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五十)

·

扭转国运或典当华教?

2012/06/30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谢请发

立志“扭转国运”的“马来西亚20年行动方略”组织,最近参加“国家教育政策对话会”时,向国家教育諮询理事会建议,把华小列为“全津贴”学校,使之与国小的地位一样,可以获得政府给予同等待遇。

 这反映了该组织及其领导人,如果不是对全津贴学校的由来一知半解,那么就是赞同实施单元主义政策,以箝制华文小学和淡米尔文小学的发展,进而诱使及迫使华、淡小变质。

 徒说欲扭转国运的组织,却没深入研究“1961年教育法令”和“1996年教育法令”,以瞭解“全津贴学校”和“半津贴学校”的由来,及其背后的“隱议程”。其实上述两项教育法令,並没有出现所谓全津和半津学校之分。

 “1961年教育法令”阐明所有的国民型华小,都是“全资助或全津贴学校”(fully assisted schools),而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所有国民型华小被划归为“政府资助学校”(government-aided schools),都可以获得全部的“资助拨款”(full grand-in-aid)及“资本拨款”(capital grant)。这意味著没有所谓获得全部资助拨款,或只获得一半或部分的资助拨款。

意图边缘化

 当“1996年教育法令”于199811日生效后,教育部官员就自作主张及“法外立法”,硬將校地属于教育部的国民型学校划归为“sekolah bantuan penuh”,而校地不属于教育部的国民型学校,则是“sekolah bantuan modal”。这是教育部官员自作聪明创造出来的词汇,意图边缘化其他语文源流学校,实现只有单一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標”。

 于是我国华裔先贤在过去百年来创办的1292所华小,其中建在中央政府地段的408所华小,被划归为全津学校,而884所属于州政府、董事会、团体及个人的土地的华小,则是半津学校。

 于2000年年杪,前教育部长慕沙莫哈末曾经明確阐述,华小转为所谓全津学校,必须符合三大条件:一,校地移交给政府,二,学校不设董事会,三,改用国小的管理系统。

 一旦华小成为全津学校,就意味著华小变质。鼓吹华小成为全津学校,何异于典当华教?难道这是马来西亚20年行动方略要扭转国运的第一步?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典当华教我爭先”。


 

百感交集话拉曼

2012-06-29 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林明华

拉曼学院逾70个科目的文凭及高级文凭,终于获得政府承认;这对马华、华社及16万拉曼毕业生而言,不能不说是好消息。但欣喜之馀,也不禁勾起了百感交集的历史记忆。

回溯历史,拉曼学院的诞生,不仅和华社当年轰轰烈烈的独立大学诉求运动有关,也是马华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196710月,教育部突然宣佈,要出国留学的学生,必须拥有剑桥文凭或者马来西亚教育文凭。由于担心华校中学毕业生因此无法出国深造,董教总遂倡议创办“独立大学”。虽然后来教育部宣佈取消上述决定,但创办“独大”的呼声已在华社获得巨大的迴响,并迅速发展成波澜壮阔的华教运动。

在当年的政治情境下,“独大”不但无法获得联盟政府的支持,甚至也不获马华的祝福与认同,时任马华总会长敦陈修信还出言讥讽,“要独大办成,犹如铁树开花”,引起华社极大的愤懑与鞭挞。

作为对“独大”的反击,马华后来创办了拉曼学院。那是1969年的事,当年适逢大选,马华为此而付出了惨重的政治代价。大选投票结果,联盟获得66席,只能以超过半数(52席)14席的惨澹成绩惊险执政。马华更是兵败如山倒,仅获13席,比1964年大选所获的27席剧减了14席。在震惊失望之馀,马华一度宣佈退出内阁。跟着发生了513种族暴乱事件,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可以这麽说,拉曼学院是当年“乱世”中的争议产物。但事过境迁,撇开当年的纷争不谈,43年来,在裁培华裔学子这一块,拉曼学院的贡献,倒是不容否认的。

然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拉曼学院16万名毕业生的文凭,竟然还要等待近半个世纪之后,才受承认。

据首相纳吉解释,由于在学术鑑定局成立前出现一些技术问题,因此政府才无法承认拉曼文凭。他希望在作出这宣佈后,当初因技术问题而形成的障碍可以迎刃而解。首相也希望这项宣佈不会挑起任何问题,并要求负责的单位儘速解决。

另一个问题是,政府是否也可参照由学术鑑定局鑑定文凭的模式,一举扫除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障碍?(星洲日报/云澹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教育界阴盛阳衰有待改善

2012-6-29 韩视新闻中心/韩视评论
作者:吴嘉豪

在教育界服务多年,不难发现,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研究所,教师当中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尤其是学前教育和中小学的阶段,学校师资近乎一百巴仙是女性时有所闻。

当人人在热烈讨论为何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多时,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影响,就是在中小学的发育阶段,学校严重缺乏男老师,导致男孩的学习成绩远不如女孩。有研究证明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影响,因此男老师的缺乏可能影响了男孩的各方学习兴趣。

教育界阴盛阳衰不但是全国性的问题,而且是全球性的课题。各方有必要探讨为何男性不愿当老师的原因。因为只有更多男老师投身在教育界服务,才能逐步解决阴盛阳衰的局面,从而达到师资两性比例平衡的形势,以促进学生身心朝向更健康的发展。

男性天生渴望尝试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如医生、工程师、律师或从商。通常在寻找不到理想的职业时,才会走进校园执教鞭。近年许多学校都由女校长掌校。在传统观念使然下,当今的男性不愿意委屈自己在女性之下,便不选择当老师。

在物价日益高涨的时代,虽然老师是铁饭碗,今年还加了薪,可是男性似乎更倾向于其它行业,如金融、产业、销售等,因为这些行业比老师稳定的薪水,多了许多诱人的奖金。假若有杰出表现的话,月薪可能是教师的两倍甚至是更多倍数。

由于男性比女性好动,趁年轻,都会选择冒适当的险,拒绝过早把自己的一生固定在一处。因此,年复一年,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加上文书工作比教书工作还要多,男性自然而然就不愿把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在平平淡淡中度过。

为了国家在未来有更多男老师,教育部有必要设立一个招聘男老师特别委员会,以专注在如何吸引更多男性投身教育界。虽然近几年教育部宣称在录取教师时,会优先考虑男性,但是由于教育部并未再接再厉执行更多吸引男性当老师的措施,因此男老师比例有逐年下滑的现象。

教育界阴盛阳衰的严重情况实有待改善。教育部如果可以在教师福利方面,提供更多优惠给男老师,以期吸引他们执教鞭,相信多少会有所改观。另外,教育部也可以优先提拔男老师,因为男性的特性比较倾向于管理阶级。为了不让男老师觉得教书生涯枯燥乏味,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让男老师在学校假期时受训,甚至提供男老师在受训后,可以升级往教育部或教育局当官。

一般的家庭观念是女性比较适合当老师。倘若男性选择教书,会被认为没出息,读到大学毕业,到最后只当一介穷书生。为了未来的孩子有更健全的教育,现今的家长必须灌输孩子,男孩当老师也是不错的,至少在学校的环境比较单纯,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应酬。家长们不应该以薪水的收入作为男性选择当老师的考量,毕竟教育是一门良心行业,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其中的价值。

但愿将来会有更多男性投入教师行列,因为教师的职业,曾获得两个举世闻名的赞扬:一个赞誉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另一个则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须拥有大学资格

2012/06/30 南洋商报/ 言论
~作者:洪祖秋

教育部决定从2020年开始,规定新教师必须拥有大学资格。在教育普遍化,教育制度趋向素质化,把教师的基本资格提升到大学资格是适时宜,也是应当的。

在一些先进国,教导幼儿教育的老师很多不但拥有专业资格,甚至拥有硕博士学位。

另一方面,教师从事教育,也确实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可应付一日千里现代社会的进步与需求。

全国教师专业职工总会就表示,这项建议将有助于确保真正具有素质的教师在教育领域里服务。而我国又经常标榜要将教育提升到世界级水准,提升教师素质确实符合政府的要求。

我国向来就是文凭至上的国家,什么资格都要以文凭为主,把教师资格提升到大学资格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不但让教育趋向专业化,也提升教师素质。

虽然如此,诚如全国家长与教师协会协商理事会的主席所说,我们也不应该忽略教师的态度与专业精神。换句话说,大学资格固然重要,教师的素质、服务态度与专业精神也同样重要。

教师进修人数将剧增

为了鼓励没有大学资格的教师修读大学课程,政府已同意让这些未具大学资格教师,可以将每服务满3年的年资,化为一年经验,最多可累计3年。

另一方面,教育部也提供非大学资格教师申请进修师训大学课程,并把年龄限制从46岁延长到47岁。

如此很多教师都因为符合资格而纷纷申请参与这项培训非大学资格考取大学资格的课程,进修4年。可以预料的是,很多学校会有很多教师参与进修大学的课程。

教师课程应假期举行

教师受鼓励提升学术资格是适宜的,但安排在职教师参与课程与会议时,就要有妥善安排,最好能在假期进行,避免进一步恶化华小师资荒,影响学校操作。

教育局最让人头疼的举动是经常召开校长会议,召集教师参与在职课程。这些会议与课程往往都被安排在上课时间内举行,年底长假及年中假期反而很少会议与课程,至于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一些微型学校遇到这种问题就头大。我看过一所只有一位校长、两位教师,本来就缺乏教师的微型学校,突然在同一天内,校长要去开会,两个教师被召集参与在职课程,如此一来,这所学校要如何运作?难道让学校关门,把学生放回家去?

当然,很明显的是资缺乏所导致,教育局当然不会将全部教职员都调去参与会议及课程,可是他们忽视了长久存在的师资荒问题还没有解决。

所以回到根本,师资缺乏还是提升教师素质,提升学校学术程度最迫切需要解决,以及先决的问题。 (文:洪祖秋)





华教喜讯不喜讯

2012/06/29 砂拉越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黄锡文

政府即將公佈820所受承认的中国大学名单,再加上之前全面承认享拉曼文凭,以及批准南院升格为大学,一时之间,大马教育界喜事频传,可喜可贺。

不过,听在耳里、看在眼里,华教人士声声感嘆,並没有多大喜讯感觉。相比以上这些,华教根本问题却始终未彻底解决,顶多只是高兴华教生未来出路会更加宽广而已。

华小还可以说是涵盖在大马教育系统內,许多时候尚能获得政府当局“不稳定”的重视,在经费、师资及软硬体上面对问题,还可以给予舒缓一下。然而,就独中层次而已,一切仍是如此不安定,基本问题有待解决。

虽然政府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不断称讚独中教育,也一直肯定独中生贡献和成就,然而,最重要及最基本的一环却始终遥遥无期,那就是给予独中一个迫切需要的“正名”,承认独中资格及统考文凭。

所以,当喜讯一单接一单传来时,华教人士的感受也就一次比一次难受,因为独中的基本问题还是没沾上任何喜讯边缘。

之前,彭亨关丹增建独中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最终终於在政府领导人允许下,也算是“半圆满”的落幕。以后是否还能有更圆满的结局或开始,目前为止,尤其是对华教人士而言,也真的是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关丹增建独中的消息甫了,马上又来个独中统考资格生不踊跃申请师训班,却立刻替独中生贴上了可能不喜欢投身执教事业的外面標籤,似乎是伴隨一个好事的,永远就是不会完结的坏事,这可能就是华教及独中奋斗过程的一个最佳写照。

当国阵政府口口声声重视华社时,惟独不能全面承认华文教育,这无疑是让华人对国阵政府的所谓重视產生了很大质疑。目前华教组织与当局针对华教课题的爭议,相信也反映了国阵政府在此事宜上的真正心態。

许多对华教课题的宣佈中,都不是全面性触及有关课题,或是有附带条件的,这些所谓的宣佈绝对不是一个圆满的喜讯,就纯粹只是一种政策宣佈而已。

华教要的喜讯,是真正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能给予华教“正名”的实质作用,这才是华教的喜讯。(星洲日报。砂拉越。评论。作者:黄锡文)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