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94 辑



师资不足乃行政之误

2012/12/27 韩视新闻中心


作者:吴嘉豪

日前国家领导人计划从印度引进英文老师。在这之前,已经有美国老师被聘请来我国教导英文。这种现象在近年来是异常罕见的。在独立初期,我国的英文水平可以媲美欧美。可惜,随着国语至上的 政策被实施后,英文水平每况愈下。

今天我国有如此难堪的局面,皆因行政失误所致。为何行政上会有所偏颇呢?因为政治人物在考量教育课题时,往往是以选票为依归,不是以国际市场为标准。去年初中评估考试的英文水平下降,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每当教育部责怪我国的英文老师没有标准的英文水平时,教育部大官有没有思忖过,这是谁订下的政策,才导致我国的英文老师没有国际英文的水准?是谁制定把英文教数理的政策撤除?是谁一直强调教学媒介语一定要使用官方语文?为何政治人物的决定前后矛盾呢?

当看到政府要引入外国英文老师,国内的英文教师会做何感想?政府此举是否意味着国内的英文老师匮乏,抑或根本达不到目前国际英文的水准呢?为何政府不把钱花在培训更多本地人当合格的英文老师,反而舍近取远,从海外聘请合格的英文老师呢?

政府从国外引进教师,意味着国内的师资不足。师资的不足,意味着师训学院与大专院校没有栽培足够的教育工作者。当学生对当老师不感兴趣时,教育部有没有提出更好的升迁机制来吸引年轻一代执教鞭呢?

华教工作者知晓政府有意从国外聘请英文老师之际,心中也会纳闷,为何政府完全不提引进中国老师来解决国内的华文师资短缺问题?新加坡已经积极招揽有中文系文凭的教师到该国执教,为何政府可以当做没有一回事呀?

总归一句,依然是行政惹的祸。小拿破仑、繁文缛节及不近人情的处理手法,已经让平民百姓失望了许多次。政府高喊以民为本、 绩效为先,可是是不是真的以民为本呢?假若真的以民为本,为何不努力培训本地人当合格教师呢?设若绩效为先,为何执行教育政策时,不是依据国际教育形势来 推行正确的政策呢?

我国的英文水平日益滑落,华文水平也开始岌岌可危,连马来文也参杂了许多其它的语言。当一个国家的语文水平日益低落时,教育成本就会增加。当开销增加后,我国还谈什么高收入国呢?教育落后的国家,哪有那么多富翁呢? 

 

 

聘请印度英语教师的回响

2012/12/27 (砂拉越)联合日报/自由谈


~作者:陈雪丽

我国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日前出席东盟印度峰会时,建议聘请印度英语教师来我国执教,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首相此番言论一出,各造随即发表各自的意见,褒贬不一。然而当中尤以反对声浪居多。各造开始担心我们的下一代将来所面对的教育政策,到底会迈向哪一个方向?又会是怎样的一个局面呢?

首相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本意为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所采用的方式却无法得到各造的认同与支持。全国教师专业职工总会(NUTP)甚至表明立场,不希望政府落实从印度聘请英语教师前来我国执教的建议。教专表示,担心此项措施将使学生们成为试验品。若欲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教专建议政府聘请本地的优良教师来执教,而非由来自不同文化与语言背景的教师来执教。

笔者颇为认同教专的观点与担忧。此项决策将牵涉到我国的文化与教育背景,复杂因素亦不是三言两语就可道尽的。笔者认为,应该先采纳土生土长、文化与语言背景相近的本地教师来担任执教的重任。学生在学习不是本身的母语时,已是颇有压力与难度。倘若再加上连基本沟通都有问题的印度英语教师来执教,恐怕还会带来反效果。这也难保不会偷鸡不着,蚀把米。学生甚至会因为遇到挫折,而对英语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热忱。这种局面,相信是没有人乐见其成的。

一些人士认为,既然我国没有足够的优秀专才来执教,倚靠外国的专才亦不失为一项良策。我国的人才外流问题由来已久。过去40年,超过百万的马来西亚专才移民海外。这造成我国人力资源的短缺,进而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在国际间的竞争力。这也导致我国一向来有依赖外国专才的倾向。盼望我国政府能对该项问题严正以待。长久以来聘请外国专才来填补我国需要的作法是治标不治本的。我国应该正视人才外流的问题。深入探讨导致人才外流的因素,并加以抑制该问题继续恶化,这样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味地以高薪聘请外国专才,只会让我国越来越依赖其他国家的人力资源,这是极为不健康的作法。

聘请印度英语教师的建议,仍需从长计议。毕竟这是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前景,亦可左右我国的教育政策与未来发展。因此绝不能马马虎虎、草率行事。教育部应吸取多方的意见,深入探讨个中的利与弊,方可再下定夺。我们的下一代是国家的未来主人翁,亦是国家的栋梁,可千万不能被当成白老鼠或是试验品啊!

 

华教的过去与未来

2012-12-28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郭联福

在辞旧迎新之际,要对教育有所展望,就得站在教育成果之上展望未来。

教育部在小学推行的课程改革,在短短的这两年内,各类问题逐渐四面溢出、无不遁形,但这些都是教改必经之路,因为教改所覆盖的层面甚广。大规模的教改不是一朝一日就能了事的,它所需的时间没有十几来年也难见收成之天,所以,教改之心切不宜急功近利,终需进之以勐,持之以恆。

此外,教师乃是教改的成败关键,因此教育部在日后仍须继续努力提昇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其形象。

关于师资问题。自以前悬而未决的华小师资匮乏问题,经过无数次的圆桌会议之后,此“伤口"有了逐渐痊癒的迹象,但华教机构明瞭,未来的日子仍须步步为营,严厉把关,直到还原了我国华教之文化图景应有的绚丽与灿烂。暂且先集中火力于华小师资匮乏问题,过后的第二道鎗口应对向国民型中学华文师资的缺乏问题,才为之始终贯彻。

至今年为止,已有14%的非华族生入读华小,创下历年最高的比例。

鉴于此,华文教育已不再单纯的与单一性民族教育划上等号,而其使命已变得更加的任重道远了。对此,“华文教育的多样性发展战略"的课题研究应受到学者们的大量探讨。精深博大且优良的中华文化会是国民团结中一条重要的文化纽带,所以我们是有能力将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之美景于这片多元文化的国土裡上演。

在独中教育方面。由于受过去教育政策所制约,第61所独中已是“望天打卦"了,所以华社唯能集中和重整资源于全国60所独中,在原有的基地“向上"发展,并极力打造成为众所周知的优质学校。此外,华社还须澹化“只有多A,才有出头天"的过时观念,唯有如此,独中的技职教育得以在更少的阻力下而蓬勃发展,并为独中生多开发几条可通往“罗马之大路",以落实行行出状元之兴盛职业的前景。

而在华文高教事业方面,南方学院于今年6月升格为大学学院,这是华教事业的另一项重大的突破,但相信这一项成果会是该院晋级为大学资格的一支强心针。为了资源的整合与发展,3所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的高校合併的方桉势在必行,否则就难以在这众多高校之中多分一杯羹。这一项计划仍须多方面的从长计议,以及谋取更多的发展策略,以便促成一条龙式的华文教育体系。

只要办学的教育理念正确、软硬体设施齐全、以及师资素质崇高,我们确实有十足的能力与信心来改变华教未来之命运——儘管是干儿子的身份,也有可能变成同气连枝的。最后,我们华社应坚信:历史已无法重写,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只能以史鉴今,那麽,这样才能任由我们挥写未来国家历史记载册裡的乐章。(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郭联福)

 

华教运动要存异求同

2012-12-28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南方客

这一年的华教可说是多事之秋,内忧外患不断。先说外患,政府一如往昔,紧握单元化教育政策不放,以致华小建校、拨款、师资等老问题悬而不决,而即将启动的《2013-2025年教育发展蓝图》更让华社深感担忧华小会随时在各种教育措施中不知不觉被“国小化"。

华教处境还不见好转,但这一年来,华教队伍一再发生内部失和的事件:从关丹中华独中批文的争议,再到“926抗议大会"和“1125反对教育发展蓝图和平请愿集会"所引发内部不同的看法,已经逐步演变为华教的内忧。事实上,华教内部失和的事件,甚至彼此对抗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发生了,例如2006年的董校风波,2008年的新纪元事件,并一直延烧到今天,而当中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是教总和董总之间的关係了。一场又一场的华教救亡运动,华教尚未取得平等地位,却一张“温水煮青蛙"图,以及一句“殊途不同归",使到两大华教组织的关係今非昔比。

让人倍感沉重的是,当前华教团队的分裂,并不是来自外在力量的分化,而是内部的自我分化,华社不得不担忧今后华教的发展会有甚麽样的局面。事实上,华教队伍本来就是结合了华社裡边不同组织和人士,除了教总和董总,还有大大小小的数千个华团,也少不了政党和政治人物。

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异求同是唯一的法则,只要大家都是站在维护华教权益的立场,即使有不一样的看法,有不同的管道来争取华教权益,都不应成为议题,因为重要的是,大家的出发点都是爱护华教,为华教的发展而努力。就如在回应教育发展蓝图的课题上,无论是教总、董总、华总,抑或马华都好,大家有不同的方式为华教争取权益,但都殊途同归,最终目标是要促使政府修正不利华校发展的教育蓝图。因此,大家无需费尽心思去猜疑彼此对华教的忠诚和立场,更不必因争取方式不同,就动辄指责他人在分裂华教。

“我华人要为办华教而团结,勿为华教而分裂;大家存异求同,万变不离其宗,这是最重要的原则"。这是沉慕羽先生在84大寿友好欢庆集会上的谈话,如今沉先生早已离去,但他的这番叮咛,却在在说明了目前的华教处境,可说是对当前华教领导人当头棒喝。

2012年来到尾端,2013年则将迎来全国大选,国阵能否继续执政,抑或民联成功入主布城,届时的政治局势将对华教有利,华教路将越走越好,还是步步惊心?这些都是未知数。随着越来越多的友族同胞就读华小,慢慢地,华小也会有越来越多具有华文资格的友族教师。华小,诚如郑丁贤所言,不是一座孤岛。以后的华教运动该怎麽走?除了捍卫华教权益,发展硬体设备,华小更需要自己的发展蓝图,塑造本身的软实力,这才是当前华教领导人必须深思的。

华教运动实在已经容不下内耗了,但愿华教领导人今后紧记沉先生的教诲,要以团结华社为大前提来争取华教权益,而不要因为华教而成为一盘散沙。(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南方客)

 

(转载自:国内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