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8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五十四)

·

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

2012/07/0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谢请发

520申办关丹独中和平集会后,引发教育部长和马华领袖及董总领导人三方,针对华教契约、协议及共识的爭论;期间马华头头与其支持者设立的网站,怒斥董总在“搞政党政治”,马华部落客甚至质疑董教总“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的立场。

1982年初,由林晃升与沈慕羽领导的董教总,为了实践“三结合”概念,决定推派华教人士参加国阵的民政党,以落实“里应外合”的策略,期望突破华教困境。此举造成华教队伍內部產生歧见,以致分裂。其实是操控董总秘书处的所谓“华教精英”,成功地影响林晃升“打进国阵,纠正国阵”。一年后,急功近利的他们认为没有成效,于是命令“华教4君子”,即郭洙镇、许子根、江真诚及王添庆退出民政党,遭到4君子以“从政是严肃及长远斗爭的理由”拒绝。

1986年初,伊斯兰党向华社释出“善意”,成立以副主席纳凯依为首的“华社諮询理事会”。4月份,林晃升、沈慕羽等人跟纳凯依密商合作以对抗国阵(巫统),殊不知纳凯依其实是安华“置放”在伊党的“无间道”。时任教育部长的安华知道他们的谈话內容,当然首相马哈迪也晓得。

参政是个人行为

那年举行大选,董教总领导人“改弦易辙”,掉转枪头支持伊斯兰党对抗国阵,欲促成“两个阵线”。不过83日的投票结果,伊党只贏得一个国会议席,议员是聂阿兹(现任吉兰丹州务大臣)。

4年內两度作出错误决策的林晃升,却被华教精英吹捧为“两线制先行者”。同年823日的雪隆华校董联会会议上,林晃升后知后觉地表明,董教总不应与政党掛鉤,华教人士参政是个人行为,他们应向其政党负责,而非董教总。这反映林晃升已经从“先行者”,蜕变成为“先醒者”。914日,董总第28届各州属会联席会议议决:秉持“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的原则捍卫华教。

19871027日“茅草行动”被扣留约一年后,愤怒的林晃升在1990818日辞去董总主席,並率领26位所谓“华教精英”加盟行动党,他们夸称那是“818起义”。无论如何,林晃升此举没有把董教总捲入政党政治的漩涡,因为他是以个人身分参政。

此后,董教总一直坚持以“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的原则爭取华教权益。儘管如此,那一小撮企图推翻董总主席叶新田的前董总及新纪元学院失意分子,仍不断大声叫囂董教总,必须在大选时支持他们所属意的政党及为政党站台。其实,他们都违背了林晃升要董教总超越政党的遗愿,亏他们还成天开口闭口说是林晃升的“忠诚支持者”,甚至其中几个还说他们深得信任,並获得林晃升“托孤”的重任。正是:马不知脸长,呜呼哀哉!





解读魏家祥的“相煎何太急”

2012/07/06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潘兴才

62350名统考优异生获颁奖励金仪式上,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博士在致词中呼吁董教总等华教团体抛弃成见,为华教创造更美好未来。

他引用曹植的七步诗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表述内心的期盼,希望各方以务实态度、不分彼此成就华教。

七步诗原为6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演义”把它改为4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萁是指豆秸或枯干的株稈。

三国曹丕当了魏王后,仍然忌恨“才高八斗”的胞弟曹植,有一次抓住曹植的过错,欲处以死刑,但为母太后卞氏所知,而前来求情。于是曹丕逼曹植在行走七步内吟出一首诗,以免一死。曹植即时吟出上述诗,后世称七步诗,不但免死,而且当场嘲讽了以王权威逼的胞兄。

谁是“豆”谁是“豆萁”?

从魏副部长的致词概要看来,他所谓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明显地是把董总及其他华教团体看作为“豆萁”,而他及其代表的教育部、马华或国阵则为“豆”,亦即受煎逼的曹植。董总反而成为威逼者魏王曹丕!颠倒因果,反主为客!魏家祥隐喻他们是受威逼者,欲求同情。

含蓄的反驳

请看董总主席叶新田在仪式后受媒体访问时的讲话:董总还是(对国阵政府)抱持一样的态度,(因为)许多重大课题都未获得解决,包括师资短缺、增建华小及独中、公平拨款、承认统考文凭等。

换言之,作为少数民族的华族在“使用本民族文字和语言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中,仍然面临五十多年未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难题是政府限制华教发展的政策所造成的-魏家祥所代表的国阵或马华才是魏王曹丕,有权有势;而董总则是被逼害的曹植。这是董总含蓄的反驳。

不过,从民主观点来看,魏家祥又似乎知道或者意识到在民主议会体制下,人民最终还是政府的老板(雇主),所以,政府官员包括部长在宪法下是属公仆-公众的仆人。所以,他亦“豆”亦“官”。董总亦“豆萁”亦“民众”。官迫民众会反。被逼到墙角而无退路时,董总为了“救亡”,唯有表现出“自强不息”的华族精神:“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也者,少数民族基本权利也。

出口转内销

华教问题中的统考文凭最令华社感到“相煎何太急”。政府可以承认中国840间大专学府的学位,为什么不能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因为中国840间大专学府接受统考文凭成绩作为入学的资格。全世界所有尖端大学都承认统考文凭,为什么唯独大马政府不承认自己土产的统考文凭?而把统考优异生拱手让给中国各大学,然后又予以承认其学位?为什么要“出口转内销”?

为什么要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为什么政府要对华教采取这样的鸵鸟政策?它只会在世界尖端大学面前丢失颜面,暴露它对世界大洪流做螳臂当车的心态,不以学术水平为考量的心态。

董总的诉求除了捍卫基本权利和自由外,也是为国家利益着想。“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当时叶新田理应对魏家祥回诵七步诗。  (文:潘兴才)


加强宣传独中师范课程

2012/07/07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郭联福

经过华社数年向教育部反映和诉求,最终在2011年成功申办“独中统考生师范课程”(KPLSM-UEC),首度让持有统考文凭的独中生申请。

去年共有300多名独中生申请该项师范课程,而今年却只有30人申,反应确实不佳。据2012622日的报章报道,这结果使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博士非常担忧,因为根据两年的申请者人数,教育部师训组是有足够的理由停办该项师范课程。

以后再怎样要求,可想而知,结果可能“没门儿”了!我想我们也不希望在以后日子回顾历史时,“独中统考生师范课程”的设立就那么曾经一度空前绝后,昙花一现!

减少种族文化差异

董教总、华总及各州华堂、独中管理层等华社团体应与国家公共服务局配合举办公仆职业展,让更多独中生深入了解加入公务员行列(特别是教职员)的好处。相关单位应有效地传达加入公务员的种种好处,同时,将政府与私人界公司的薪金待遇、升级机会、生活保障等方面作一比较,依个人向往的理想职业而作出理性的规划和选择。

由于独中生从小学至中学,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华人社交圈子,所以,较少有机会与他族共处共事;倘若未来有机会进入政府部门服务,那么,升学辅导团体应充分扮演角色,即事前应让独中生了解如果没被调派至华小而是其他单位,到时可能会面临哪些因华巫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教导他们如何应对或避免之,将种族文化差异问题的产生减少至最低程度。

尽力贡献国家团结

为了顾及整体华教的发展也好,或是增加独中生的出路也好,我们应极力呼吁和鼓励独中生申请教育部为独中统考生专设的师范课程。这举止不但可以拉近华巫公务员比率的差距,同时,也可以促使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国家团结的实施工作尽一份贡献和力量,一石数鸟的结果,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方面,这多多少少对招募独中的师资肯定带来某些程度的影响,但这还得看董总如何“平衡拿捏”。这问题应该不大,对于独中生选择当独中教师还是公立的小学教师是没有正面的冲突,归根结蒂都是为延续华文教育的命脉而作出的选择和贡献。(文:郭联福)





独中生的历史意识

2012-07-06 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廖宏强

简单来说,60年代拒绝接受政府有条件津贴及改制的华文中学就是独中,在独中就读的学生就是独中生。独中这个特殊的教育体制在这个国家的存在确实让非大马华人不解,这自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及意义,就是反对单元种族文化思维,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传统中华文化。因此,如此背景受教的独中生到底会不会,或是有没有一种异于其他非独中生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是不是就是国民不团结的原因?如是孕育养成这种“历史意识”的独中就是元凶?华教人士当然是帮凶?热爱母语教育的家长根本就是共犯?这大概就是华教经常被人拿来质疑的问题。

国家独立至今,还会有人去质疑马来文作为国家唯一官方语文的地位吗?挑战土着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吗?未来国家政治格局必然由多数民族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必须是国家未来的共识,而华裔年轻一代的国家认同显然已不是问题,然而长期被排挤在国家教育主流政策的独中生“不爱国”却还是经常被人挂在嘴边大力挞伐,许多人也都不假思索,人云亦云,很自然地就替独中生贴上“不爱国”的标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叫独中生情何以堪?然而,当“不爱国”这个一直扣在独中生头上的大帽子,与独中学术或教育背景等严肃的议题发生关係时,作为一个独中生,没有理由保持沉默,势必要探个究竟,釐清一些问题。

中学6年,独中生在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成长,自我察觉过去这所学校之所以存在的历史渊源、现在华教斗争的阶段性目标以及未来成为母校的独中之发展这三者之间的意识其实是不断流动的,而且在这种过程中每个事件及其反应都一直在变迁之中,会随着个人知议的提昇、阅读经验的开启及不同经验的体会而修正过去所吸收,所学习甚至被灌输的概念,藉由不断反覆辩证而日渐圆熟,而经由如此萌生出的所谓真正的独中生“历史意识”,其实就是经由国家教育不公政策长期的打压而延伸出一股自强不息,永无止境的一种输不起,打不倒的精神,实际上与国家国民团结与否是扯不上关係的两码子事;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前者是热爱母语教育家长的选择,打压的历史越悠久,这种“历史意识”更明显,后者不折不扣是到现在还认为单元种族文化教育是国家民族团结唯一真理之人,所强加在独中生身上的偏见,最后就是类似请华裔滚回中国或是印裔滚回印度的偏激言论。

反对单元种族文化思维,此为其一。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传统中华文化,这在国民型中学的某些华裔生恐怕比独中生更加坚持及坚定。独中发展至今,被看衰迟早收摊关门大吉到呼吁开分店的请求,早就历经自由教育市场的洗礼,从单元的统考到双轨制的主流,显见独中应对国家教育政策鬆绑的弹性与自由,适应不良的独中早就在历史的洪流中淘汰出局,而越趋开放的利多教育政策大环境,才是独中未来真正面临的挑战,独中生的特有“历史意识”所呈现的超强社会适应力,或许才是吸引家长选择独中作为小孩中学教育的最主要考量,成绩的表现倒是其次,而名校的学额未来必定是一席难求。(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廖宏强)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