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具华文资格”?
2012/12/1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罗汉洲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透露,教育部正在培训许多具华文资格的马来教师,日后派往华小执教。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回应说,师训学院胥视学员资格来培训教师,不分种族及宗教,具华文资格的马来人可培训为华小教师。
不错,如果马来人具华文资格,自然可派到华小执教,即如具国文资格的华人在国民学校执教一样。
但魏家祥的回应,好像顾左右而言他,迴避了主题,也没为人释疑。
因为进入师训华文组的资格,是考到SPM华文优等。眾所周知的是,SPM华文极难考得优等(A+),据林连玉基金会统计,不到0.3%考生能考得A+的成绩。按理而言,其中当然以华裔生佔绝大多数,加上国中“不鼓励”学生报考华文,可想而知报考华文的马来学生少之又少。
是否確有其事
换言之,凭著SPM华文A+成绩进入师训华文组的马来学生,直如凤毛麟角,那么师训学院又哪来那么多马来学员,可培训成为具华文资格的华小教师?
因此,魏副部长的当务之急,不是大义凛然宣称不分种族及宗教,而是追查邹寿汉所说的是否確有其事。如果属实,就更须追查怎会有许多具华文资格的马来学员?“具华文资格”又是怎么一回事?是原本就具SPM华文A+成绩,抑或在师训学院给刻意培训成“具华文资格”?如属后者,那么“具华文资格”显然不等同SPM华文A+之等级。
其次则是,姑且假设师训学院培训的“具华文资格”,与SPM的A+同等级吧,但应该不分种族及宗教培训华裔学员呀!教师的任务並非只教学生识字,更须教学生懂得民族的传统文化,华小则须传授中华文化、儒家思想,马来教师行吗?所以“具华文资格就可在华小执教”,这话说得过于片面,华小不宜有比例偏高的非华人教师。
华小师资荒年年发生
2012/12/18 光华日报/社论
剩下不到两周时间,我国各校新学年即将开始,一如既往,国内多所华小在新学年开课时,将面对师资不足问题。
华小师资不足问题,年年都在发生,至于不足的空缺,虽然说会在开学几周后获得调整及填补,但此种做法对学校行政造成很大困扰。
众所周知,自独立以来,我国一千多所华小,每年都面对师资短缺、设备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缠绕华小多年的老问题。
既然华小早已属于国家教育体系一环,为何教育部总是不与教总商讨对策,认真了解华小多年来面对的问题,以便拟出方案,一劳永逸解决师资不足问题?
一向来,教育部的说法是因为华裔子弟不愿当教师,以致造成华小缺乏教师。
只是,这种说法已没有人相信,因为愿意当教师的华裔子弟不少,申请要当华小华文教师的华人也多得很,但却遭人擅自调去其他组别,比如调去国小组,可谓壮志难酬。还有一些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教师,竟被派去国民学校教非华文科,他们极想在华小教华文却不可得,可谓学非所用。
最近有些不成文的现象,那就是华小教师到大学进修,以求能符合小学教师须大学毕业的教育政策。可是当他们毕业后却不能回华小教书,一些被派去国民中学教非华文科,一些被派去国小担任华文教师,这些自我增值,取得高资历的原华小教师遭人“骑劫”,加剧了华小师资荒问题。
根据传统,很多华小在新学年开课前,都会在假期内做好师资的安排,包括聘请临教等,以确保开学时有足够的教师,只是很多时候缺乏教育部的配合。
学校新学年开课即将来临,我们希望教育部拿出诚意,尽快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而不是在开学几周后才做调整。
“最终目标”仅是概念,并非“教育政策”
2012/12/17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张三成
纳吉首相在接受媒体专访时重申,政府不具有任何消灭华教的意图。他本身也大力支持提升华文教育。
他也加以说明,多次强调政府没有任何企图要消灭华校。今日的华校无论从政府或公益金方面都获得更多的拨款,资金援助的数额是前所未有的。
他促请董总等华教人士,在华教课题上勿杯弓蛇影,一直幻想政府要消灭华校。
我相信纳吉首相的最新申言,是出于他个人肺腑之言,感受和想法。就是说在他领导的国阵政府,是没有意图消灭华校。
但是,华文教育从国家独立至今,已有55年,所发生的种种迹象显示出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华教只能在凄风苦雨,风雨飘渺中,苟且苦撑,挣扎生存,苦不堪言。
华教界人士,为华教的前途,历尽沧桑,受尽煎熬。为了维护母语教育,延续民族灵魂,苦苦哀求,诉求不断。只求做一个有根的民族,能够在这块美丽的国土上生存献力,做一个爱乡土,爱国家的马来西亚人。
回顾历史,1956年4月,在立法议会通过的拉萨教育报告书中建议,教学媒介语文问题,并不是首要的事,只要各校有共同课程标准之教科书,一种以上的教学媒介语是可以沿用。课程大纲应有足够的伸缩性,以便各校或其部分,能对马来亚之特殊的各种语文及文化给予特别注意。
虽然拉萨教育报告书中有提到“最终目标”的单一语文问题。但,当时在争取独立的大前提下,各族政治领袖彼此都有“妥协”同意搁置有争议性的问题。因此,在1957年立法议会所通过的教育法令也就不将各种族间不能接受的条文列入在内。
1957年教育法令并没有将华人社会不能接受的“最终目标”立法定案为单一语文教育政策。况且,独立宪法中152条明文规定,马来语文为官方用语之外,无人将被禁止,拦阻使用,教授或学习任何其他民族语文。
各种策略牵制华小
当时所定下的教育政策,是在建立一个全民皆能接受的教育制度,此制度将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并以国家的立场来促进各族的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的发展,以使马来语文成为国语,同时维护及协助居住在本邦的其他各族,非马来民族之语言与文化之发展。
1960年8月4日教育部长因仄达立在国会提出“达立教育报告书”通过建议:(1)小学分为国民(马来文)学校与国民型(华文、淡米尔文)学校。及(5)停止所有不合规定之学校津贴,私人中学可以继续存在,但须受政府教育条例限制,且不能获得津贴,并建议1962年起中学不改制,不能取得津贴。
从这些历史文献中,我们并没有找到那一条文,是将单一语文列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政策。国民型华文小学是全津贴的国民教育,不改制的私立中学不能取得政府津贴而已,何来“最终目标”的教育政策?
董总主席叶新田说:“教育部从60年代开始,从未放弃单元主义的最终目标,希望以马来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而利用各种策略牵制华小发展,让教育部与董总一直处于“拔河”的关系。”
自国家独立以来,我们教育部的种族主义小拿破仑一直将一个没有立法订案的“最终目标”的概念视之为“教育政策”施展行政权,利用各种策略牵制华小,使华文教育陷入极度困挠的境域,任由小拿破仑摆布。而我们华教界的领袖又没有依法申诉,出面向教育部小拿破仑挑战,据理力争,抗争到底。只会发文告,说三道四,被别有居心的教育部官员玩到团团转,又能怎样?
现在,纳吉首相重申,政府没有消灭华文的意图,董总诸公就应该心平气和,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向教育部小拿破仑辩证,要他们拿出“教育政策”条文,指出那一条法令有单一语文教育政策,是要落实“最终目标”?若没有就按照纳吉首相的“一个马来西亚”理念,推行多种语文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现实层面,证明纳吉首相所言不假,政府没有意图要消灭华文教育!
华小与文化传承
2012-12-17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元情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强调“教育工作者在华小出任高职的2大中选要点,是年资和资格,不受限于种族或宗教,更不存种族歧视,所以,凡符合华小执教资格的人士包括友族,教育部都不会阻止他们进入华小任职,而且还无任欢迎,倘若教育部只以种族或宗教之分来录取教职人员,将对各族造成不公"。他是回应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指“我国未来10年内,会有更多马来教师在华小执教,甚至当副校长"一事时如是说。
是的,没有人会否定副部长的说法,因为大马是一个多元种族、宗教的国家,除了属于伊斯兰的专门机构外,所有公职,行政与执法,都应该没有种族与宗教之分,所以,任何人只要具备所需的资格与年资,都可出任包括华小在内的所有行政机关的任何等级的职位,这是不可争论的事实。
相信大家都不会否认的一点,那就是华小除读书识字、学习爱国理念、为人处事知识课程外,同时亦是传授中华文化、道德、风俗的学校,在裡面就读者大部份是华人子弟。
华裔家长将孩子送入华小就读,除了要孩子们学习政府所规定的课程之外,另外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的孩子在启蒙阶段,能从老师那裡更深入的瞭解到最基本的华人传统道德、文化礼仪与风俗习惯,这包括普通的家庭伦理,长幼辈份之分,节庆意义,宗教与红白事的禁忌等等;这些书本上所没有的,就需要靠老师通过口述来传授,而这些口述的重任,当然就是每天在生活上面对与重複做着同样事情的华裔老师来担当,从学术角度来说,也应是最恰当的吧?而如果将这些工作交给拥有华文资格,在华小执教的马来老师来担任,是否适合呢?是否会词不达意呢?
所以,在这个课题上,副部长其实不必反应过敏,迫不及待的将种族与宗教这顶大帽子抛出来,事实上,邹先生的意思,应该只是要求一所符合华社需求,除了必须教导政府规定的学校课程之外,也能够完整传授中华文化与华人传统习俗的华小,假如政府调派过多的马来老师到华小执教,可能造成华裔子弟在承传中华文化与传统风俗习惯上,面对一些不必要的障碍,这才是问题的重点!
事实上,在华小面对师资短缺的问题上,教育部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所以,副部长应该在这项华裔社群所关心的课题上,加强力度下更大的功夫,多与董教总协商探讨,相信必能找到一个解决华小师资短缺最好的方桉!(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林元情)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