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6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五十八)

·

多元社会教育应百花齐放

 2012/07/15 光华日报/社论

董总要求恢复多元化媒介语教育政策被语文出版局指为含有沙文主义,实在有违首相纳吉所倡议之国家和谐法令的宗旨,而且语文出版局总监阿旺沙利彦,其实也并不深切熟悉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允许各语文在我国普遍使用的涵义。

这名语文出版局总监日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一口咬定董总提出的多元化媒介语教育政策是含有沙文主义的说法,立刻引起全马华教界人士的反驳,其中马华署理总会长廖中莱更斩钉截铁表示,联邦宪法保障多元教育的权益,因此认为董总提出的要求没有违反宪法。

此外,华总会长方天兴也提出声援董总,并认为董总为华社争取权益是职责所在,没有犯错,也不认同董总被指是沙文主义。

他强调,华社领导层皆尊重各族语文发展,包括国语,特别是在政府积极推行一个马来西亚的政策之后,已不再提单元种族主义政策,反之是奉行多元教育政策,以促进我国各族和谐与公平的待遇。

董总是于近日主催召集八大华团草拟并预期于月杪之前完成这份华团教育备忘录后提呈给首相。

由于董总主席叶新田在发表这份谈话时,曾表明为了欲加速达到成为先进国宏愿目标,政府必须采取多元开放的政策治国,允许教育百花齐放,故华社要求政府实施多元开放的改革政策,让各语文教育更加自由的发展。

语文出版局总监在发表董总沙文主义的谈话时,似乎早有偏见,一口咬定董总是沙文主义,是完全不负责任的举动,也无视首相及政府苦心孤诣要塑造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与教育的先进国目标。一味着重于推行已经过时的单元文化教育政策,一味指出改革教育轨道,向先进国目标演进的前进大方向为民族主义的沙文主义者,其实发言者本身才是固步自封,不思改进的沙文主义人士。

在我国首相与政府倡议多元民族和谐,团结的大前提下,那些还在唱反调,沿袭老路推行单元教育政策的官员,有必要进行再教育或被革除职位后由更开明、思想更开放前进的官员担任才对。



何谓“沙文主义"?

 2012-07-16 星洲日报/言论版
~作者:林明华

国家语文出版局总监阿旺沙里促请各界包括董总尊重马来语作為国语及国家教育媒介语的地位,并指争取多元语言国家教育体系的做法,属於沙文文义的举措。他也形容,争取多元语言為教学媒介语是一种挑战国语地位的“沙文主义",虽然大马允许各源流教育发展,但如果部份人士指华语与国语享有相同地位,就与宪法抵触。

阿旺沙里的上述言论,一点也不新鲜,也一点都不令人惊讶。他的“促请",只不过再次“提醒"我们,单元语文教育的思维,甚至以单元教育為最终目标,在一些高级官员的脑海里,是如何的神圣到不可侵犯。这也意味著,多元语文教育的追求,是如何的长路漫漫,如何的遥不可及!

阿旺沙里的言论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即自独立以来,以“唯我独尊"霸权意识形态所形塑出来的狭隘思维,是如何的积重难返,根深蒂固,以致可以是非不分,价值颠倒,完全歪曲“沙文主义"的定义。

“沙文主义"不是这样理解的!

“沙文主义"(chauvinism)这个词,源自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军士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的名字,他由於获得军功章而对拿破仑盲目崇拜,感恩戴德,并因而狂热地拥护拿破仑以军事暴力向外扩张,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

简单地说,沙文主义就是一种极端的、不合理的、过份的爱国主义。由此延伸的词还有: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男人沙文主义等。

多元语文教育的诉求,是建於基本人权的基础,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要求,没有丝毫挑战国语地位意味,也完全不抵触国家宪法。华小和独中的学生都需同时学习国语和英语,不管从那一个角度看,它们都比国小和国中更為多元与包容,一点也没“沙文主义"。

语文沙文主义会压制其他语文的发展;民族沙文主义会剥夺他族的生存空间;多元主义推崇的是多元化的路线,是兼容并蓄,是共存共荣,不只保存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也尊重并学习友族的文化和语言,这样宽容开放、能為国家带来文化财富的思维,相对於独尊一家,引起不安与对立的政策,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沙文主义"?

遗憾的是,推行“单元教育",一直是一种“政治正确"的需要,也一直在“爱国"、“团结"的口号下被合理化;反之,“多元教育"却被贴上了种族标签,套上了“有碍国家团结"等莫须有的罪状,以致跌跌撞撞,坎坷难行!(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双轨制",独中伤不起!

 2012-07-16 星洲日报/言论版
~作者:程材

笔者在〈办甚麼样的关丹独中?〉(见625日《言路》版)强调拟议復办的关丹独中必须是能够充份发挥民族母语教育功能与优越性的独中,而且不能重蹈“双轨制"办学覆辙。因為这不仅仅是復办一所独中,它还内蕴深层意义:為日后独中兴校、独中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教学质量提昇、民族母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拟就独中“双轨制"办学实际作深层剖析,揭示其“教育异化"本质。

首先,“双轨制"办学势必导致课程结构失衡与臃肿。考察“双轨制"办学独中的课程设置,不难发现:同一科目竟採用两种语文教学(如地理,2节中文教学、2节国文教学,儼然之前為人詬病的华小数理英化教学),造成每週总节数超出独中课程标準课时至少20%(有者每週高达65节,变相全日制!);课程编排超饱和,非考试科目的艺能学科付之闕如,五育不全。

环视世界中等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人才,课程结构改革突出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回看独中,单一性课程结构,缺欠必修与选修、分科与综合、学科与活动、统一与校本的多元整合;独中课程体系改革受制於“异化"的办学体制,何时才能迈出变革第一步?

其次,“双轨制"办学导致受教育者个体的异化,衍生教育的“不适应者"与失败者。“双轨制"办学,招揽优质生源,以培养少数精英為办学成功标誌,忽略了多数学生公平的教育成功机会。而“应试文化"扭曲的学生观与人才观,考试的失败者,唯有面临淘汰的厄运,甚而带著“失败者"的心态步入社会。独中每年近40%学生流失(以初中一至高中三為一梯次,即未能从初中一顺利念完高中三毕业),即多為不能胜任学习任务、考试失败而“逃避学校教育"的“差生"。这毕竟是独中办学者心中的痛,也是独中教育的缺憾!

其三,“双轨制"办学模糊三语教学定位,弱化母语教学。基於多元民族社会现实需要,独中教学华、国、英3语是无可厚非的事;根据《华文独中建议书》,3语教学的定位也是明确的,即“肯定母语教学功能,加强国、英语教学"。其后,囿於平均主义思维定势,华、国、英3语课时比例一致(儘管教学类型与效益不一致),曰“3语并重";另,為了便於学生参加不同媒介语的考试,3语又成了个别科目的教学媒介语,如华文教导中国歷史、英语教导数理学科、国语教导地理和歷史;近年,一些独中為抵消数理英化教学的冲击,加班加点强化英语教学。从这样的3语教学态势看来,高比例的语文课程结构,削弱了知识学科的教学;混淆了语文教学与知识学科教学的关係;而过度强化国、英语教学,无异陷母语教学於尷尬之中!

“双轨制"办学制度,是当前独中教育问题的主要症结,也是独中教育改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的解决须要回归教育的范畴,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独中教育本旨,也要善於作歷史的比较与现实的衡量。这是為独中教育改革与发展作策略规划的哲学基础。(星洲日报/言路作者:程材)



靠不住的家庭教育

  2012-07-15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王增文

进入第二学期之后,许多独中开始进行招生工作,我打开学校电子信箱,接到多则华小家长的询问电邮,校方也开始接听来自四面八方的来电询问报考事宜。

曾经有一位家长来电表示要把孩子送来就读,条件是必须住校,他想把孩子“关"在学校里,因为他实在受不了孩子在家的各种叛逆行为。像这种情况,这些年来在处理招生工作的时候,经常都会碰到,老师们有时候很不服气,为甚么我们要去管那些家长管不住的孩子?

教孩子好习惯由学校负责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人又成才,然而孩子越大,家长就越不晓得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虽然物质生活很容易满足,但是隨著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就越来越走不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尤其孩子在家的日子,都把自己固定在电脑面前,在虚擬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天空,家长都不知所措。

很多家长都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养了,也有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孩子到校以前,父母是孩子第一个教师,这主要在於孩子的人格培养,家庭教育必须为教育孩子奠定相当的人格基础。因此,有人认为父母应该先把孩子教好,才把他们送进学校。

然而,我们从很多学生的个案中,发现已经越来越多的家庭无法扮演好应有的教育角色,提倡7个习惯的美国成功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他的《7个习惯教出优秀的孩子》一书中,引述一位中学校长的话,指出过去小孩子的品格教养和生活技能是由家庭、教会及学校联手负责——它是三方共同的责任。到了今天,家庭不再可靠,年轻人上教堂的比例极低,而许多学校也不再教导学生人格教养相关的內容或人际能力与技巧,因为学校集中精力於教导核心科目的压力实在非常大。

这番话提醒了我们,孩子在进学校之前应该具备哪些好习惯,教导好习惯是不是应该先由家庭或教会来负责?然而,我们从观察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看出並非每个学生都带著好习惯进入学校。接下来又是谁来完成教导孩子好习惯的责任呢?不言而喻,就是学校了。

看看我国华人家庭,生活重担让夫妻忙碌於工作,加上华人並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观念,这种情况跟美国当前许多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很类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能冀望於学校教育,孩子学得好不好,最后就看学校如何尽最大的努力来挽回家长对管教孩子的无力感了。(光明日报/好评文:王增文)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