统治者到之后的继承者,对华文独中教育的政策和态度几乎是一脉相承。几十年来,华文独中受尽当局的白眼和打压自不在话下,即使到了今天,华文已发展成为国际的重要语文之一,当局仍无抱残守缺、食古不化,不肯接受独中统考文凭,对独中仍诸多冷落和限制。尤其不能令人接受的是,当局一方面可以鼓励和批准大量私立学校及国际学校的设立,另一方面却死死不批准华社开办独中的要求,导致今天全国共有多达94间的国际学校,而独中仅保留60间的严重失衡情况。这种做法明显看出当局的双重标准及对华文独中的歧视和偏见。

作为华社母语教育重要一环的华文独中,不单在延续华族文化教育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为国家培育了大量人才并对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这一点,就连首相纳吉本身也不得不承认。政府至今不肯承认独中统考及将独中排除于教育蓝图之外,是教育政策的严重偏差和失策,这个错误源自于当局所持有的“多源流学校的存在不利于国民团结”的荒谬观点。只有从意识形态和思想根源上彻底纠正这种错误观点和偏见,包括华文教育在内的各源流教育才能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集会抗议是迫不得已


2012/11/16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许万忠

华教200年,是一部挣扎求存的血泪史;自生自灭的殖民地时代过去了,独立55年,华教日子也不曾好过。「最终目標」阴影笼罩下,必须时时警惕,小心应对;好消息不是没有,而是必须等待大选或补选时刻的小恩小惠。

1961年教育法令全面落实的结果,是华文中学在威迫利诱下,纷纷倒戈接受改制,坚持母语教育的寥寥无几;承诺无一落实擦亮部分华中董事的眼睛,华社才有今天的60间独中。硕果仅存的华小,不单是独中学生来源,也是华教的根,华社必须坚守华小防线,確保华小不变质。

旗帜鲜明的董教总,数十年来站稳母语教育立场,领导华社反对不利华教的措施;狂风暴雨摧毁不了坚韧的斗志,反而是越战越勇,屡败屡战。董总当今领导虽然做了一些不利华教团结,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但是325挽救华教大集会以来,其立场和作为却是符合华社意愿,对关丹独中批文的先知先觉,也贏回无数掌声。

教育大蓝图对华小不利,董总率先表示不满;提呈的联合备忘录没有下文,唯有召集民眾进行1125请愿集会,希望再度匯聚华社力量紧守华小防线,爭取华教平等。华团相继响应之际,却有总会组织的头號领导大泼冷水,公开呼吁抵制。

国阵华基政党积极介入华团以来,战绩辉煌成果丰硕,出任华团领导的党员或同路人比比皆是。趾高气扬的马华总会长蔡细歷,日前在访谈中证实华团华教组织里,逾75%领导人是马华党员或者支持者。

与马华意气相投的华团领导,往往不敢或不愿发表与马华立场相悖的言论,做不符合马华利益的事,他们通常抬出「中立」旗號,不表態或者拒绝表明立场;我们无从证实六桂堂总会长洪细弟是否是马华忠贞支持者,但是像他一样公然与董总唱反调的亲马华领导人,却是罕见。

言论自由是民主真諦,但是不能滥用。身为总会最高领导,发表似是而非言论令听者迷失方向,是不该;强调走上街头抗议请愿是被反对党骑劫的观念,是片面之词;搞不清反政府不是反国家这个基本概念,是缺乏民主认知;为了「勿让政府觉得华团组织是在反政府」而否决人民集会、示威的权利和正当性,看不清走上街头爭取华教平等是迫不得已,是政治短视。

领导人的层次要比一般人高,高瞻远瞩是领导人必备的素质,勤於学习充实脑袋是不二法门。思想落伍、看不清大势所趋的人,肯定不会成为好的领导。

 

国民团结是怎样练成的


2012/11/16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孙和声  

最近,教育部推出的教育大蓝图,又在华社引起广泛的反应,许多人均不约而同地指出,这又是一个单元主义的產品。约言之,从1940年代后期迄今,执政的中央政权依然认为,多语文源流学校,是阻碍国民团结的结构性阻力。这种单元主义团结观虽很片面,却有其一定的市场。

什么是一个国家,尤其是多元族群、种族、语文、宗教国家的团结的基础?一般的看法是,最基本的团结基础是共同的、无差別的公民身份或资格。

由于当代人多生活于特定的主权国家內,而主权国家的人与人,或人与政府、国家的关係也建立在一系列的权利与责任的基础上,也就是身为公民的成员身份与资格上;这个公民身份,便自然成了公民个体间的联结或团结的纽带。若这公民成员资格,是具有差別的、不平等的,如有土著非土著,或一等二等公民之分,团结自无从產生。(除非这个差別,是在短期內,为了保护特定的,处于很弱势与不利处境的少数群体)。

除了平等的公民权利、义务与地位外,符合一般成人的自然公正观与公正感的社会公正,也是重要的团结基础,如利用累进税率来適度地劫富济贫,以免贫富过于两极化,而危及公民成员的一体感。另外,若不同族群间具有基本的共同价值观,也有助于国民团结,只是,它也非绝对的充份条件。

伸言之,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语文、宗教信仰等並不保证不会分裂,如四分五裂的阿拉伯世界。同理,德国、北欧、奥地利人等虽同属于德语系民族,可部分属不同的国家。(斯拉夫语系民族或拉丁语系民族亦一样)。这都说明了,共同的语文,甚至是共同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与共同的价值观,也並不必然构成单一国家。

反之,不同语文、宗教信仰、民族出身的多元族群国,却也可能成为和而不同、安定团结的国家,如自1848年以来,便结成联邦的瑞士。一般公认,瑞士这个多元语文族群国,是个高度发达、富裕、安定团结的先进国。他们是如何实现这个既富有又文明的和谐社会?首先大语群(即德语系)不但不走单一化路向,反而给予少数成员额外照顾,如帮助他们发展其语文,进而使少数语群產生归属感,甚至是身为瑞士人的自豪感。这种平等相待的文化成就,也成了瑞士人共同的自豪感,更使瑞士进一步发挥了其多样性的优势,如促进了旅游业。

对大马来说,要促进国家的和平繁荣,安定团结,多元共生,和谐先进,塑造这种族群间彼此包容、彼此扶持的文化,才是可长可久,既文明又合理的多贏方式。个人认为,只有逆转现行的单元主义、思路与政策,转向平等对待各族群的语文与发展,才可能產生各族群皆以此为荣、为傲的自豪感,而这共同的自豪感,正是国民团结的可靠基石,也是塑造本国文化特徵的国家標誌。单元主义恰恰是扼杀这共同自豪感的杀手。这才是大马的悲哀!

其实,同是人,只要身在(也坐在)某一特定地域(如国家),自然会对这地方產生自然与人文的感情,由此而產生爱乡心与爱国心,实无必要多此一举地去扼杀这个自然与人文的感情──除非是少数特权集团,蓄意据此来合理化其垄断资源的不良意图。也就是把「多元」当作图利自己的工具。

 

大学录取土著化


2012/11/16 (砂拉越)联合日报在线

~作者:吴嘉豪

马青总团长拿督魏家祥说,马青将调查拥有录取新生自主权的国立大学(UKM)为何今年的华裔学生录取率只有9%,他也促请国大给华社一个合理交代。

各位读者想必已经有各自的看法。国大近年来积极提升排名之余,还进行了不为人知的政策。如今,这项政策浮出了台面,身为执政党的马华,为何会后知后觉呢?

马华也有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为何马华不能通过该副部长调查上述事件呢?人民不禁纳闷,为何身为教育部副部长的马青总团长,不积极处理华教课题,却对别人的问题发表意见,会不会引来越权之说呢?

有人在朝好办事?这句话套在今时今日的马华已经不管用。曾有一位马华资深领袖说过,从308大选开始,华社就得自力更生,而不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马华身上。这除了让人觉得该领导说了实情,也揭示了马华在内阁内已经毫无实权可言。

如今的马华,只是不伦不类的执政党,既不能代表政府发放讯息,也不能传达人民的心声,教人情何以堪?记得曾阅读过一本马来杂志,马华已经沦为国内最大的华团,而不是全球第二大的华裔政党。

国大近年来在国际排名一路攀升,除了证明大学管理层所采取的措施奏效之外,还能证明国大的学生素质已经有所提升。然而,根据亲身的观察,国大最近几年都采取土著化政策,每当华裔学生向国大提出申请,有几乎一半的机会是被拒绝的。

这不禁让人有所怀疑,国大是否蓄意变成第二个玛拉工艺大学呢?国大的确有责任向华社交待,为何华裔生的数目会逐年下滑。可惜,正如国阵政府的所作所为,国大是否有意效仿国阵,人民皆心照不宣。

华裔在这片国土,根据现在的局势来判断,在未来若没有采取革命性的改变,除了会吃尽苦头,还有可能在沦为少数民族之后,在这个国家已经不能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了。这就如一家处于夕阳行业的企业般,苦苦挣扎求存。

在民主化的国家,就是以选票定胜负。在对华教的需求逐年因为华裔比例的下滑而递减,就算董教总提供足够的华教资源,需求与提供之间的平衡点,将会在另一个新低点。届时,华教资源就会自然而然减少,届时国立大学土著化在华教弱化的趋势下,就变得名正言顺了。华社要警惕啊!
(吴嘉豪·教育工作者)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