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86 辑



宽中董事会应痛定思痛

2012-12-11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

当国人还在为AES风波和稀土废料处理问题而愤愤不平之际,新山华社前天却牵挂着宽柔中学董事会会员特别大会的结果。

这个特大的3项议桉,涉及校本部的3大建设,一是拆除乐群楼,以在原址兴建两座新教学楼;二是兴建多层综合体育馆及地下停车场;三是配合新建设改善各基础设施。表决结果,3项议桉通过了2项,被否决的是最受瞩目也最受争议的首项议桉。

这样的结果,肯定不符合董事会的初衷,至于是不是符合广大华社或者学生家长的意愿,我不敢妄下断言,毕竟,出席特大并拥有投票权的宽中董事会会员只有183人,他们的代表性有多大,是另一个可以争论的话题。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按照民主程序召开,也遵守议会民主进行表决的特大。表决的结果,必须受到遵守与尊重。

宽中董事会是为了在校本部实施全日制,而在2010年提出拆除2座旧建筑物――乐群楼和敬业楼,并另建一座10层新教学楼的计划。不料这计划受到很多人强烈的反对,特别是有很多校友认为,拥有五十多年历史的旧楼承载着校友的美好记忆,应列为古蹟保存下来。也有人提出了申办第二分校或扩建古来分校的建议。

前天提交特大表决的3大建设方桉,是董事会听取了校本部硬体规划委员会的建议而进行修正之后,才交由特大去讨论通过的。然而,这次特大的程序以及有关方桉透明度不足的问题,依然引起极大的争论,最终拆楼方桉以17票之差被否决,另外2项环环相扣的方桉却获通过,令董事会陷于进退维谷的窘境。

面对挫折,宽中董事长陈伟雄表明校方将会寻求新的替代方桉。这意味着,董事会不会放弃发展建设宽中校本部的意愿。而新的替代方桉内容如何,肯定会受到各方更加密切的关注和审视,董事会必须作好未来或者是一个更具挑战的“多事之秋"的准备。

客观地说,没有人否认宽中须与时并进地展开建设,问题在于,要实施全日制以增加上课节数(与吉隆坡中华中学比较,宽中每周的上课节数,初中少17节,高中少11节),除了拆楼,有没有更好的其他选择?

拆楼方桉被否决,反映了宽中董事会与新山华社之间尚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这是董事会应作深切反省之处。但塞翁失马,焉知福;从另一角度看,董事会如能吸取这次的教训,痛定思痛,在探讨新的替代方桉的过程中,放下身段,广开言路,以虚心受教的态度去听取各方的意见,以谦卑宽容的态度去面对校友和外来的批评,不再执着于“我做事,你放心"的威权思维,则未尝不可化危机为转机,也是这次特大的一个意外收穫!(星洲日报/云澹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排他的民族教育?

2012/12/11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郑庭河

对于某些「先进」人士来说,民族教育,包括我国华社的「华教」,显然是有点「政治不正確」,因其本质上乃內向、封闭、排他者,不利于跨族群的交流和团结,也背离了当今流行的普世主义(cosmopolitanism)之高標准。于是乎,激进者呼吁禁止、摒弃或淡化民族教育,较温和者则表示质疑、不认同、不响应,不时还加以「解构」,乃至「顛覆」之。

民族教育有那么重的原罪吗?论者恐怕有须更小心的观察、体验、理解和思考,免得过于轻率下判,以至陷于精英主义的「书斋论述」——凭空演绎多于据实而论。虽说民族教育的核心理念明显是民族主义,惟民族主义不一定即属狭隘、封闭者。不能否认民族主义往往带有「我—他」之分野,也即有其对应的「他者」,部分甚至是明確的「敌人」,但由此而断定民族教育必然导向更严重的社会隔离及割裂,恐怕过于悲观。

且放下宪法保障的民族语言文化权不说,我国华社部分人热衷于华教,视其为捍卫、賡续、发扬华人文化及认同的制度载体,其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到底有多大呢?也许这是尚有待深入探討、严谨考证的课题,不过从不少具体层面或个案来论,其显然不是那么负面的,如说华小、独中,更別说国民型中学的课程內容,皆依循基本的国家教育哲学而定;学校本身也没拒绝非华裔入读,甚至还为其提供各种制度化的方便设施。

其实,华教普遍上最坚持的乃华文华语作为主要教学语,加上中小学华裔生必修华文课而已。当然,部分学校也强调教学系统、氛围和课外活动的「华化」,惟並不涉及强烈的意识形態上的「教化」或「统化」,如或隱或显地推崇、弘扬某种宗教符號及信条(如过去的教会学校,乃至今天的国民学校),所以基本上是相当世俗化的。世俗化有助于缓和意识形態矛盾和竞爭,且华校的世俗性也非激进者,即不会敌视、干涉学生私领域的信仰取向。

事实上,华教的「他者」或「敌人」,不是其他族群或宗教,而是语言和文化霸权,部分论者无视于这一点,把华教解读为华社排他性的自我划界、封闭,抗拒交流与合群的文化乌托邦主义,实是过度詮释。也许不能否认部分华教中人確有如此排他性格,惟绝不能以偏概全。华教的文化包容度,纵使有其弱点,然绝非一些管中窥豹者所以为的那么稀薄。

殊途未必同归

2012/12/10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许万忠

「殊途同归」出自《周易.系辞下》,原文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滤。」指通过不同途径达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一句寻常不过的成语,最近因经常被主流媒体引用,顿时成了大热门。瞭解內情的人不以为然,不瞭解的寻根问底找答案。

事件起因乃华总针对马六甲中华工商总会会长陈保成的言论发表声明,认为不支持董总號召的1125请愿集会,不等於反华教;澄清华总在处理华教课题上,持著互相尊重、目標一致,殊途同归的理念。

华总旗下人才济济,不乏学富五车的博士学者;统领八方的总会长方天兴雄才大略,建立商业王国之余,又雄心勃勃在华教领域大展拳脚,首要目標就是根据批文建关丹中华中学,为他之前保证的「批文没有问题」背书。不料董总毫不给脸,署理主席邹寿汉马上以「殊途未必同归」横扫一脚。

与董总在同一战线奋战数十年的教总,改弦易辙追隨华总走协商路线被批评。教总主席王超群联同华总及校长职工会一行人,会晤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商议教育大蓝图课题后对媒体说,教总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向政府表达看法,大家都有一颗维护华教的心,目標一致,只是用的方式不同。王超群活学活用,以「殊途同归」论为新伙伴辩护,也作自辩,一举两得,不愧校长本色。

殊途同归甚囂尘上,不禁使人想起头號汉奸汪精卫的《曲线救国》论。中国对日抗战进入关键时刻,汪精卫和他的朋党於19403月在南京成立亲日的偽政府,投敌叛国。他们认为中国的国力不足以和日本对抗,日本也没有能力征服中国,协商换取和平是唯一可行之道。汪偽政府与日本签了很多卖国条约,出卖大片中国土地和民族利益;他们的理论基础就是硬拚不行,必须曲线救国。

汪精卫网罗的人才如陈公博、周佛海、李士群等皆学问渊博,能言善辩之士。他们在战后的汉奸大审判中,在法庭为曲线救国论力辩时,说得声泪俱下慷慨激昂,法庭內外的听眾不禁大力鼓掌叫好。可见在当时的中国,曲线救国论有一定市场。

国民党、共產党和汪精卫的偽政府虽然各怀鬼胎,却都標榜爱国救国,雄辩说明標榜的目標一致,未必就会「同归」。本文目的只是与大家分享一段歷史,不敢妄想曲线救国论是邹寿汉「殊途未必同归」论灵感的来源。


许子根勿续当观眾

2012/12/10 光明日报/ 专栏


~作者:刘汉良

际此董总发起及领导新一波的维护华教运动,华社听不到一个人的声音,也看不见他所掌舵的民政党表態。

眾所周知,这个人就是许子根,他及民政党与董教总,乃至华教运动原有一段“渊源",即使不深但也非浅。

所以,华教的生存与发展当前再度迈入关键时刻,许子根不应只当旁观者,民政党也不该成了局外人。

教育部所制订的“教育发展大蓝图"引起种种爭议,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华小有可能被变质之虞,確使华教界深感不安。

至今为止,仍不见许子根及民政党明確表达他们所持之立场。

教育部虽已批准关丹中华中学的申办,但它却与关丹及全国华社的期望有很大的落差,因为它是否是一间真正的华文独中至今依然存疑。

正当华社各界疾呼教育部儘快修正关丹中华中学的原有批文,许子根及民政党看来有意置身度外,避之则“吉"。

在这之前,“325"华教救亡大集会、“523"爭取復办关丹独中大集会、“729"申办峇株巴辖华仁独中昔加末分校大集会、“1125"和平请愿大集会,许子根皆一律缺席。

不知许子根是否曾私下会晤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针对当前成为焦点的华教课题进行交流,並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

爭取华教权益交白卷

但以许子根的一贯从政作风,以及民政党声称不再“低调",改为“高调问政"来看,即使没能取得任何成果,他也不可能“秘而不宣",放弃政治宣传的机会。

许子根曾公开表明民政党不认同董总所发动的大集会,他认为如果民政党也走上街头,等於承认民政党没有在政府(內阁)中做事。

那么试问一下,在过去几个月,针对关丹中华中学及教育发展大蓝图的课题,许子根有否在內阁或国阵高层中,为华社仗义执言,主动反映董总所提出的华教诉求。

自许子根1982年代表董教总,以“华教人士"的身份加入民政党以来,包括担任檳州首席部长18年期间,以及民政党掌握住主导檳州国阵政府的雄厚政治资本,他奉行的所谓“加入国阵、纠正国阵,加入政府、坚督政府",不见开花结果,纯属一厢情愿。

换句话说,许子根在其30年政治生涯中,他在爭取华教权益方面,可说是交白卷。

或许董教总有感於当年的“三结合"概念,另闢蹊径在体制內爭取华教权益的“尝试"已证明行不通,而许子根及其他相继淡出政坛的“华教人士"郭洙镇、江真诚、杨泉以及已故的王添庆已尽人事,所以华教阵营似乎不再责怪这些犹如“嫁出去的女儿",也对许子根不再寄予厚望。

由於这样,当前董总在维护华教权益的斗爭中,其斗爭对象主要针对声称在国阵里代表华裔的马华,但华教阵营与马华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国阵內被边缘化的民政党也无望挣得渔翁之利,因为它同样失去华社的信任。

许子根的引退似乎已进入倒计时(胥视民政党在来届大选的战绩),相信仍有人期待这位民政党老大能本著良知与民族大义,对华教事业有所作为。(光明日报/好评文:刘汉良)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