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93 辑




不改政策,就改政府

2012/12/27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汤毅

2012年隨著无聊的「世界末日」即將过去。接著而来的2013年又会是谁的「末日」?这是迟到不能再迟的大选年,国阵输了的「末日」就是永久的末日,民联输了的「末日」將会再唱「重新再来」!

华文教育运动在这里经歷风雨200年。从没清閒过,也从没停止过战斗,没有「末日」的忧虑。

在今年(2012),它张开双臂伸向大眾,大眾给他热烈的回应——「325」,为抗议华校师资严重短缺、要求调走被派到华小执教,却不具华文资格的马来文及英文教师而由董总举办了「325华教救亡运动」大集会,万名群眾挤爆新纪元学院。

520」,「申办关丹独中和平大集会」,誓要在关丹建一间真正的华文独立中学,以了却关丹人的心愿。虽然有人企图掠夺果实,但只要出席大会的5000人说「不」,最后这间「马来文独中」將回归为华文独中。

729」,从北到南7000多人聚集昔加末申办华仁中学昔加末分校和平请愿大会。从北向南,路虽远但心却热。

926」,在国会大厦附近墨莫博草场,冒著细雨顶著凉风,2000多名热血华教子孙,护卫著20位华教领导步入国会大厦,提呈了8大诉求给首相署代表。

1125」,反对《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请愿大会,明確地告诉政府:取消单元主义的教育政策,灭了他「最后目標」的邪念。

2012年即將过去,华教工作者和华教支持者与同情者,把一项又一项合情合理的要求摆在国阵执政者的桌面。他们是否有翻开来看看,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他们什么也没做!我们的师资短缺没有解决。华小的建校、拨款没有增加。我们要建的新独中批文无影无踪。承认独中文凭得个讲。残旧的、压逼性的、单元主义的政策沿袭不变。

遗憾地说:没有!什么也没有。既然这样,我们只能在投票时做个决定:不改政策,就改政府!

 

华教遭恐嚇

2012/12/24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伍叔

恐嚇,好像已经成为马来西亚社会的一种风气。不过,如果我们看清楚一点,我可以发觉,这是衝著华教而来的。

上个月,柔佛华教人士接获勒索电话之后,两周前,再有7名彭亨州华教人士接到恐嚇电话。

另外,《星洲日报》的副总编辑郑丁贤,也因为在其专栏里撰写了一篇题为《华小不是孤岛》的文章,而在他的电邮里收到恐嚇信,声言要置之於死地,郑氏已经报案。

这些事件应该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组织的人士在部署进行的,目的自然很明显,就是要打击维护华教运动,要我们知难而退。他们可能觉得,最近华教问题搞得很大,特別是关丹独中所引发的一连串事件,让反华教的团体和反华教人士感觉很不爽,刻意要来一番打击行动。

维护华教是一条艰苦道路

假如真的如此,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打击行动会跟著上路。到时,可能不只是恐嚇,还有造谣、中伤,设置低劣圈套等事件会发生。维护华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记得胡万鐸曾经透露,当年,在他致力爭取独中的权益时,他的一些商业执照便不获准更新。

胡万铎是一条硬汉,他完全不被阻难嚇倒,继续为独中奋斗,继续发展独中,今天,独中不止没有面对当年欠缺学生之忧,反而是间间爆满,要收也收不完,令到一部份家长失望,所以要求开设更多独中,可是,开设关丹独中便遇到层层阻难,现在还多了恐嚇!

华教是华社的根。不管是华小还是独中,华社都有责任去维护、去发扬。在面对威胁的局面下,华社要显得更加积极和勇敢;维护母语教育,乃华人的天职。

我们誓作维护华教的后盾!(光明日报/好评文:伍叔)

 

书读得高与书读得多

2012/12/26 (砂拉越)联合日报/自由谈


~作者:吴嘉豪

每当听到某某人获得博士学位,有些人总会说他获得了高学历,进而会去向他道贺。这显示华裔注重孩子教育的程度,绝不低于其他种族。

每打开报章,总会不时发现,有人刊登恭贺某某人获得了什么学位。我们得深思,是华人的传统文化导致当一家出了一个大学生就要公告天下,还是功利主义在作祟。

在教育机构泛滥的今天,已经沦落到只要有钱,一纸文凭就垂手可得。既然俯拾皆是,有了博士学位,就代表一个人的素质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吗?难道其他没有博士学位的人们就是平凡之辈吗?

其实,书读得高,并不表示一个人知识的高低。尤其是当今资讯爆炸的时代,就算有了博士学位,还不是要时常阅读,才能更新本身的知识。书读得高,往往变得不敢冒险。书读得高,反而在采取行动时优柔寡断。书读得高,顾忌的事物却比其他人还要多。书读得高,未必就能显示一个人的价值。

古今中外,那些有成就的伟人,有些都是靠自修成才的。有些还不曾上过学堂,却能够发展出伟大的事业。倘若那些伟人有了一纸文凭,恐怕会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时畏畏缩缩,因为书读得高在就业方面而言,是为了能够轻易取得工作。工字难有出头天,就解释了为何没有多少人靠打工就能致富。

虽然不能太过注重文凭,但由于时代的需求,许多机构在聘请员工时,已把面试文凭化。这是社会的矛盾,也是求职者无奈的地方。然而,学术资格比别人低,就真的无可救药了吗?

到底是书读得高好呢,抑或书读得多好呀?

书读得高,就表示一个人在特定领域,专注研究其中的知识,简称为专家。书读得多,就表示一个人常涉猎不同的领域,广泛研究各类知识,简称杂家。在学术界总会有争论,到底专家还是杂家比较有学术代表性。

做人得与时俱进,切莫认为从校园毕业了,就认为无需再碰书本。即使有些人有阅读书籍,但不是看小说类型的书本,就是看八卦杂志,试问从这种读物上,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实用的知识呢?

我们得踏踏实实,选择一门专业的知识,努力不懈地研究,才能达到博大精深的境界。当然,这门知识必须是就业市场所需要的,不然空有高深学问,却无用武之地。

书读得高不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书读得多不多,所读的书有没有市场价值,才是从打工一族,晋升为创业一族的关键。

 

民族教育与多元性

2012/12/25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郑庭河

华教若因维繫中华传统之需要而定位为民族教育的话,必须反思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应对多元性?文化主体和多元性之间应如何协调?毕竟,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族群、语言、宗教之社会,没有任何社群能够,或说应自我隔绝于如此多元语境,尤其是少数族群。

比如说近些年来已有不少非华裔入读华小(某些微型华小更是非华裔生已多过华裔生),而部分国民型中学则可谓「大量」,甚至连独中也吸引了一些非华裔(包括外国人)。至于教职人员和其他员工,华校则一向即有非华裔,尤其国民型中学更是不少;此外,还听说也有非华裔加入华小董事会的。总之,诚如某些调查所发现:华小的多元族群现象还比一般国小来得显著。

另外,从宗教层面来看,尤其华小和国民型中学的多元宗教氛围,恐怕也比很多国小和国中更显然。后者往往因保守的宗教意识形態及防卫心理,不怎么开放于非伊斯兰教因素的活跃,乃至存在,如说不允许设立非伊斯兰教学会。

目前,国民教育系统里也只有伊斯兰教教育,这导致以非穆斯林为主的华小和国民型中学一般都有伊斯兰教教育,然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小和国中里则没有非伊斯兰宗教教育,所以相对上还是华教系统更堪称多元。

令人莞尔的是:总有些论者担心华校会否沦于单元化、偏执化,不利于社群间的瞭解及和谐相处,然客观比较,华教系统对于多元性的包容,恐怕还比国民教育系统更胜一筹!

不管怎样,隨著华裔人口比数持续下降,加上政府也在栽培大量非华裔华文人才,华教系统肯定得面对更多非华裔的参与,比如更多华小和国民型中学教师,包括主任、校长等都是非华裔;甚至独中也会出现更多非华裔老师?于如此趋势下,华教仍定位为民族教育是否还具合理性?——我认为还是的,毕竟「华人」並无一定的血缘或宗教信仰条件,只要认同中华文化者,就可自称和被接纳为华人。

其实,只要非华裔在华教系统內能认可、支持承续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理念及路向,即便其不准备同时自认为华人也无妨,重点是华社本身不应自我放弃文化理想及使命,也不应偏狭地画地自限,不欢迎非华裔融入华社或华族,乃至视其如「第五纵队」般。实际上,未来不仅华校,华社的其他「二宝」,即华团和华文报,应也须准备欢迎更多非华裔的「深度参与」了。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