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日星期六

马季勛:校方热心人支持 郑瑞玉得奖大家功劳



2012/11/30 中国报/ 专访


独家专访:朱美凤

(巴生30日讯)已故兴华中学校长郑瑞玉丈夫马季勛指出,太太荣获“林连玉精神奖”有赖于学校三机构及热爱华教人士的大力支持,是大家给予她至高无上的荣耀!

“在捍卫独中运动及兴华復兴工作上,单凭一人的力量绝对不可能成功,我太太可获得“林连玉精神奖”,不完全是她一人的贡献,相信即使她还在世,也未敢居功。”

他说,瑞玉获得“林连玉精神奖”是大家的功劳,她只是代表学校得奖;该奖项將会捐献给兴华校史室,让瑞玉热爱华教精神与学校同在。

他指出,兴华执教是瑞玉生前第一份、也是毕生唯一工作;掌校逾40年,她凭藉著坚毅的教育理念,將兴华打造成雪州首屈一指的名校。

领导走向高峰

“瑞玉领导兴华中学校务从低谷走向高峰,並积极参与华文独中復兴运动,长期参与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的义务工作,担任各项要职,推进独中教育发展与改革。”

他又说,独中復兴运动是一项长远的工作,没有一定的目標及意志力,绝对不可能有今日的兴华独中。

1969年,瑞玉来到兴华执教鞭,1970年前往纽西兰进修3年,1973年再回到兴华独中担任署理校长,1974年正式掌校直至罹病逝世,当中她没想过从事其它行业。”

马颖乔:母亲生前低调·推展华教一生目标

已故郑瑞玉校长次女马颖乔指出,推展华教教育是母亲一生的目標,依据母亲生前低调的作风,相信如果母亲如果还在世,一定会婉拒奖项。

“献身于华教是妈妈的使命感,是她的责任,虽然可以获得奖项是一种肯定,但是我相信如果母亲还在世,会婉拒奖项。”

她也说,当初知道学校校友会推荐提名其母亲参加“林连玉精神奖”时,家人都是抱著平常心对待,获知得奖后,心里也没多大的波动。

“妈妈一向思想开明,在教育子女方面,她也保持开明的教育模式,让我们自己选择未来的出路;儘管她因为校务繁忙,但是都会把时间保留给家人,不让事业干扰家庭。”

她又说,在母亲及父亲教育下,其兄弟姐妹在各个领域有不错发展。

据瞭解,郑瑞玉共育有3名子女(21男),长女马巽嘉(37岁)为商人、次女马颖乔(34岁)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及么子马逾豪(30岁)为医生。

顏建义:获奖实至名归

兴华独中校友会主席顏建义指出,已故郑瑞玉校长获得“林连玉精神奖”实至名归!

“本校友会其实在今年7月至8月间才开始提名该奖项,据瞭解,全国共计有17个提名该奖项,其中有3个提名由本校友会提出,包括已故的兴华学校前任董事长丹斯里林玉静及已故的前任署理董事长顏振聪。”

他又说,逾在2周前就已经知道郑瑞玉校长荣获该奖项。

“就我个人看法,3名提名人士都是华教斗士,都有可能获得该奖项,但其中又以郑瑞玉校长获奖的几率最高。”

他也说,校友会会陪同郑瑞玉校长家人在颁奖当天出席领奖。

“郑校长获得如此崇高的奖项,也为华教未来的出路打下一剂强心针,鼓励更多热爱华教人士为维护我国的华教而做出努力。”

肩负復兴学校责任· 「瑞玉一生献兴华」

马季勛指出,瑞玉担任校长时仅29岁,也是兴华最低潮时期,当时学生人数最低逾30多名,学校犹如补习班,甚至连巴生人都不知道兴华的校址。

“在如此环境下,她肩负起復兴兴华的责任,凝聚学校三机构的力量,积极的招生,塑造兴华品牌。

他也说,瑞玉把宝贵一生献给华教,光辉的一生献给兴华,为华教留下以人为本,扎根传统和怀抱多元的办学理念,为兴华创下日新又新的教育伦理及全新的教育平台。

“天文台、英语中心和科技大楼的宏观发展计划,皆是瑞玉为兴华奠定今后宽广的发展道路;直至去年其罹病,她还心系华教,兴华行政管理获得国际ISO品质管理体系准证,让她深感欣慰。”

他是今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么指出;他也希望学校三机构代表在“林连玉精神奖”颁奖当天隨同出席,一起分享得奖的喜悦。

人物背景· 执教兴华逾40年树立风范

郑瑞玉于2012210日病逝,享年67岁。

她毕业于南洋大学历史系,于1969年任教于兴华中学,之后留学纽西兰奥克兰大学,回国后于1973年再度受聘任教兴华中学,1974年正式出任校长至病逝世为止。

即今年10月初获得“沈慕羽教师奖”后,“林连玉精神奖”为郑瑞玉校长逝世后所获得第二个奖项。

推荐郑瑞玉的单位是巴生兴华中小学校友会,遴选委员会给予的评价是献身民族教育,为独中发展和学校行政管理树立丰碑,为华文教育工作者建立风范。

(转载自: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