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4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88 辑

 
 

尽快解决华教课题

2012/12/11 韩视新闻中心


~作者:吴嘉豪

有人在朝好办事,是马华在华教课题上,一贯的官方承诺。近日的国民型中学校长资格问题、独中乃变种国中,马华大人还振振有词地高喊,对华教问心无愧。林连玉族魂倘若泉下有知,不知心里会怎么想?

其实,华教课题无需争吵,也无需政治化。独中文凭几时承认、华小何时大量增建、甚至到底铁树能否开花,人民早已厌倦了千篇一律的说辞,也愤怒这个世界上,为何民办的教育,民间出钱出力,连一纸批文,也要用尽谎言。把华社骗得团团转。

行动党趁机在马华为华教课题狡辩之际,痛斥马华典当华教。可惜,身为槟城执政党的行动党,应该有更高远的理想,以及更宽宏的气度,别一直以攻击政敌弱点为乐。要不然,这样在朝与在野之间的口水战,就会没完没了。

华教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谁来解决华教课题。一般上,马华身为执政党,就有责任发展华教。可惜,虽然有教育部副部长一职,但马华解决华教的方式,不是推卸责任,就是拖延进度。试问,马华到底还愿不愿意当华裔的代表呢?

虽然主流媒体掩盖了大部分的真相,但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各种资讯早已渗入民间,让人民有了更好的判断。实在纳闷,官老爷们为了一顶乌纱帽,可以出卖良心,欺瞒百姓,是不是印证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理呢?

行动党在今时今日的地位,让华人感觉到已经有取代马华之势。遗憾的是,行动党在应对马华的策略上,仅采取以往的抨击模式,毫无新意。虽然行动党在协助华教的行动上是有目共睹的,可是难道行动党不能再为华社多做点事吗?

槟城的华裔人口比例已经屈居第二,再多一载,恐怕华裔人口的比例会比今日更低,届时才来发展华教,会不会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呢?在马华设立了拉曼大学、民政党建立了宏愿大学之后,行动党为何不敢对华社宣布,行动党将会创办独大呢?

看来,华教课题是政治足球。当这粒球踢到某个政党脚下时,该政党是不会急着把球带上前去进球,结束比赛。反而会拖慢步伐,期待身为裁判的人民,给执政党与反对党加时赛。然而,岁月不留人,华社不想等太久,国阵与民联双方,是时候互踢点球,尽快解决华教课题。

 

 

读国中,考统考?

2012/12/14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郑添为

关丹申办独中的厘清批文还没有出炉,但已有消息透露,指关丹独中將会以吉隆坡中华独中分校模式开办,却得以国中课程纲要教学,並以国语作为主要媒介语。

关丹中华独中「董事长」表示,教育部长慕尤丁已经表明,关丹独中是一所可以报考政府考试以外考试,包括统考在內的「独中」。学校以国中课程纲要教学,却要学生参加统考,这的確令人匪夷所思。

华社没有理由去创办一所私立的国中,那些曾经捐款予关丹独中建校的人,如今在明白事情真相后,要求退回款项也算合情合理,难道关丹「独中」希望得到华社不情不愿的赞助吗?

常常为首相或教育部长「代言」的华人领袖,我们还能相信吗?关丹「独中」不是华文独中,而是马来文独立中学,华人领袖所说的两个星期厘清独中的批文又在哪里?这次各位领袖又打算如何自圆其说呢?

教育部长指示教育总监针对《教育大蓝图》所出现多项技术和行政问题,和马华代表进一步討论,然而双方皆避重就轻,对《教育大蓝图》的修正起不了任何关键作用。看来,徵求各方意见只是在作一场戏,这恐怕已是国阵政府的惯例。

过去数十年,华教正一步一步地被茧食,华校被迫改制、独中及统考文凭不受承认,华基政党有没有诚意保护华教,大家心知肚明。这些既成事实,我们也清楚国阵想要落实单元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標」。

56年来,这「最终目標」始终根深蒂固。华基政党和华团不该为了私利而忘了民族大义,认同不利於母语教育的发展,成为民族罪人,祸延下一代的教育。另外,华社也应该据理力爭。董总发起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就是为了捍卫华教、维护华教,不容任何节外生枝。我国华裔向来秉承「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故捍卫华教、独中是我们的使命。

 

坚守与捍卫母语教育

2012-12-12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李树枝

语言和文化的关係非常密切。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Edward Sapir)清楚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的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合。柏默(LR Palmer)亦尝言,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综上2人的观点看来,语言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中国语言学大师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剖析了语言与文化的6项关係层面:第一,我们可从词语的语言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第二,从造词的心理可探究民族的文化程度;第三,透过借字的语言现象,我们可视察文化的接触;第四,地名记录了民族迁涉的路径证据;第五,姓氏和别号反映民族的来源和宗教信仰;第六,亲属称谓铭刻了婚姻制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母语是创造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的工具。基此,母语可说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民族身份的标志。

语言是知识文明的载体。兹概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语言与教育两个原则说明:原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以母语作为教学语言。老师与学习者熟悉的知识与经验上提高教学的效率。母语教学是初等教育和提昇读写能力最重要的部份;原则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在各级教育阶段以双语/多语教学,除了作为促进社会与性别平等的方法之外,也是增加社会的语言多样性重要的元素之一。换言之,作为日常生活用语,母语应该优先于官方语言(在官方语言非使用者的母语的前提下)和其他外来语言;原则三,支持语言作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础,是不同文化间之间相互瞭解以及互相尊重的重要元素。此原则剔除了以性别、种族、语言、宗教、国籍、年龄以及残疾等其他为歧视的工具。充份执行母语的学习和以熟悉的文化作为交流与学习知识传授的权利。

语言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文化意涵在于深入的瞭解不同的文化。语言学习不应只是纯粹语言学上的练习,而是让受教者对不同生活方式、文学作品等文化面向提供启发性的思考。是故,坚守母语教育与捍卫母语教育权力对于个体/个体文化、民族/民族文化乃至国家的富强尤为重要。

董教总于19997月发表的《母语教育宣言》六点声明正是马来西亚华裔公民对母语教育和母语教育权力的立场。此6项立场为坚守语言、教育与文化的多元主义和宽容原则;接受母语教育是各族人民不容剥夺的民族权利和基本人权,并且必须体现在教育法令和政策上;肯定国语的地位和国际语文的重要性,与尊重各民族人民接受和发展母语教育的权利是并行不悖的;母语为民族的灵魂,乃承传民族文化的手段,它与民族的特徵、尊严和地位关係密切。允许母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正是民族平等政策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母语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它有助于培养的公民的民族自尊、自信及民主和宽容精神;唯有多元主义和宽容原则才能保证各族人民的真正团结和谅解。

《母语教育宣言》的主张与林连玉先生的“民族平等,共存共荣"精神是一致的。林连玉先生的母语教育、民族教育、平等教育及爱国教育的精神恰恰体现在培育具效忠国家和国民意识民族的公民。公民之间平等、人民之间友爱、互相忍让帮助、共存共荣共建国家的思想。简言之,坚守母语教育与捍卫母语教育的权力是合情合法合理的基本人权。(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李树枝)

 

国民型中学须严防「和平演变」

2012/12/13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谢诗坚

国民型中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分成8个层面来讲述和分析。

首先,我们先瞭解华文教育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萌芽的?虽然一些书刊甚至权威机关所出版的刊物中,提到1819年创办的五福书院是华校开始的第一章,但是从五福书院的歷史来看,並没有发现到1819年的五福书院已经设有私塾了。 换句话说没有跡象显示那时候已经有私立学校,所以很难下定论说1819年就是华文教育的开端。

1884年之后,私塾开始广泛地存在,计檳城53间,新加坡51间及马六甲12间,但是他们都不是正规的学校。到了1904年由张弼士开创的中华学校引进了新式教育法,华文教育从此开始落地生根。尤其是在1911年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以及1919年的五四运动带来了新文化的衝击后,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华校就遍地开花了,因此1904年是华校拉开新序幕的年代。

到了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之后,兴起了反日本侵略运动。很多华校生捲入抗日运动,包括义唱、义演、卖花、示威、游行等。尤其是在1938年陈嘉庚成立了南侨总会筹募基金以救济中国的抗战前线战士,终於形成波澜壮阔的运动。他成了支持中国抗日的一个重要人物。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英国人重新登陆了马来亚和新加坡之后,他们发现到因为抗日的年代及中国共產党以及左派运动的兴起,使到整个马来亚和新加坡出现了一个很强的左派的政治力量。导致英国人想方设法的要把整个运动扑灭,因此就有了1948年的紧急状態的实施。

1948年之后,华校开始受到严格的控制,也有华校因此被封闭,甚至左派的华文报纸也被封闭。在学校方面首当其衝的就是钟灵中学,在1956年转型成为政府津贴的学校,即我们今天熟悉的国民型中学,英军事政府此举是企图削落左翼的势力。从此华校就陷入了多事之秋。华文教育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改制削弱董事会作用

1957年出炉的教育法令,是根据1956年的《拉萨教育报告书》而制定的。这个教育法令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华文学校如果接受了政府的津贴,这所学校的董事会不再如同过去是由赞助人来控制的,而是有了新的规定。即董事会或称为学监会由3个赞助人、3个信託人/信理员、3名家长、3名校友以及3个官委的代表组成。一共15名成员。他们是被1957年教育法令所承认的一个组织,不需要另外註册的,但权力相当有限。

1959年的时候,我们开始看到新式的董事会出现。那时候为什么没有引起重视?因为很多的华文学校甚至华文小学还没有接受改制。可是到了1961年出现了《拉曼达立报告书》后,政府决定重新检討华文教育和整个教育体系。就出现了1962年的新教育法令。新教育法令规定:

1)所有的华文小学一定要接受政府的津贴转成了华文国民型小学。

2)所有的华文中学(71间)可选择成为国民型中学,像在1956年已接受津贴的钟灵中学,也可选择成为不接受津贴的独立中学。

1962年的时候,有55间的华文中学接受改制;16间的华文中学不接受改制。从此华文教育被切成两半,整个董事会的结构起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反映在独立中学可以自己组成董事会,再由董事会选出管理层,聘请校长、老师还有选择教科书的使用。虽然独立中学也受制於教育局和教育部,但是基本上它拥有一些自主的权利。所以,你可以发现到,今天的独立中学董事会拥有比较大的自主权,来决定学校的方向和发展。

国民型中学则因受到教育法令的限制,所以只能够成立政府规定的15人组成的学监会来组成董事会。下设主席、秘书(校长不是董事会成员,但是当然秘书)及財政,就是这么简单。由於权力由教育部委任的校长拥有,而校长在公务员体制下,慢慢地演变成受到政府控制和影响的学校,以致国民型中学在一个特定时期被认为是已经变质了的华文中学。

发展理事会任重道远

抑有进者,因为国民型中学老师的薪金、行政开销、学生来源及课本都是由政府来分配和安排,造成很多改制学校的董事会发现到他们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加上改制中学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大,也就在后来有了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在1993年成立。虽然他们坚持他们是华文中学,可是他们的权力有限,在维护国民型中学不完全变质下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2010年的时候这些中学的董事会在7大华团的支持下,成立了马来西亚国民型中学发展理事会筹委会。这个理事会在今年2012年正式成立。它的使命更是任重道远。

除了必须通过政治诉求改变和重振董事会的功能和权力外,更要关注不諳华语的校长已经进入了国民型中学,现在估计起来大概有20%,也许更多,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如果一向以来华文中学秉持著发扬中华文化的使命,而如今来了一个不懂中华文化或则不会推行华人文化的校长,那么这所学校就慢慢地跟其它的国民中学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別了。

因此如果国民型中学要有未来,就必须要改变董事会的组织和结构,目前的董事会机制已无法保护和捍卫国民型中学的未来。

更为重要的是,国民型中学最大的隱忧是在不知不觉或后知后觉或无能为力下被「和平演变」(这是中国的政治术语,即意西方国家希望通过內部的演变,不诉诸武力来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转向资本主义看齐。毛泽东因此有了各式各样的政治运动防止西方势力的渗透;包括1957年的反右大斗爭;1958年的大跃进;1964年的四清运动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就是要堵住中国向西方滑下去。即使在80年代改革开放下的中国,除了各方面可以採纳西方制度外,中国在政治上依然坚持共党专政,也就是不允许「和平演变」將中国转向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失掉中国政治的特徵和传统。)在这方面,新成立的发展理事会应把好这一关,確保国民型中学一百年不变,恆久地保持其华文教育的地位。

(本文作者于2012年12月9日应马来西亚国民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之邀,在檳城城市酒店参加教育座谈会。演题是「国民型中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是其中部分讲话摘要,另外一位主讲者是雪隆大会堂主席及行动方略联盟改制中学发展委员会主席陈友信)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