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72辑



11·25前夕政党杂谈 

2012/11/21 韩视新闻中心


~作者:吴嘉豪

在董总表明会举办1125和平请愿大会后,有一些华团除了表示不支持,还指责董总是反政府。虽然热爱华教的人士看得痛心疾首,但世界本来就不完美,何必因为一小部分的华团不支持华教而黯然神伤呢?

既然有一些华团不愿力挺董总,大部分华团就得凝聚在一起,发动大部分的会员赴会,以向全国人民展示,热爱华教人士上下一心。然而,问题来了。1125的集会,如何才算成功?

全国华基政党多得是。实在不明白,为何有些华基政党的领导连自己的母语都不愿捍卫?难道华基政党眼睁睁看着政府实施对华教不公平的政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马华、民政、人联、自民党以及行动党,到底愿不愿意派代表出席1125集会呢?倘若派代表出席,人数会是多少呢?

最近世界第一华裔大党刚刚实现了权力交替的过程。身为全球第二大的华裔政党,应该从世上第一华裔政党学习,如何在换了领导班子后,落实更有效、更积极的措施。在经过了一轮党争后,马华在华教课题却因为一位副部长的办事不利,导致全国华裔视马华为公敌。马华在1125集会上,是否会派大部分党员支持,都会直接影响马华的选情。

民政党当年有打入国阵、纠正国阵的口号。然而,口号始终仅停留在口号。在1125集会前夕,在报章上发文告不多。人民不禁纳闷,民政党领袖是否当官后,忘了当年的初衷?

人联党虽然身居犀鸟之乡,但同样可以派代表出席1125集会。设若人联党有唇亡齿寒的忧虑,人联党就该自动自发,在1125当天,也在自家的党总部举行支持1125集会的活动。假若人联党能与砂劳越董联会一同举办州级华教集会,是最理想的。

自民党在风下之乡,多年来顺风顺水。可是,随着沙巴的政治力量在大马政坛扮演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自民党应该协助州内被边缘化的华校之余,也该与沙巴董联会举办沙巴1125华教和平请愿大会,以示反对对华教不利的政策。

把槟城缔造成有活力的城市后,行动党是否也和国阵的华裔政党一样,把华教课题视为可有可无的问题呢?在坊间有越来越好口碑的行动党,就必须总动员出席1125集会。在出席该集会时,行动党除了派华裔党员出席之外,还派遣印裔党员以及马来党员出席,以协助董总展示华教是全民关注的课题。

祝愿1125和平请愿大会成功举行之余,也为华教带来好消息。 

 

董总,我向你们敬礼

2012-11-21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陈诒强

为了华教,你们这班年纪已不小的老先生们,被人讥笑和痛骂,说你们分裂华教,说你们政治勒索,可是这些话都阻止不了你们为华教争取应有的合理权益。

你们的浩然正气,你们的毅力感动了一些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华团领袖,和你们同声同气,据理力争,复办关丹独中,开明的首相和教育部长终于让被埋葬多年的关丹独中得以复活。

为了争取华教的公平合理待遇,你们排除万难,举办了926诉求大会,同时也成功地将8大诉求请愿书交给了首相署部长纳玆里,并且得到了部长讚许8大诉求很合理,他支持8大诉求。

从英殖民时代开始,华教都是靠一些有远见的华人先贤出钱出力创办,这样的一代传一带,薪火相传,华教才有今天的规模,而董总也才有一个完善的组织。华教虽然不被纳入国家教育主流,但谁也不能否认华教为华社与国家培养了许多对社会和国家有很大贡献的人才。

历史与事实证明华校的董事及董总是华教的中流砥柱,是华教的领航者,他们为了华教做了许多牺牲,包括金钱和时间。

敬爱的华教董事及董总,请接受我的敬礼。(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陈诒强)

 

奔向共同的彼岸

2012-11-22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今天已经没有一个华团可以号称它可以代表全马的华团与华社,即便是挂上了“总会"的名号,也未必可以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只要登高一呼,便可群山响应。这现象并不奇怪,因为群众的民主意识提高了,群众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也学会更理性地行动。

但是,对于体制上出现的不公正的现象,特别是在强烈感受到自己社群基本的权益遭到压制、排挤乃至被边缘化时,不同的团体,来自四方八面的群众,仍会愤然团结而起,义无反顾地参与抗议行动。

这或者可以解释,儘管董总号召的1125和平请愿大会得不到教总的祝福,也得不到华总的支持,甚至被林总标签为“逞英雄"之举,但至今却已获得全国逾580个团体的响应,声势之浩大,令人不敢低估。

这也充份说明,华教仍是大马华社最受关注的课题,也是最能牵动华社,并结集为社会运动的最大动力。

我们必须承认,教总和华总的缺席,的确是1125和平请愿大会的一大缺憾。但不能因为董总、教总、华总这次无法行动一致,就简单的解读为华团已经分裂。

事实上,在华教的课题上,董总、教总、华总的目标仍是一致的,只是彼此在争取华教权益的方法上,有不同的认知、看法和做法,以致出现了一些分歧。所谓殊途同归,就是如此。

大马的教育仍然被政治所綑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认清,在现实的政治实务中,没有所谓的绝对正确的路线。在争取华教权益的路途上,也没有甚么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唯一方法。因此,必须容许大家作不同的抉择,你可以选择一往无前,我可以採取迂迴的方式,他可以倾向于协商谈判,甚至作“沉默的抗议"也不无不可。重要的是:你我心中,仍系华教。

意识到这些不同,是非常有必要的。尊重别人的选择,同意别人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抗争或争取权益,也是非常之重要的,这需要各方秉承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差异。最可怕的是,有人眼中根本就容不下一粒沙子,你所认同的路线和他不一样,他就不当你是朋友;你的抗争或争取方式和他不同,他就当你是敌人,结果把内部矛盾上升为敌我矛盾,把殊途同归变成背道而驰,令亲者痛、仇者快,这是何其不幸!

民主的价值在于承认反对的声音,也允许反对的意见,唯有宽容以待,兼容并蓄,民主才能是真正的民主,民主的实践才走向正轨,走出光明。但愿参与或不参与1125和请愿大会的各方放下心结,为抵达共同的彼岸,互相砥砺,互相扶持!(星洲日报/云澹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董总并非孤军作战

2012-11-21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侯雅伦

为反对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而举行的1125和平请愿大会前夕,风云再起。此时争端不在华教本身的存亡,而是华教团体以及华团之间在立场和看法上的分歧。

在争取华教权益课题上,董总和教总渐行渐远。以前,“董教总"这三个字,是华教的金字招牌,是一体的。有人甚至以为“董教总"是一个组织,现在,连较极端的马来领袖,也开始懂得区分“董总"和“教总"原来是两个不同的组织,走的斗争路线也不一样。

两个组织採用不同的斗争方式,并非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处理问题的手法不一样、态度有温和也有强硬、有理性也有激情、有协商也有顽抗。

所幸,大家的目标都一致,大家所看到的华教问题症结都一样,只是採取不同的手法和态度来反映和解决问题。

殊途同归,本应互相尊重、互相配合,才能达致共同的目标。不管是董总、教总、华总或其他华团组织,大家都十分明白他们争取和担心的华教课题是甚麽,没有人会典当子子孙孙的母语教育,所以,即使是殊途,也不应对其他不同路线的人产生怀疑,以“争取华教权益孤军作战"的态度,来质疑其他人的努力。

董总主办的和平请愿大会,有华团响应支持,也有华团表示不会参与。参与者认为应该通过集会的方式向有关当局表达民情,不参与的人士认为以其他方式来表达或者更有效。

在这个课题上,教总再一次表明不参与和平请愿大会,不过对董总的行动表示尊重。

教总选择通过与当局的沟通和讨论来反映问题。在这之前,教总已对教育大蓝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把问题一一带出,并针对问题提出反建议,希望能够在教育大蓝图定桉之前,把不利华教的内容修正过来。

教总与其他教学专业团体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对症下药,并与教育部官员面谈,让他们瞭解华团担心的问题是甚麽,说服他们纠正不利的内容。

董总则在这个课题上关上了讨论和沟通的大门,以“走投无路"的心态召集了和平请愿大会。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发佈的“温水煮青蛙"漫画图,意喻董总在争取华教权益上孤军作战。其实邹老无需过于悲观,毕竟响应和平请愿大会的大有人在;而不参与的,也不表示他们袖手旁观,只是他们选择了自己认为更有效的方式而已。

董总之外,还有很多华团、组织和个人,亦在为华教而努力,这是不争的事实。(星洲日报/情在人间作者:侯雅伦《星洲日报》副新闻主任言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