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4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82 辑



陈修信路线復活

2012/12/03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罗汉洲

董总召集的1125大集会过后,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又冷嘲热讽,他说叶新田和邹寿汉有如街头示威专家,又说只有6000人(警方说只有3500人呢)出席集会,当中还有民联3党党员,证明多数华教人士(没有出席)是理智的。

老蔡的意思就是出席集会的人(少说也超过万人)尽都是不理智、不成熟,甚至愚蠢吧。老蔡辱人太甚矣。

自担任人们“津津乐道”的“39%总会长”以来,蔡细历已不知第几次讽刺或责备董总,他的副手廖中莱也说董总更像反对党,这种情况,使人不期然想起1960年代,公然与华教人士对立的马华。

那时候,马华在陈修信领导下宣佈,退出华社在陈禎禄时期成立的3大机构,从此与董教总脱离关係,不再参与华教工作(以免妨碍仕途吧)。

隨后,华社风起云涌要创办独立大学,马华的立场是:不支持。

陈修信不肯罢休

不支持也就算了,但陈修信不肯罢休,还冷嘲热讽说倾尽华社人力物力也无法承担一所大学,又说要成功办起独大,犹如铁树开花,他对董总的態度就如今日的蔡细历。

换言之,彼时的马华已摆明立场:与华教组织对著干。

自那个时候开始,马华的“安全区”也“应运而生”,有力的候选人爭著要到安全区竞选,小卒派往华人区,一度盛传还须重金聘请“勇士”代表马华到吉隆坡当候选人,尷尬之境不言而喻矣。

到了林良实时代,他竭力与董教总修好,黄家定沿著林良实路线,与董教总的关係日见融洽,爭取到微型华小搬迁,或建立全新华小,颇得华社好感。

现在则是蔡细历时代,显然地,马华在蔡细历领导下走回陈修信路线,不但要与董总切割关係,还对后者踩上一脚,陈修信路线復活矣。

 

独中和国际学校

2012/12/04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王义展

如果大马政府不满意华文独中的存在,那么或许他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比如把独中当作国际学校来看待,那么他们的心里可能会舒服一点。

独中的课程订制可说是十分独特的,除了根据教育部的课程纲要,也大量参考各先进国的课程。因此,独中的统考文凭能获得数百所外国大学的承认。

独中的成功,在於课程適合国內外的標准,但是教育部却长期一口咬定独中课程与大马教育部课程纲要背离,所以决定不开放开办新独中的申请。

谈回国际学校,跟大马教育课程纲要更毫无关係,完全根据外国教育体系制订课程。那么,为何政府可对国际学校大开方便之门?

独中生考政府考试一样出色

中南马的独中生,很多都是精英,除了应考统考,还能报考政府考试,而且都取得杰出表现。试问,如果独中没有按照教育课程纲要办学,学生有可能在政府考试考取好成绩吗?

如果教育部对独中如此误解,最佳做法是派专人审查独中课本。不过这也是多余的举动。政府可曾审查国际学校的课本?不但没有,很多高官显要还特別送儿女去读国际学校。

无疑,独中向来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在世界各地学术机构及各领域都有优秀表现。

不过,华社多年来还得继续爭取政府承认统考文凭,要求政府允许开办新独中。办教育办到如此辛苦,难道独中真的是妖魔鬼怪?又或者,独中只能获得世界著名大学的认可而已?大马政府没有这个福气?(光明日报/好评文:王义展)

 

华校董事会与校友会相辅相成

2012-12-0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庞萱

我国华文中小学校,如华小、独中以及民办大专学府,大多有董事会和校友会的设立。

华校董事会的设立由来已久,早年很多华校都是由董事会兴建的。可以说,董事会是华校发展的功臣。

在全国1290余所的华文小学中,其中属于“半津贴”的华小约占半数,而这些学校的兴建当初都是靠董事会的策划和推动,才能创立。

至于60所独中几乎全都是董事会和华社兴办起来的。

这是董事会对华校的贡献,以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至于华校校友会则在学校创立多年后,有关校友们感到有协助和回馈母校的需要,所谓饮水思源,才组织起校友会来。董事会成立在前,校友会协助在后,两者在角色上虽各有不同,但为华校尽心尽力的精神和热忱却是一致的。

校友会协助发展学校

检视华校历史和现状,不难发现凡是组织健全、操作正常的董事会,它们管理的学校,都能有序和正常的发展,校务蒸蒸日上,建立良好的口碑,得到社会人士和家长的支持和爱护。

这不完全是校方及董事会的功劳。校友会和校友们在默默中协助董事会,如筹款增建软硬体设备、设立奖助学金和借书计划、举办各种康乐活动和讲座等等,都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减轻了董事会的负担。

董事会和校友会之间携手合作,共同为学校的发展,以及莘莘学子的美好前途而努力,是我华校和华教之福!

 

还很长

2012/12/04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小黑

学校在今年招生之前,大家都心里有数,碰上龙年,来登记的新生一定比往年增加。因为有著这样的信心,我们的招生截止日期也比往年的提前三个星期。

果然,一切都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家长们並没有因为我们的提前办理入学手续而扰乱了生活秩序,而且来报名入学的学生真的如预料般超乎寻常。去年我们有五百多名新生报名,今年更有將近七百名的学生。

我们都在庆幸,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华文独中。这一路走来,是华人都知道办华文独中极为艰辛。近几年才渐渐走出了较为平坦的道路。从董总方面统计的数字,每年报读独中的人数都有增加,这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好像我服务的学校,这两年都因为课室不足,必须割爱一二百名新生。

学生视同己出调教成才

位处檳榔屿,除了10间国民型中学办得有声有色,吸引家长当首选学校之外,尚有其他国民学校是华人校长掌校,励志图强,也有种种华人文化设施如华乐团、民族舞蹈团、相声、戏剧等等,不逊色於国民型中学,也因此成为独中的竞爭对手。政府学校最强大的优势是免缴学杂费,也有贷书计划的福利等,是独中难望其项背的。

办理独立中学,在某种层面来说,就像打理一家企业公司。在庆祝学校渐渐受家长接受的当儿,必须冷静地分析,究竟是甚么原因促成家长將孩子送入独中就读?是学校自身的魅力吸引家长?还是外在的因素促成独中迅速的成长?

独中必须有过人的强项,才能够贏取家长的信心。这几年,我们的学校一直不间断的加强学校建设,让设备更加实用,更加精致。对於教学也有明確的要求。至於学生的品行,更加不敢放鬆。当然,董事会四年加薪三次,既是一种关爱,也传达要求表现的讯息。最重要的是上下有共同的目標,將学生视同己出,调教成人成才。一旦家长能够感受到学校的认真办学,自然放心交给独中培育。尤其是近年来,教育部的政策倒行逆施,有先知先觉的家长都不再有信心將孩子付託给政府中学。

华人是非常注重教育的族群。华文独中的存在让华人社会感觉自豪,虽然我们必须以汗水与泪水换取。因为有著这一个选择,让我们感觉明天还有希望。可惜执政的官员没有感受我们的感受,常出言伤害我们的感受。不久前,政府不再接受开办独中的说法,就完全违反平日的溢美之词,让我们觉得政客之言不可信,强烈说明这一条改变的路,还很长。
(光明日报/好评文:小黑)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