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日星期日

麻坡中化百年校庆纪念刊‧《中化歷史长河》《回眸.中化》推介

·
2012/07/01 星洲日报/大柔佛

郑昭贤(左6)、及辜金强(右4)联合为麻中化百年纪念刊《中化歷史长河》及《回眸.中化》推介,並由中化中学董事会与编委职要关莲意(左起)、爱薇、蓝耀璧、刘祺裕、蔡金殿、陈维武(左7),以及陈苏弟(右起)、吴天赐及林明才见证。(图:星洲日报)

(柔佛·麻坡29日讯)配合麻坡中化百年校庆而出版的纪念刊《中化歷史长河》及《回眸.中化》,今午在麻坡中化中学礼堂由眾多海內外中化校友、先贤后裔、热爱华教人士见证下,隆重推介。

大会也举行意义深重的赠书仪式给多个校友会及先贤的后裔或代表,包括麻坡中化中学校友会,由会长林道民接领;柔南区麻坡中化校友会,由会长陈文杰接领;中马中化校友会,由財政黄晓菁接领;先贤郑文炳、刘筑侯及刘贝锦、顏逈华、林照英、刘抗后裔刘太格、刘在川、龚铸山、刘连城的后裔,分別是郑启平、刘振和、顏其仁、林廷齐的夫人、刘抗姪孙刘义勇、刘顺天、龚万清及沈哲初代表接领。

辜金强:中化百年校

 须省思留甚么给后人

麻坡中化中学董事长拿督辜金强认为,中化百年校之际必须省思的是我们继承了甚么,又將甚么留给后人?这才是编撰中化百年校史的最大意义。

“阅读中化百年校史,著眼点不应只是歷史的考究,而是大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而把先贤无私无畏的精神传承下去,下一个百年之路,才能走得更坦然。”

他表示,我们的新生代的成长环境已经和以前大不同,所以对母语教育的感情和认同,免不了与前人有所差异。

他强调,中化的下一个百年必须由新生代来承担,先贤大无畏的精神传承也益发重要。

他形容,一百年对个人已是一生的极限,但对一个组织或一所学校,却有无限的生命。这无限生命並非理所当然,需要一代一代的无私奉献。

盼麻新生代传承文化精髓

他期许麻坡华社的新生代,从中化百年校史中体会先贤的用心,作民族文化精髓的真正传承者。

麻坡中化中学校长陈维武指出,要瞭解华人在大马的歷史,就必须从大马的华教史开始,因为许多华教运动是一场场的群眾运动。

他也感谢《中化歷史长河》的主编郑昭贤及《回眸.中化》的主编孙秀燕,以及所有编委的付出和努力。

郑昭贤:编辑《中化》方针有三

郑昭贤在会上匯报时说,《中化歷史长河》的编辑方针有三,即是把中化校史与华社的歷史结合;反映华社兴学事跡;宣扬先贤奉献的精神。

他也对百年前的麻坡华社和华教先贤的后裔,能在麻坡中化百年校庆时前来同欢共庆,感到欣慰。

《回眸.中化》主编孙秀燕较后也在会上报告。

不仅是中化百年校史

 《中化》反映麻华人奋斗事跡

中化百年校史编委会经过两年努力,搜寻和翻阅各种歷史文献、早年华文报章和国家档案局资料,编成这部百年校史。

《中化歷史长河》:不只是一部中化百年校史,同时也是一部麻坡华社的歷史,反映麻坡华人艰苦奋斗的事跡。

內容涵盖上世纪初,孙中山派得力助手到麻坡华商学堂(中化前身)演说,华商学堂成为宣扬新思想的会场。於是刘静山等先贤创组同盟会、启智书报社,並於1912年创办中华学校。

创校后,来自中国有志之士先后到麻坡献身教育、熏陶社会,使麻坡成为文化城;3040年代,麻坡成为“筹賑模范,不料日军秋后算账,麻坡华社和中化痛失许多精英。

战后復兴,“落叶归根”心態转为“落地生根”;60年代麻坡华社坚持兴办独中。

走过独中风雨50年,经歷学生减少与徬徨阶段;进入21世纪,中化重新出发,配合大环境变迁,麻坡华社承先启后,力求中化再现辉煌。

《回眸》收集近千珍贵图片

《回眸.中化》这部百年图片辑收集了近1千幅珍贵图片,它见证了先辈篳路蓝缕,艰辛办学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图片依年代排序,从创校至今日庆百年,分为5个阶段:创校纪年、復校岁月、风云年代、传承永续及创新世纪,展现百年中化不同阶段的风貌。(星洲日报/大柔佛)


转载自:星洲日报/大柔佛
~赤道论坛/华教动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