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回事
2012/11/12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郑喜文
董总又一次要走上街头。
原因是在最近公佈的《教育大蓝图》中,全国华、淡小的母语授课时间据说被压低,马来文授课时间则大幅度增加,教育部有“提倡单一语文教育”的嫌疑。
这一次,董总印发册子,以三语阐明发动集会原因,放眼召集上万人出席,其中包括了在野党。
於是,有许多人抨击,董总把华教给政治化了。
我倒认为,当教师在四墙之內教书,是教育;当教师欲走出学院讲课时,就很难不政治了。
前者的教育在孕育理念,以一对百;后者的教育在执行理念,以一对万——来到执行,涉及策划、制定、落实,可以不政治吗?
最重要的是,当道的无能,你无法取而代之,又无法要他下台,总得做些什么,如发出声音,让別人听见自己的不满。
次序很重要
儘管如此,这段无可避免的关係,也应该是先教育而后掛鉤政治,而不是先政治而后攀附教育——教育是修养,是底蕴;人格这回事,攀附不来,你別以为老蔡坦言“私德不重要”代表他不要脸,他只是被当场抓包,丟脸丟到夜市场的翻版摊位去,才被逼说出这番话的。
次序很重要。
董总以教育的不公为先,政治化什么的,相信只是为了出席人数,所以,我支持董总。
矛头应该指向政府,它往往先斩后奏,却总不够俐落;有待商榷,却总不够诚意,结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你大可捍卫或强化自身母语,但大前提是,不可以剥削他人的母语教育,就如在高速公路上,你大可慢慢驾驶,却不应该阻止他人奔驰。
对於马华中央宣传局副主任卢诚国的抨击,当笑话看过去就算了唄——不曾正视不公待遇,却只会为主子发声,一味以自己的当官精神要求他人,商榷再商榷,检討又检討,却不准备做根本上的改变,这懒惰的文化,恰恰是教育所不能容忍的劣根性。
华社给马华下令
2012/11/12 光明日报/ 评论
~作者:郑钦亮
325、520、729、926、1125,代表著大马华教在2012年的五段心路歷程,步步皆辛苦。
数以万计热爱华教的大伯大叔阿姨阿婶,不惜日晒雨淋风吹雨打,不辞劳苦舟车劳顿,挥汗如雨全身潮湿的在露天底下走这五段路向政府请愿。
这种为母语教育诉求的场面,在任何一个国家出现都是匪夷所思的,尤其是在有立法保障各族母语的一个马来西亚。
尤其我们的母语在这个星球上的用途是越来越广,也是地球上最多人口在用的语言之一,获得宪法保障,竟还得害老人家们带著软弱的身子走上街头吶喊,未免荒谬。
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的教育“侵袭"、“剥夺"和“佔据",就像是一个又一个华教公敌的幽灵,经年累月不厌其烦且毫不放鬆的干扰华教人的美梦,不让华教守护人睡一场好觉,不让华教有一天平静,和安心。
一试再试的改制,一改再改的教科书,一换再换的语文科目时间,最后的结果就是要华教让步,要中文退步,还要你感恩你的华小和母语依然保留住。
独立半世纪,五十多年的华教史,留下的是一部部不胜嘘唏的弱势演变记录;苦撑50年,华教每10年失去最少半壁江山,一半失一半再失一半的一半,如今大马华人还剩下几成华文相伴?
单单是今年华教守护人擬定的主题,就是一部悲哀史,325的救亡抗议师资短缺,是祈求不要被腰斩华教输血管;520申办关丹独中,是寻求中华魂的香火延续;729申办昔加末华仁分校,是爭取另一道香火;926再救亡抗议,是华教有火烧眉毛之急了,再来一个《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又在华教逼出一个1125,再把华教魂推上街头。
3月之后的单数月份,都是对华教的煎熬,大马华人两个月生一次大气,愤一个大怒,如果马华在朝还无法安抚这么明显的心情和捉住有机会翻身的课题,他日魂飞魄散,只能怪自己。
这不是华社对马华的期望,而是命令,是压积多年从期待、失望、再失望之后生成的命令,这么说你马华明白吗?
马华不必解释虽在朝但人微言轻,不必喊冤是著了巫统的道,这些华社都明白和看到,关键是马华还是留在朝代表华人,所以就算是吃了死猫也是自找自愿。
这个时候,这种火势,马华再为《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修饰美化,是政治自杀。(光明日报/泼墨‧文:郑钦亮)
別典当了孩子的教育
2012/11/12 光明日报/ 光明专栏
~作者:叶敏
一名幼儿教育专家最近在脸书分享一个经歷,引起许多父母的回应和关心。事缘,这位幼教院长带领孩子分別参观国小和华小,目的是让孩子作好升小学的心理准备。詎料,有关华小掌校人摆出一副市侩脸,要求幼稚园捐款之余,冷漠对待来访的师生。
他在贴文中写道:“孩子们一踏进国小,赫然发现校方已经掛號欢迎某某幼儿园到来参观,倍感温馨。可是,当孩子到华小,除了高年级的小学生向他们招手微笑,甚么也没有……最可悲的是,我们已经超过6届大班生到访该校,从来没有被招待过,也是我们自行带孩子到处参观,自行解释校园设备,自行回家,就是那么被冷漠的招待。
如今却奉上捐款还被数落一番,华小实为悲哉!
到处参观当儿,我们听不到孩子的欢笑声,老师的脸比包青天还黑,有的手上拿著籐鞭,一面对孩子说话,一面籐鞭飞舞。
突然有个身材超大,样貌霸气十足,行动说话语气如监狱看守员的人,张开喉咙大骂孩子!"幼稚园此行暴露了华小人与事丑陋的一面,除了华小“向钱看",更关键的是老师手上的籐鞭文化。
到了今天,仍然以籐鞭打骂学生,教育部的师资培训到底及不及格?
一间又一间的华小全年都在筹款建校、扩建校舍,然而,学校建得再富丽堂皇,也只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老师的爱心和专业才是最重要的。
籐鞭打骂年仅七八岁、小小身心的小孩,这是好的教育吗?籐鞭能够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吗?
一个国家与民族能否强盛,社会进步或倒退,全凭一代人的教育品质。马来西亚走过50年的独立歷史,今天,我们的教育体制是日趋完善,抑或千疮百孔?
教育问题已成政治筹码
虽然我们拥有华社一直以来引以为傲,且董教总费尽心思极力捍卫的华小,但在先天和后天的种种缺失下,华小填鸭式的教育有必要反思。今天的华小只是没有更好之下的选择?
除了华小和国小,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是的,我们可以选择私立学校,但是经济不允许的父母,他们就应该被牺牲掉吗?
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一路走来,没有变得更好,只有越来越多问题。令人莫名其妙的“子女唸理科,父母或扣税"、纷纷扰扰的“英语教数理"课题、华小生读国小国语课本、华小师资长期不足等等,各式各样的教育改革名堂,未经深思熟虑就草率推行,无辜的学生变成了白老鼠。
这些年来,教育问题只会成为种族政治弄权者的政治筹码,大选要来时,就会四处派钱,这里迁校,那边建校,而政客就在千人宴或万人宴上讲得口沫横飞,爭功邀劳。
一个典型的例子,乐圣华小获准迁校吉隆坡大城堡,“好消息"在308大选前宣佈,学校却是花了4年之久才建成。大城堡乐圣华小在2012年开学,之前,学校四週还掛满某政党领袖的海报,宣示某党的功绩。这样的功绩,你不会脸红,我也觉得不好意思。
转眼间,大选很快又要到了!(光明日报/好评‧文:叶敏)
鱼不会爬树
2012/11/12 光明日报/ 光明专栏
~作者:小黑
看起来教育部长对国家教育的理科前景是忧心如焚的。中五应试SPM的理科学生,只有20%的人数,令教育部长不得不成立一个理科工委会进行探討如何提昇选读理科的人数。给与有孩子在学校选读理科的家长所得税优惠,居然是鼓励的方法之一,准確反映部长的焦虑。
在建国的道路上,的確需要数理科系的人才。这一个事实,教育部一向都很清楚。数十年前的歷史不说,单只就前首相马哈迪退休那一年突然宣佈,以英文教导数理的政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那一次的大转变,可以说空前绝后,只有雄才大略的马哈迪敢於尝试。
几天內要选择未来方向
刚开始推行有关计划,每一间中小学都获得分配投影机、电脑、音像设备。教导数理及英语的老师也获得特別津贴及手提式电脑。当时马来文教员都没有机会分一杯羹。据说国家为此耗费了50亿令吉。如此消耗巨资,主要是希望教员能够將数理及英文课文教导得更加生动有趣。
有关壮举,经过將近十年的实验,应该是没收到预计的效果。要不然,也不会只有20%的学生读理科。
在教育界服务多年,我们都清楚明白孩子在中三考完初级文凭后,將要踏入中四之前那一个阶段最为苦恼,因为这个时候辅导老师们会在给与他们讲解之后,要求他们对次年的选修课作一个选择。在短暂的三几天內要选择一个方向,实在不是少年可以承受得了的压力。这一代的孩子,多是受保护的少年。对前途应该如何走,除了少数有坚定方向的孩子,一般上都不会有知觉。他们並不会清楚將来要走的是哪一条路。
选择科系,最重要是不要违背自己的兴趣,而兴趣往往来自小时候的栽培。我们必须明白,鱼只会在河里游,不会爬树。並不是每个孩子都適合念理科。如果要栽培更多科学人才,学习环境的科学化是最不可或缺的条件。读书並不只是局限於课堂的解惑。它和居住环境更有密切关係。博物院、天文台、公园、湿地、工厂等等,都应该是学生年幼时候时常拜访的场地。科学不能和生活切割。比如说,奥地利冒险家Felix Baumgartner最近由太空自由坠落,在10分钟內经歷39公里,速度突破音障,安全降陆。
有多少学校留意?
我们的课程常常在作巨大的变动,可惜都没有切中要害。比如今年推行的PBS(校本评估)就是一项累死老师的工作。效应如何,大家心知肚明。让教学回归教学,不作花俏的动作。今天的中学生究竟做过多少次实验?早年读书,科学实验考试最是紧张难忘。如今却被取消了。课本不够生活化,挑不起学生的兴趣。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大学毕业了,会懂得標籤身边的花树吗?(光明日报/好评‧文: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