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蓝图》考验华社
2012/11/04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刘隆昌
由董总主催的11.25的大集会,是今年以来有关华教诉求的第五场集会。
11·25大集会是针对政府的《教育大蓝图》的建议与看法,为捍卫华小母语教育的不妥协的“救亡运动”。与已往集会的不同点,是结合所有华团和朝野政党、各宗教团体的联合群众的交流大汇报,目的是对《教育大蓝图》的一种不认同的意见,把开倒车的单元教育提升到另一层次的申诉运动。
但是,11.25的大集会,也将考验全体华社的凝聚力,因为最近听到一些杂音,有一小部分华裔与学者,甚至认同“统一语文,才能团结国人”的论调;这次在报章报道有邱某教授及廖某教授的狂言,公然同意“同化”论的政策,真是华社的悲曲。
对于这些人,历史必然会唾弃他们!
坦白说:任何的社会运动,必有不同意见,因为华社里面有小部分的投机分子,骑墙派,见树不见林的短视者,缺乏高瞻远瞩的掮客:这些人在我们的周围,为腐巧而呐喊。
我们有不少的国民型华文中学,都是这些人的杰作,如今才觉悟,此等中学华文课程越来越少,几成“弃婴”。
为要华小四年级的国语水平提升到国小水平时,执行三语教育的华小,将不得不放弃一些华文科目;国民型淡米尔小学也一样。目前据称也有华小每周为迎合小四国语水平,加6小时补习国文,使小学生学习负荷加重,必会拉低母语水平,我想除了天才儿童;要在小学把华文学好,又要在国文与单语教育的国小比匹,是不公平的事。
基于此,华小向国小的嬗变,是单元同化政策的先声,这与全球化,多元的先进的教育原理背道而驰;国家的总体发展,将破落后的教育体系,落伍的教育素质拉垮。
我国曾立下2020达先进国的宏愿,又提一个单元化的《2013至2025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的做法,是自相矛盾的。
相信董总联合七大文教团体总全所提呈予马来西亚教育部的看法和建议书,是一份最温和,最符合多元化国情,为国家进步繁荣而拟定宝贵意见的建议书。
在华教运动的道途上,从独立以来,我们走过了波澜壮阔的56年,我们为母语教育,再大的风浪也敢面对,也不怕前路艰辛,在过去一场场的华教运动,并没有破坏国家团结,伤害到各友族情谊,今天华文地位的提升也是国家认同的。
我们一路的原则宗旨,是尊重各民族的母语学习,认同巫文为国语,但坚央反对单元教育政策。
为了子孙的将来,请热烈响应11.25大集会。
别叫孩子太沉重
2012/11/04 (砂拉越)诗华资讯/评论版
~作者: 于恒
今年九月﹐教育部公布的《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立刻引起华社一片哗然﹐引发激烈争议。 其中一项的建议 :“在2013年开始﹐国民型小学四年级采用与国民学校同等程度的马来文课程纲要。”更是让华人父母懮心忡忡﹐焦虑万分。
分析现代孩子们课业繁重的主因﹐ 除了对英文加强外﹐极大部份是因为无法赶上马来文课程的进度﹐迫使家长们不得不将子女送到补习班。学校为了争取更好的声誉﹐也往往会为那些预考班的学生们进行补习﹐特别是加强英﹑巫两科语文的程度。
而身为一位华人子弟﹐除了要学习母语之外﹐掌握好巫﹑英两语﹐更是提升日后就业的竞争优势。
学好英文是无可厚非的事﹐因为它是国际语言﹐将来到西方国家留学﹐是必备必懂的沟通工具。而且现在电脑网络普及﹐许多的先进知识大部分都以英文来传送。许多家长的守旧观念﹕不懂英文就意味着不能和世界接轨﹐赶不上时代潮流﹐永远比别人差一截。而马来文被列为官方语言﹐举凡政府部门的往来行政公文﹐一律以马来文来书写。若要担任一名公务员﹐先绝条件是﹕马来文程度必须要达到SPM优等水平。否则﹐连公务员的门都沾不上边。总之﹐居住在马来西亚﹐不通晓马来文﹐肯定要吃大亏。
孩子们在这样残酷现实的大环境下﹐饱受课业繁重的巨大压力是可想而知。翻阅小学三年级的马来文课本﹐程度深的令人咋舌。就连具有马来文中学程度的大人都感到吃力﹐更甭说只有十来岁的孩子们。要让他们学好母语之际﹐还要他们掌握好英﹑巫两种语文﹐确实叫他们太沉重﹐情何以堪。也难怪孩子们每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里头装着太多的期望和包袱﹐这沉重的担子把孩子们的肩膀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如今﹐教育部还要加强国民型小学生的马来文程度﹐认为这样有利于国民的团结。
单单这项“国民型小学四年级采用与国民学校同等程度的马来文课程纲要。”的建议﹐就足以让孩子们的背脊压的更扁更驼。真不知教育部的官爷们是怎么想的。莫非以为国民型小学的孩子们都是神童﹖都很有语言的天份﹖不然怎么会有如此荒谬的想法﹖虽然也建议说﹕“为了确保学生能跟得上高水准的马来文课程﹐国民型小学也将开办额外马来文补习班。”但认真深入探讨﹐不难发现﹐这样做法根本是行不通。原因是﹐每周要增加多达5小时的马来文补课。先不说是否有违反语文学习的原理,是否有把华小变成“国小化”的企图。站在孩子们的立场去考量﹐现在的学习环境﹐已经让孩子们失去太多原本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所持有的憧憬。如果﹐这项建议再落实的话﹐我们孩子的命运会变成怎样﹖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难怪一位教育前辈痛心疾首感慨的说﹕全世界的孩子面对语文教育的压力最大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子弟。
最近﹐砂华总和砂董总为了《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在全砂各地举行研讨会﹐希望能收集全体华社的意见后﹐提呈予教育部参考。我们衷心期盼教育部官爷们能认真听取华社的心声。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多以教育角度为考量的依据﹐认真考虑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条件和环境﹐使他们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否则﹐一味的只想如何去执行单元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推出各种的教育改革﹐最后不仅是牺牲了孩子们的成长岁月﹐同时也将付出失去民心和毁了国家前途的惨痛代价。
面试新教师
2012/11/04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王增文
独中的办学各方面都需要亲力亲为,包括亲自招聘教师。独中师资来自各个领域,每年的年中,就有许多本地大学毕业生前来学校觅职,至於国外大学毕业生,主要是来自中国和台湾地区的留学生,也於7月以后,纷纷毕业返国,其中有一部份投入独中教职。再来就是年底,一些想要转换教学环境的现任独中教师,也会前来求职。除此之外,也有企业界人士,基於各种理由,欲尝试教育工作,也会来到独中应徵工作。
独中要兼顾教师质量
当前独中正处於蓬勃发展之际,能爭取到更多师资当然有利於学校的发展。我们经常感觉到独中当前处在一个大好的发展时代,却因师资不足,导致一些独中面对窘境。独中教师靠校方亲自招聘,如何提供適当的师资培训,又是另一项挑战,校方在增加教师的量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提昇教师的质,如此质量兼顾,学校才能达到稳健发展的目標,这就是当前独中要突围的关键点。因此,我们看到许多独中越来越重视师资培训的工作,甚至成立独立部门处理师资培训工作,从校內的內部整合,发展到校际的合作分享,这种情况中马地区的独中表现得尤其特出。
教育工作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人生事业,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程。每当有人来应徵教职的时候,我往往会问他们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何谓教育,第二个是对独中教育的认识。这两道问题,不管是社会新鲜人,或是来自各个阶层的人士,都有不同的解读。根据一般的情况来看,许多人都是在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之下来到学校,当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行列之后,能够熬得住独中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能领略到教育工作意义的人,才能够继续胜任独中的教职,通常也要经过三至五年光景的磨练。
要有负责任的觉悟
独中要留得住师资,除了成人成才的教育理念能够让有志者得以施展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也在影响著师资的去留。从表面上来看,当然是薪金待遇,然而校园文化中的人际关係,才是真正影响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教师的角色是神圣的,学校作为传承教育的殿堂是圣洁的,教师的终极责任,毕竟要回归到为学生指点江山,因此身为教育工作者,品格修养是唯一的用人標准,因为他们要有向下一代负责的气魄,否则,自动走进校园,將来也会自动走出校园。(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
“从心"教育
2012/11/02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黄碧丝
去独中做专访,正好遇见患有骨骼萎缩症的姐妹郭佩莹和佩凡放学,看著手脚短小的她们双手紧抓住楼梯扶手,一步一步的走下楼,她们是如此的勇敢和坚定,每跨出一步,都比我们任何一个人来得认真和努力,不禁感动起来,尤其是今早看了四肢健全的大好青年却为情自杀的新闻后,对她们更心生敬意!
这对17岁和16岁的姐妹,是在6岁后相继患上罕有的遗传病,从此停止再长高。由於骨骼畸形发展,导致身体短小肥胖的她们走路特別吃力,平衡感也很差,容易跌倒。每走几步就会喘大气的她们,必须一步步的慢慢来,但这並没有影响她们的进取心。校长对这对姐妹也照顾有加,还特地增建了一个坐式马桶,好方便她们上厕所。
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在米都某国中,也曾见过的一名患有小儿麻痹症而坐轮椅的男孩。当年那男孩父母带著州教育局发出的入学批准信,推著孩子到学校报到时,却被校长拒收了!原因是:中一课室都设在一楼,校方不可能为了一个坐轮椅的学生要劳师动眾去调换课室。再说,学校环境也未设有无障碍空间,不適合残疾学生就读。最后还建议应该把孩子送去特殊学校,不应该来“麻烦別人"。
犹记得男孩父母当时情绪激动的样子,还有穿著整齐校服坐在轮椅上的男孩垂头丧气的模样,让人看了心疼。那母亲泪眼悲愤地对校长说:“你也是女人,也是为人父母者,如果嫌麻烦,我可以每天来学校抱孩子上下楼没关係!"可是校长始终坚持己见,最后那对父母只好推著孩子悻悻然的离开了学校。
这事件一度让当时採访的我心情难以平伏。何谓教育?除了课业书本考试成绩外,执行教育者的个人思想行为態度,其实也都在影响教育。如果教育工作者欠缺爱心,凡事都没从“心"出发,那么,再伟大的课程,再標青的成绩,再堂皇的校舍,再严格的校规,少了用心教育,都是徒然。(光明日报/好评‧文:黄碧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