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5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89 辑




宽中拆楼争议的省思

2012-12-14 星洲日报/社论


教育本应是一片神圣的淨土,但在现实中,教育却难逃政治的捆绑,也很难不受政治思潮嬗变的影响。日前在新山发生的宽柔中学拆楼争议,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桉例。

新山华社一直沿袭着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山、一庙、一校"精神。所谓一山,是指共用一个中华义山;所谓一庙,是指共祭一座柔佛古庙;所谓一校,是指共享一所宽柔学校。潮州、广肇、福建、客家、海南等“五帮"族群团结一致,共存共荣,建构成了新山华社百年来独有的和谐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网络世代,网络的影响愈来愈大,网络的巨大力量也催促华社和华团组织必须正视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并作出与时并进的改革。

新山宽柔学校从小学发展至中学,再从中学催生了甫升格为全国第一所民办大学学院的南方大学学院,一个涵盖了小学到大学的华文教育体系的“宽柔学村",亦由此而隐然成形,诚为新山华社最大的骄傲。

讵料,正当遍佈全球各地的“宽柔人"准备迎接明年降临的百年校庆之际,一场“拆楼风波",却引发了一场大论战,在向来平静的新山华社掀起千层浪,也令向来强势的宽中董事会,面对少有的责难与批评。尤其令董事会感到难堪的是,1219日举行的会员特别代表大会,竟否决了由董事会提出的“拆除乐群楼,在原址兴建两栋新教学楼"的议桉。

摆在宽中董事会眼前的困扰是,酝酿了2年的拆楼议桉被否决了,董事会何去何从?虽然董事会可以提出新的替代方桉,但新的方桉会不会又一次面对阴沟裡翻船的结局?

一个组织里出现有不同的声音本是常态,但这次的风波,却彰显了宽中董事会和宽柔校友会以及新山华团之间的矛盾和分歧。过去一直是董事会最强后盾的校友会和部份华团不支持董事会的拆楼计划,显然是造成董事会的计划功亏一篑的主要原因。

痛定思痛,宽中董事会须深刻反思这次失利的背后因素。有论者认为,这次之所以出现这麽大的反对声浪,拆楼计划不得人心固然是导火线,但董事会的威权作风引致的长久积怨终于在临界点爆发,这才是真正压倒董事会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这样的批评,董事会无须过于介怀,反之应抱持无则加勉,有则改之的心态对待。

宽中拆楼风波也凸显了整个大制度已来到必须改革的关键时刻。董事会今后必须引进年轻的新血,并学习如何与新一代校友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以化解歧见。时代毕竟不同了,面向网络的新一代的校友,是祟尚自由与民主思潮的新一代,他们的教育程度高,敢于反威权,勇于挑战传统,也更有主见和思辨精神。这是董事会无法迴避的事实。

宽中拆楼方桉被否决也证明了一点,即董事会不再是至高无上并不可挑战的,也没有人可以能够永远霸佔话语权。“一党独大"或者领导人君临天下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华团组织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愿意享受威权的宁静,而拒绝民主的喧哗。宁静诚可贵,但经过民主喧哗后的宁静才是最可贵的。宽中董事会这次上了宝贵的一课,国内的其他华团组织也可从这事件中吸取教诲,学会以更民主开放的胸襟,去迎接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星洲日报/社论)

 

新山华社的“脑力急转弯"

2012-12-14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莫家浩

10年前的宽柔90週年校庆,校友郑良树在演讲稿裡形容新山华社,曾经两次“启动大脑"。

第一次是50年代拒绝改制,保住华教根基。

第二次是80年代力创南院,让大马华教重返大学之道。

“用脑"一说,从此成为新山文化评述的专门术语,从文物馆到文化街,从宽中古来分校到南方大学学院,是对新山一次又一次的智商测验。然而,就在宽柔百年校庆前夕,宽中旧校舍的拆与不拆,让这场脑力激盪又回到了原点。

说起旧校舍的拆建,不得不提我的母校北京大学。北大如今沿用的是当年燕京大学的校园,裡头的主题建筑外表看来古色古香,其实都是1920年代由洋人建筑师设计的彷古校舍,和北京周遭随处可见的千百年历史古蹟相比,只是假冒的小儿科。但这一栋栋“中体西用"的溷血儿,却备受今天的北大师生青睐。我的系所当年被“哄"出了又破又旧的老院子,搬进了摩登的大楼,却换来老师们的长吁短叹:没味儿!原来,在老师们的鼻裡,没有臭霉味的新校舍,也少了一股文化沉淀的气息,和人文情怀的氛围。

回到新山,可以遥望新加坡的海边山坡上,一座礼堂与两排双层课室,区区五、六十年历史,却是目睹这所被誉为“独中堡垒"的中学,半个世纪奋斗的见证人,也是唯一能贯穿历代校友共同回忆的摇篮。拆掉它来招收更多学生,在办学的道义上看似无懈可击,却忽视了这区区13亩校地无论怎麽加盖,都不是容纳6千人的好地方。爆满的校园,只会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构成双重威胁,让填鸭式教育昇华为鸡寮式教育,把教育的神圣殿堂降格为全日制托儿所和文凭印刷厂。

危机常常能孕育出转机,当我们的义山被逼迁,保山运动出现了,不仅保住了根,也推动了“文化义山"的工作;当我们的山门被剷,“古庙精神"出现了,也推动“文化游神"最终发展为国家文化遗产;现在,当我们的校舍要没了,众声喧哗,把新山华文教育的百年基业推向巨浪的顶峰。新山华社并非盲从,也不冷漠。关键时刻,他们也会勇于思考,坐言起行。他们用实际行动拒绝了拆楼,而可敬的是,校董事部也以民主精神接受了新山华社的决定,避免了一场足以动摇“五帮共和"协商体系的新“山门"事件。

此次宽中拆楼风波,无疑是一次新山华社的“脑力急转弯",而它的结果恰恰在告诉全国同胞:华校不只是搭建琼楼玉宇的事业,我们也可以选择“文化校园"的发展道路,让文化气息在校园沉淀,让人文关怀成为社会的氛围。只要古庙精神犹在,我们必定能一起走完这百年的最后一哩路,迎面而来的,将是下一个百年树人。天佑宽柔!(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莫家浩)

 

华教精神的延续

2012-12-14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花城客

为母语教育和地位长期奋斗的马来西亚澹米尔教育基金,也是第25届林连玉精神奖获奖者之一;这项素来只表扬对华教有贡献的个别人士,以及团体单位的华教界最高荣誉奖项,首度颁给非华族的团体,这不仅是一项记录,对于一个多元文化,但种族政治色彩浓厚的国家,别具多层意义。

另一名精神奖得主,是定居在新加坡,毕生奉献于马来语文研究,丰富国家文化遗产的马来文学者杨贵谊;遴选委员会同样把这项象徵华教最高的荣誉,颁给这位马来语文专家,这又是一项难得的突破。

被视为族魂的已故林连玉,他为华教斗争的一生,以及遭遇公民权都被剥夺的命运,这不仅彰显他个人的伟大,他的斗争精神,也深刻代表着华教在这个国土,百年以来,不屈不挠的耕耘精神,更激发族群捍卫华教的危机意识,须用行动维护民主和母语权益。

过去25年,无数付出赤诚之心,无私奉献华教事业的华教界代表性人物,甚至很草根性的华教基层人物,皆获颁林连玉精神奖,以肯定这些人物的付出,即使被当权者认定这只是限于华族圈子才认同的精神奖,但林连玉精神奖仍然延续至今天。

林连玉基金会领导层这次大胆跨出华教门槛,把奖项颁给非华族团体,也颁给在马来文学术界受到尊崇的马来文学者杨贵谊,让社会重新认识林连玉这位华教界先贤。

当年林连玉虽然为母语教育争取平等权益,从广义来说,这也是任何族群的基本权利,再把视野放得更长远,其他为各自族群权益斗争的团体,以及任何为促进文化交流的个别人士身上,也一样体现出林连玉无私精神的内涵。

把奖项颁给非华族团体,显然林连玉基金会是为了争取更广泛的支持,可视之为争取更多认同的新起点;毕竟这是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年代,要争取族群的权益,也须不断付出更大的努力,争取政府和其他友族团体的接受。

对话和沟通是双向的,语文出版局今年曾举办一项教育研讨会,也曾邀请董总领导人提呈论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可惜我们的华教领导人错失这个互动和交流的契机。

南大创办人陈六使,当年也一样面对公民权被剥夺的命运,但新加坡政府领袖也出面认同陈六使对国家贡献,在政治上已做出表态;但国内华社要争取林连玉获得平反的一天,还需要一段很长远的路要走。

董总领导层在“1125华教抗议集会"过后,是否有新的应对之策,或採用新的思维,继续争取华教权益,这是大家殷切期待的转变。

政府已放宽民众举行集会的权利,在政治上当然这是一个手段,只要不会出甚麽乱子,你可以继续办集会,难道董总只有办集会施压这条路可以走?林连玉精神奖这次颁给非华族团体和促进文化交流的个桉,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花城客)

 

那场韩素音讲座的相拥

2012-12-15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安焕然

128日下午,新山南洋大学校友会与文化街工委在陈旭年街红楼联办沙龙讲座:《韩素音.新山.南洋大学》。主讲人严文灿是马来语文专家,毕业于南洋大学现代语文系。他在这场讲座提到了一个关于韩素音与马来文化交流的故事:

1950年代,正值创办南洋大学的热潮。韩素音在其《吾宅双门》自传中记说,她一开始就支持南洋大学的计划,并积极献策。1954年她向南大提出了一个条件:南洋大学应该在教学计划中加进马来语课程,并对想要学习华语的马来人“开门"。1963年韩素音受南大英文学会之邀演讲。她在会上指说:当下,英语重要,华语重要,马来语也很重要。并在当场宣佈在南大设立两份跨文化学习的奖学金。一份是要颁发给华人在南洋大学读马来文的奖学金;另一份则是鼓励马来人在南洋大学读华文的奖学金。

第一项奖学金的遴选,从最初的6名申请人中先选出两位优秀学生,其中一位就是严文灿,而另一名则是比严文灿高几届的学长张耀星。最后的决选,校方安排由韩素音等亲自以英语面试,最后把奖学金颁给了读经济系的张耀星。

然而,当时正值南大学潮。是年,新加坡大选过后,军警包围南洋大学,不少南大生遭逮捕,张耀星是其中一位。被捕一个月后释放出来,不准复学。悲悯慈怀的韩素音信守诺言,继续提供奖学金,并写了封推荐信,协助张耀星远赴荷兰莱登大学攻读印尼文/马来文,一直读到副博士学位。张耀星学成后,曾在马来亚大学历史系担任讲师……

严文灿说着说着,直到观众发言时段,一位年过半百的观众站起发言,轻声地问主讲人:“你还认得我吗?"严文灿愣了一下,脱口而出:“难道你是张耀星!"全场哗然,报以热烈掌声。严文灿冲向台下与张学长紧紧相拥,我这主持人也忘了言语,随手拿起严文灿的相机勐拍照。全场再度掌声响起。

邀请张耀星到台前讲话。他说韩素音不仅是颁发奖学金的人,而且还很关怀学生。当年落难,韩素音不仅保荐他远赴荷兰深造,而且在旅欧期间,韩素音一有机会也常会约他见面。对韩素音的仁爱情操,敬佩不已。

张耀星补充说,韩素音在新马期间,一直期盼各种族之间应要互相瞭解;而从大格局看,她更大的期待是希望东西方也能互相瞭解。越战期间,韩素音积极参与反战斗争。她到美国各大学演讲,对反美越战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她在法国,凭其流利的法语,也对反战工作贡献很大。

张耀星说着韩素音的另一面的感人故事。严文灿打插说,他们两人50年没有见面了。身为主持人,我眼光泛红,与红楼红牆相映,这一场沙龙讲座,让我再次认识了韩素音的伟大。韩素音的身影不仅仅是陈旭年文化街角的漂亮女医生,也不仅仅是好莱坞电影的“爱情至上"的“生死恋"。她让我看到了一种更为高远的淑世人道情怀。我想,这是任何一位伟大作家都应该具有的天性吧!

而那些年(1960年代初中期)的南大学潮,据说约有300名学生被开除,近百名学生被捕,约200人受警告及写悔过书。逮捕、记过、开除的大整肃行动,是南大生难以磨灭的烙印。纵然无力回天,却是捍卫民族权益教育运动史上永远骚动的灵魂。

至于学习马来文,虽言南大马来学系迟至1968年才成立,但在此之前,根据学者庄华兴的记述,早在1958年南大已把马来文纳入大学课程。而从南大创办至1968年马来学系设立前,南大人一直都有在马来语文研究和促进华马文化交流工作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包括廖裕芳、杨贵谊、林焕文、廖建裕、陈达生和张耀星等。对华马跨文化交流、促进和谐相互瞭解的贡献,南大子弟没有辜负于韩素音的期许,也无愧于国家和民族教育的栽培。(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安焕然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