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五十一)

·

多元化语言丰富文化内涵

2012/07/03 南洋商报/社论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已逐渐渗透全球各个角落,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表征是世界各国掀起的学习汉语热潮。

前阵子在美国曾经发生一件小插曲,美国政府突然下令遣返中国孔子学院的教师,当局对此解释却极为含蓄。

其实,美国政府此举已很明显的透露了美国当局的隐忧,中国经济崛起已开始带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并开始在美国民间散播影响,美国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限制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渗透。

美国政府当局的这个举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东风西渐已是一个大势所趋。这就像当年西方经济霸权主宰全世界,西方文化的西风东渐席卷东南亚各国一样。

我们常说财雄势大,财力雄厚,文化势力也能够跟着扩大影响。如今中国经济腾飞,中国资金在世界经济占举足轻重的影响,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更是仰赖中国经济实力的“提携”,无形中凸显了华文的经济价值,如今确实是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契机。

今次在我国举行的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汇聚东南亚各国的华教人士、教育工作者及学者共同探讨华文教育在本区域的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及未来的前景等重大课题。各国参与者都有一个共识,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的强盛将能带动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发展。

华总会长丹斯理方天兴主持闭幕仪式时表示,经济或企业领域出现的激烈竞争和发展,会直接带动语言、文化和教育领域,如今中国已经主导亚洲经济及冲向世界,带动东协各国的崛起,华文的经济地位也跟着崛起。

他强调,中国和平崛起不会对任何国家带来威胁,因此,在没有中国威胁论下,自然也不存在“华教威胁论”。

我们认为,扎根在东南亚的华文教育随着早期先辈的努力,早已与所在国的本土国情与民情互相交融,完全不会为任何他族语文的地位或文化带来威胁。

华文作为其中一种思想文化交流的工具,承载的是文化与经济的价值体现,随着中国经济占主导地位,华文教育凸显的反而更多是经济上的价值。

多元化的文化与语文将能够展现一国的多姿多彩活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能够进一步提升与丰富各族的文化内涵。东南亚各国有关当局应该改变思维,扩大视野,摒弃单元化的语文教育思维,让各种语言文化自由发展,进一步丰富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文化,提升各国文化的软实力。



 

备忘录与诉求

2012/07/03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胡排

不久前,董总主席叶新田表示要搞一份华教总诉求,现在,华总会长方天兴也准备草擬一份华团备忘录,一边是诉求,另一边称备忘录,到底有什么不同?

当然,华总和董总本来就是你做你,我做我的不同组织,各別为自己的知识產权取个不同的名称,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只是方天兴对於「诉求」这个名词那么敏感,实教人不敢恭维!「1999年华团大选诉求」对前首相马哈迪和巫青团而言,確实十分敏感,但在华社只成了记忆,即使社会上仍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诉求,已很少人感觉到阉割之痛!他忌用「诉求」这个名称,无非是担心会挑起一些人的情绪,以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名称或不重要,忌用「诉求」也无可厚非,然而,所谓备忘录如果不能容纳宗教及特权课题,则已经超越怕惹麻烦而近乎自宫!何况,一些人敏感的程度可以天马行空,不必动到神经也会痛不欲生,主张绩效固然被解读为反对固打製,提倡信仰自由也会有否定一教独尊之嫌。当前存在著太多宪法之外的特权,华团若不拨乱反正,难免受制於人,而所谓的备忘录如果提都不提,有关方面又如何得知华人一直都在向恶势力低头?

已知董总正在邀请8大华团共同起草华教总诉求,顾名思义,这份文件应该会像「1999年华团大选诉求」那样,不但徵求广大华团盖章认同,也会要求朝野各政党,甚至於首相的认同。华总似乎没有广发英雄帖共襄壮举旳意思,它只寻求13州大会堂的內部共识,而且,所谓备忘录也不打算发给朝野各政党,只是呈交给首相一人而已,甚至於首相认同与否都无所谓!

如此格局,虽说內容包括政、经、文、教,却是大而无用,虚有其表,董总只谈华教不及其他,形似侷促,却因对像包罗华团、朝野政党以至於当今首相,其作用和影响力,非华总的备忘录所能及。

忌同「诉求」而偏爱「备忘录」,自是方天兴一大败笔,內容不提宗教及特权课题,则显示他的慎言守行已经到了谨小慎微的地步。办大事而拘小节,岂是领袖风范?




百花齐放乃大势所趋

2012/07/02 诗华资讯/时事评论
~作者:吴嘉豪.

某大人物说,设立更多华文独中,及承认统考文凭,将阻碍国民团结。

独中什么时候成为了国民团结的绊脚石?难道消灭了独中,国民就会更团结?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求职异常竞争激烈。许多独中顺应时势,实行双轨制,意即报考统考的同时,也报考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报考的科目当中,除了华语和英语,也包括国语。既然懂得国语,独中生就能以国语与友族同胞沟通,就能促进团结,何以阻碍国民团结?

他也说,由于我们需要个别谈本身是华裔、印裔和马来裔,这显示我们不要一个整体的国家,我们要三个不同的实体存在。

我国何止三个种族?难道他忘了东马两州其他的族群吗?政府不当的处理手法,使非法外劳和非法移民改变了我国的人口结构,非巫裔族群沦为少数民族,当今我国已经不止只有三个不同实体的存在。可是,我国还是一个整体的国家啊!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思维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封闭自己。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就证明只有开放的思维,才能带领国家向前迈进。倘若仍在种族的框框内思考问题,国家如何能在地球村时代与人一争长短?

毋庸置疑,独中目前的生源几乎全部都是炎黄子孙。明乎此,华社在维护母语教育的同时,也必须致力把独中缔造成全民教育,鼓励其他友族同胞入读独中。当然,在其他族群入读了独中,独中必须保有原有的特征,不能把独中变质。

独中要在单元教育主义思维的环境里挣扎求存,实属不易。除了朝全民教育的方向发展,独中也得以国际水准来办学。毕竟,独中必须以立足大马,走向国际的视野来发展,才能栽培更多的人才。

懂得多一个语言,犹如多一种武器。我国有多一种教育体系,就增添了多一种优势。只有在国内塑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国家才能在国际的舞台上有所作为。




从独中纷争看我国迈向素质教育的矛盾

2012/07/03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黄子豪

古往今来,教育乃立国之本。纵观人类文明史上,可以长盛不衰的文明大国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稳定的教育制度——中国科举制度就是之中的佼佼者。近代史上,促成欧美崛起成为全球强国的工业革命,也是由欧洲文艺复兴(Renaissance)作为火车头,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进而促成欧洲长达百年的蜕变。可以这么说,一个文明的兴衰、国家的兴盛,教育制度是最决定性的因素。

踏入21世纪,教育制度在这个抹平了的世界显得更国际化、普通化。唯一不变的是素质教育的哲理—— 多元化、普及化、高素质。教育制度必须确保每个人有均等机会受教育,提倡高度的学术自由之余,也必须落实国家的基础精神。至于教育制度之下的产物——学生,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唯有达到以上这些条件,那才算是一个高效的教育制度。

依循以上优质教育的条件来审视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我们离这个终极目标甚远,甚至没有在正确的轨道上。尤其当我们回顾独中教育的发展,显然我国教育制度陷入极度的不平衡。

独中现象可谓马来西亚教育制度里的奇葩。那是60年代华文中学改制的产物。经过50年的历练,现在独中俨然已经成为马来西亚其中一个素质教育的象征(整体而言,但北马独中稍微逊色)。但是,其地位并没有因为国际的认可而提高。和政府国民中学相比,独中获得的政府资源简直少得可怜,这些年来,经费靠的是学生来源和华社的资助。和近年来开始进驻我国的国际学校相比,独中开办的准证一张难求,简直还不如飘洋过海而来的国际学校。

受政府百般钳制

笔者认可政府对于不跟随政府教育政策的学校,如独中、国际学校、宗教学校等,在运作上必须自给自足。基于政策统一和财政支度的原则,这点该无异议。至于这些学校的数量,应该由市场的反应来决定,而不应该受到政府的强加干预。马来西亚现有的国际学校,除了在学生国籍比例上受到政府些许限制,其他一概回归市场需求来决定,包括国际学校的数量、地点、教育内容等。独中则不,显然的独中有庞大的学生市场,却百般的受到政府的钳制,以至于要成立新的独中来应付日益增长的学生,都受到政府的否决。这种不公平对待的现象,恰如玛拉工艺大学不开放给华、印裔同胞报读,但是你却可以在这所大学里面发现来自中国的华人学生一般的讽刺。这两个奇景显示了我国政府在处理教育制度问题上,以政治压倒一切,甚至不顾素质教育、均等机会等宏观教育哲理,教育政策制定以族群政治考量至上。

一个平衡的教育制度,应该揉合国家需求、市场需求和正确的办学精神,才可以形成优质的教育制度。政府必须确保国民在马来西亚任何教育制度之下求学,都可以掌握国语——马来文,以及关于我国的公民历史,培养爱国精神(爱国,不是爱政府)。至于课程纲要的素质,则必须符合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确保学有所成的公民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如果依循这种平衡的教育轨道,政府只需要确保独中的学生可以掌握国语,定期审阅独中的课程纲要,其他的就留给市场本身来决定,而不应该强加干涉。

中国大文豪兼教育家鲁迅强调,教育应该以“立人”精神为本质,也就是自始至终都是把对“人”的思考重心,置于对“人”的自身关怀之上,显示出一种重新发现人、肯定人、尊重人,探寻人的存在价值、生存意义和发展前景的现代人文理念。特别是通过对人的精神解放、个性解放和心灵自由的思考与追求,唯有这样,才可以站在思想的高度上前进。我国教育制度,唯有撤除政府横加的矛盾和干预,才能达到鲁迅形容的“立人”教育、素质教育,而我们实还有一段远路。

  

调整独中师训班条件

2012-07-03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老陈

从报章获悉,独中师训班因申请者反应冷澹,恐被逼停办。

独中师训班是政府放宽限制,降低门槛,让独中生有机会入读师训学院,受训成为合格教师。

国中生申请师训,大马教育文凭(SPM)须考获3A;国文和历史必须优等,另加任何一科优等;英文必须及格。

而独中生则统考必须有3科优等;SPM马来文必须优等;英文必须及格。

从表面上看来,独中生要进入师训似乎比较容易,其实不然。第一个条件,统考只要其中3科优等,这不难做到;第三个条件,英文科要及格,这也不太难;第二个条件即SPM国文要优等,或许这就是申请者的限制了。

第一,不是大部份的独中生都报考SPM。报考SPM的独中生人数,肯定只佔了总人数的小部份。

第二,一般上独中生的国文程度会比国中生逊色,要在SPM中考获优等,不太容易。

第三,升学管道太多。独中生在报考SPM后如果国文没有优等,他们也有很多的升学管道;如果考获国文优等,那就有更多的升学管道,而师训学院也未必是他们的首选。

由此看来,申请独中师训班的人数每况愈下,是有迹可寻的。

笔者建议,教育部或许可以稍作调整:先录取符合第一及第三条件,且SPM马来文及格的独中生进入师训,在受训期间多修一科马来文,然后重考,以获得相关资格。若考生仍然无法在受训期间考获国文优等,可允许已经受训完毕的独中生先到校执教,再继续重考,待获得相关资格后,再把薪水调高至符合该学术资格的水平。这种在职进修措施,或许可以吸引及提高独中生进入师训学院的人数,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老陈)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