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92 辑



关注独中新挑战

2012/12/25 光华日报/社论


经过一个半月的休学长假后,全国莘莘学子将在下周重返校园上课,叫人感到振奋的是,全国华文独中人数再次突破七万名,一年比一年招收到更多学生!

华文独中学生人数从以往区区两、三万人,发展到今天必须通过考试遴选才能入读,确实令多年来出钱出力,支持独中办学的华社感到欣慰。

从去年开始,华裔子弟热烈报读独中,很多家长都是因为考量到政府学校摇摆不定的英语数理教学政策。

回顾过去,独中学生的起落,往往深受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例如1965年,政府废除小学会考后,小学毕业生可以直升中学,独中人数便应声而跌,从而陷入了“苦难时期”;1976年,政府把英文中学改为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后,独中学生又止跌回升,走上了复兴之路。

不能否认的是,在北马一带很多家长的第一选择往往不是独中,而是国民型华文中学。所以说,独中必须办得比国民型中学更好,而不是依赖政府的错误政策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才能说是成功。

当然,我们都知道独中的校规严明、校风良好,强调文化传承、五育并重,这些都是优点。但独中也存在着不少的弱点,尤其一些独中规模过大,接受新生时还须过滤;一些独中则招生困难,只能苦苦支撑,如何扶弱为强,是当下华社与华教工作者必须关注的。

此外,独中教师待遇不如国中,以致造成流动性过大,也突显了问题的严重性。加上独中近年来的师资越来越依赖留台或留华的大学毕业生,假若政府承认中台学位的协定一旦落实,会不会有更多教师另寻出路,加剧独中的师资荒问题?

从这几年学生人数日愈增多来看,华文独中未来的发展已呈欣欣向荣,受到各方重视已不在话下,36年前开办的独中统考,为毕业生的升学及就业制造有利条件,经过多年辛勤开拓,今天的独中生,出路更多也更广。

 

适才适性培育人才

2012/12/24 南洋商报/社论


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除了要硬体建设,同样需要软体建设。我们如果要建构一个健全及平衡发展的社会,一定要兼顾软硬体建设的均衡。软硬体建设如果能够达致均衡点是最理想的状态,即使无法达致绝对的均衡,至少应相对的平衡,让社会及教育的发展方向顺应自然。一切人为强加的因素未必能够达致所要的成果,有时候还可能适得其反。

属于教育领域的软体建设更应该顺其自然,根据学生的资质及兴趣给予适当的培养,才有可能达致最理想的效果。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在推介《60:40理文科比例政策策略报告》列出15项主要建议在中小学增强培育理科学生。为了实现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分别占6040的比例,教育部建议让孩子攻读理工科(中四至大学预科班)的父母,获得更高的税务减免额。理工科学生的奖学金资助也将会调涨,以鼓励更多学生报读理工科。此外,教育部也建议初中评估考试后,考试局将把40%学生直接纳入理科班。

慕尤丁指出,截至2020年,教育部预计需要培养27万名理科生,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根据国家科学发展及研究理事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需要493830名科学家及工程师,换句话说,大马需要培养31.30%的科学家及工程师。

理工领域将是推动国家前进的催化剂,因此,如何在年轻人的生活之间推动科学及工艺的文化,将变得极为关键。

教育部在培训理工科人才方面确实用心良苦。不过,我们认为人才的培训不能强加太多人为的因素,更不应该为了培训而培训,以致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教育始终还是得回归教育的原则及初衷,针对学生的资质及兴趣进行适才适性的培养,才能够将学生的固有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通过适当的引导及启发,鼓励学生选择理工科,这是可取的;不过,如果教育部或学校当局为了达到理工科学生的人数目标,通过行政安排,强制性将学生纳入理科班,这点有违适才适性的教育原则,最终的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此外,有教无类不仅是儒家的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普世的教育观念。

如今教育部通过公开奖励家长及学生的方式鼓励学生报读理工科,可说已违背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教育部的作法无疑是在分化学生,最终导致理科生“先天”具有一种优越感,而文科生则可能因此而感到自卑,甚至遭到歧视。这点对塑造一个健全的校园环境非常不利,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就是指任何事物应该顺应自然,因循固有的习性进行,过多的人为干预反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把无为而治的思想实施在教育领域,尤其是让学生自由选择科目方面,应该是最贴切不过了。

 

治標不治本

2012/12/22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週五(21日)推介《6040理文比例政策报告》,並且宣布为理科生家长,提供3000令吉税务减免的优惠。

儘管政府采取为家长减税措施,是为了吸引更多学生读理科和技能科学生,避免理科和文科学生比例差距进一步失衡,可是这项措施普遍不被看好,而且有治標不治本之嫌。

违反政府初衷

首先,学生选择科系主要是胥视本身对有关科系认知与兴趣,如果无法提高学生对理科的兴趣,打造更有利于理科发展的大环境,那么政府提供再多的税务减免也枉然。

其次,这项优惠也引发一个疑问:父母是否会为了享有这项优惠,而向孩子施压,或者怂恿他们报读理科?如果孩子本身对理科並不感兴趣,那么即使顺利报读理科,那么日后是否会在这个领域发展,也是个未知数。这么一来,也违反政府初衷,因为当局是为了裁培更多理科人才,而提供减税优惠。

 再者,我国的教育环境,常被批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而且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这对政府要鼓励学生选择理科,无疑是个很大的绊脚石。

沦为“白老鼠”

虽然政府在过去多年来,几次在教育方面进行决定性的政策和原则调整,可是上述问题依然未改善;如果当局没有正视这种情况,並且擬定对策纠正偏差,那么大马要在2025年在国际数学和科学评估(TIMSS)中,从现有的排名第20及第21位,躋身成前3位的国家,也只是纸上谈兵。

马来西亚国情有別于其他国家,我国的多元民族、宗教与文化,是我国的特色,这也考验著政府在制定教育制度时,是否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当局要如何在达到平衡之余,也能在栽培出更多大马学生在不同的关键领域大放异彩。

更重要是,绝不能在教育方面朝令夕改,让学生沦为“白老鼠”试验品,只有百弊而无一利。

 

漫谈国民型中学及其组织

2012-12-2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李牧桂

在我国,改制华文中学也被称为改制国中或国民型中学。

1993年开始,有识之士筹备成立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并以当时隆中华国中的陈迪隆校长为筹委主席,黎煜才副校长为筹委秘书,以该校地址申请注册。

1994530日正式宣布成立,并在1995331日举行首届常年大会,第一届主席是陈迪隆校长。

现有的国民型中学有78所。校长理事会每年都举行几天的华语教育研讨会,由每校校长及副校长出席会议;并同时召开会员大会。国民型中学的校长都是华裔,约八成有华文教育背景。许多校长或不了解国民型中学的背景和使命;所以校长理事会必须通过研讨会与沟通来“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并协调及统一工作步伐,以传承及捍卫中华文化。

现今,他们正努力确保将来的校长起码要具有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科的资格。现任主席是槟城恒毅国民型中学的吴文宝校长。

1996年教育法令下,教育部直接管辖的中学在内部里被区分为政府中学(Sekolah Menegah Kerajaan)及政府资助中学(Sekolah Menegah Bantuan Kerajaan);国民型中学属于后者,对外两者皆统称为国民中学(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SMK)。

法令注明董事会维持不变

如此一来,改制国中(Sekolah Menengah Conforming-CF)或是国民型中学(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SMJK)的“正名“再度触动华社的敏感神经,最终教育部分别在1997年及1998年发公函给各州教育局,强调董事会在此法令下维持不变,继续操作;并说明特定中学包括国民型中学可继续使用国民型中学(SMJK)的称号。

其实,教育部有些官员为了方便,都统称国民中学(SMK);也有些加上括号,写上改制二字,即SMKCF);也有少数的跟着校方写SMJK。如果在国民型中学再加改制二字[SMJKCF]就是国民型中学再改制,并没有强化的作用,却意思偏差。重要的是校方在各方面上要庄敬自重,本身要行政上如在信笺上写上国民型和SMJK的字样。

如同华小一般,教育部并没有负责国民型中学的常规性的完整开销,也没承担维修费及建筑物的扩建费;致使有些国民型中学校舍陈旧,设施落后;面对的种种问题,都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于是就催生了另一个组织。

发展理事会扮演资援角色

2010516日,《马来西亚20年行动方略》教育组与校长理事会交流。同年的68日,两个组织再加上董总一起交流。

之后的一系列多方讨论会决定于2010124日在槟州华人大会堂召开全国的《国民型中学问题与挑战》研讨会,由马来西亚行动方略委员会筹委会主办;槟华堂、森华堂、隆雪华堂、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林连玉基金、教总、校友联总联办。当天出席的代表共有58所国民型中学的302位代表。研讨会决定要成立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筹委会。

2011123日,有关筹委会在隆中华国中召开筹委会临时全国会员大会,赴会的代表由董事会、家长教师协会及校友会的成员组成,以讨论该会的章程。

在获得注册后,马来西亚发展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于2012311日在隆中华国中召开第一届全国会员大会。第一任亦是现任主席是太平华联国民型中学董事长林荣华。

发展理事会扮演第一线财力支援、争取与交涉的角色;而校长理事会则主导行政与专业。相信这两个组织,必能精诚合作,相辅相成,能为国民型中学解决各项难题,从而迈向康庄大道。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