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六十二)

`

公平对待 合理分配

2012/07/23 光华日报/社论

教育部日前宣布,将在本月内陆续拨款给华小和淡小,其中包括丹州2所国民型华文中学和8所华小,获得172万令吉拨款;而68所政府资助的华小共获5625000令吉拨款,另4所国民型中学共获135万令吉拨款。

政府答应拨款给华小,肯定是好消息,尤其是对长年累月为教育奔波筹款的热心华教工作者而言,更是难能可贵的“大礼”,大家乐见其成。

可是,我们更希望看到各源流学校受公平对待,获得当局合理与制度化分配教育资源,而不是把教育拨款当作是“政治恩赐”。

国民型华文中、小学自创办以来,每年都培育许多人才供应市场需求;而在我国,国民型华文中小学的教育发展费用,一直抑赖热心华教人士慷慨解囊,一分一毫捐款,为国家培养人才,更是不容质疑的事实。

教育是人民在联邦宪法下所保障基本权利,然而华小却长期为多种问题所困,包括师资、学生爆满,以及财务状况不稳定等。

我们坚信,制度化拨款给它们,以加强学校软硬体设备及完善师资,这对于政府培育知识型新生代,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

大家都知道,教育拨款分为两方面,即行政开销拨款以及硬体设施拨款;而大马教育部长久以来沿用的教育拨款模式,被形容为“不透明”,以致不时出现政府在拨款给学校时,发生“骑劫事件”,以致一些真正需要拨款的学校,诸如年久失修,或者遭到白蚁蛀蚀的学校,常常等不到拨款来维修。

我们对教育拨款模式的改革期待已久,如果政府仍然忽视这些问题,那么多年来的沉痾与民怨,可能会在来届大选中以选票表达不满。

教育部宣布拨款给国民型华文中、小学,反映政府认同这些学校倡导的教育方针,更认明政府要达到高收入国目标,必须培育更多年轻有才能的新生代,配合政府共同实践目标。

此外,若政府要加强与世界经济强国的中国开拓新领域,必须开明看待华校的发展前景教育方针,尽快拨款来培育高素质的华教人才。


再从「华教论坛」说开去

2012/07/23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汤毅

星期日的715在怡保举行的华教论坛,是今年325以来霹雳州华教人士的又一次活动。虽然规模不大,收穫也不丰盛。但500颗关心华教的心集在一起,是一个正面而有意义的活动。

过后谈起,许多年纪较大的学校领导欣喜,也使一些年轻的参与者对华教面对的困境有所觉悟。一次论坛,目的在於唤醒民众,让各党代表尽舒对华教的真情假意,让新老华教人士对以后在有关课题出现时,有看法,有主张。

一次论坛,也在於测试各党各派自「325华教大会」以来对华教运动的冷热心態,而不是在於听专家的演讲。听群眾发自內心的適度的叫好和笑骂,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当日的听眾来自四面八方,各党各派,期间偶有鼓噪,实属平常,无需如临大敌,匆忙制止。

今年527的华教千人匯上,曾通过一条议决案,要求朝野政党將对华教的政策和立场,写进他们的宣言或纳入政策文件里。为了执行这项议决案,所以有了715论坛,它是华教千人匯的延续。主办者的主观愿望是:通过这个论坛,通过这个论坛中受邀的四个朝野政党,通过代表著四个政党的四位主讲人的口,瞭解各政党对华教的政策与立场的最新见地。

经过了参与325的华教救亡抗议大会、520支持关丹开办独中的申诉大会和527在怡保的华教千人匯,霹雳州热爱华教的人士逐步推进了唤醒民眾、捍卫华教、发展华教、爭取华教平等地位及和各族和谐共进的华教文化。这是华教人士和热爱和平与平等的各民族各阶层人士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单元主义、爭取平等共存与发展的征程中的工作。

我看,「华教论坛」里的四个政党两个阵营,还是各说各话:在「爱护华教」的共同言词下,有的延续官爷论调,但也叹「最终走向单元」。有的强调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但却不敢走出不公平不合理现社会的圈圈。有的全盘接受527共识,有的强调公平不应该有种族之分。

意见纷紜,华教之路还长得很。我(主持人)讲了一句「杀出一条血路」,竟和「救亡运动」一词同被批为太过的悲情。其实这只不过是一句形容词。华教人士不关「血」事,反华教分子才用血来嚇人。不过,现在社会开放,千千万万美国人都敢「佔领华尔街」,我国华教问题简单易办却拖拖拉拉婆婆妈妈,有那么一天大家拉大队佔领一下教育部,有何不可?


华校生的荣耀

2012/07/23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黄圣铭

随身碟研发者潘健成近日获得槟城元首封赐拿督勋衔。他认为这份荣耀是对华校生,特别是留台生的一种肯定。

华校生,其实在各领域都在为社会和国家贡献都很大,政府应该承认华教,让华教更自由发展。

民族的存在不能只靠其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若只依靠此表层文化,时间久了可能沦为旅游表演或游客参观项目。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是民族精神及其精粹文化如文字、文学、音乐、美术等,母语教育是民族生存的保证,也是民族多元和文化多元的保证。因此,作为母语教育的一环,独中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多元性的重要保证。

成功靠吃苦精神

独中的教育素质是否优于国中虽然见仁见智,然而有一点比较可以肯定的是独中在有形和无形的传承华族精神及文化方面比较有效。很多独中生因为继承了华族自力更生和奋斗精神,在学业上和事业上有所成就,随身碟发明人潘健成就是独中生的代表性人物。

这次乘假期之便到台湾出席小女在交通大学的毕业典礼。意想不到的是大学当局邀请上台作首要演讲的嘉宾竟然就是潘健成,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其校长吴妍华的致辞中,重点介绍了潘健成的出身背景、求学过程和创业经历。她介绍说:“潘健成是交大校友,在马来西亚出生,从小下田耕作负担家计,18岁时靠着打工和亲友资助,凑足学费到台湾交大读书,再以校内奖学金与打工完成学业。”接着,又概说了潘健成创业的艰辛经历,总结说其成功靠的是吃苦精神和毅力。

路尽头转个弯就好

潘健成也在演讲中以本身的奋斗历程勉励其学弟妹们:“成功的过程会遇到很多挫折”“成功的机会一直都存在着,要相信生命会找到出口”“年轻真的不要怕吃苦,习惯吃苦就不会觉得那是苦。”“路走到了尽头,转个弯就好”“如果你想要把事情做好,你就可以把事情做好。”真是句句金玉良言,语多人生智慧。他演讲中也多次提到马来西亚,显示了马来西亚在他心中的地位(至今他依然保持马来西亚公民的身分,拿马来西亚护照并开始回国投资)。

潘健成扬名国外,是独中生的骄傲,其实也是大马的骄傲。

我的学生曾这样在作文中写道:“潘健成为何是在台湾成功而不是在马来西亚?因为我们忽略人才,让人才大量外流。”是的,只要是人才,就应该珍惜,既然独中能为国家培养人才,为何要对其设围墙而不是开方便之门呢?(文:黄圣铭)




马华与华教

2012/07/23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许万忠

惯於鼓吹对华教做出诸多贡献的马华,自詡代表华人之外,还频频埋怨华社对马华的华教政策诸多批评,全无感恩之心。弔诡的是:认为马华在华教方面过大於功的华人群中,不乏马华忠贞党员。马华怎么看待这些「离心」分子是马华家事,华团对这个共识的认同度如何,才是值得探討的课题。

不认同马华过大於功,认为马华在华教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华团领导人为数不少,而且大多身居要职。华总署理总会长钟来福最近就这么强调:「马华公会创办的拉曼学府不但栽培了20万名优秀生,还为华裔子弟提供升学管道。」他同时吁请政治人物不要將教育政治化,更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

钟来福没有表明他是以华总署理总会长身份发言,或者纯属个人观点。出任领导性团体要职的人,对政策性课题发言之前,言明定位是必要的;万一论点引发爭论或误会,还不至於损及团体立场信誉形象。

类似言论,与马华马青一向来的论调,何其相似。马青总团教育局主任张盛闻,日前在霹雳州20个华教及华社团体联办的《华教论坛──朝野政党对华教的政策与立场》上,就这么说:「华社应眼光放远,不要为了华教课题而爭吵不休,因为我国还有其他更重要课题待发展。」他当然不忘列举近几年,马华为华小和独中爭取到的点滴好处,加强他的论据。

华社不曾否定拉曼学院在「华人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却对马华漠视华社公意,毫无保留支持1961年教育法令耿耿於怀,是由於这个法令迫使绝大多数华文中学接受改制,彻底质变成为今天的国民中学;马华领导人当年拍胸膛做出的眾多保证和承诺,无一落实。若非部分华校董事坚持走独立自主的独中路线,华教势必止於小学教育。

马华没勇气面对失策,静悄悄把三大机构时期喊的「与华教共存亡」口號,改为「与华小共存亡」,企图以华小的存在和发展取悦华社。

马华仓促成立拉曼学院,与马华前总会长陈修信指责独大运动是「铁树开花」不无关係;马华至今不愿承担这项历史责任,也不敢重提拉曼学院成立的背景,更不要党员和华社入探討和瞭解这段历史,是马华一再要华社「往前看」的主因。

歷史没有如果,「以史为鉴」是华团领导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不读历史,不重历史,容易被似是而非言论迷惑,作不正確的判断。


拉曼学院的前尘往事

2012/07/23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谢诗坚

628日,首相纳吉宣布承认拉曼学院逾70个文凭课程的学术资格,这项承认追溯到90年中期的毕业生,因当时的毕业生因技术问题而受影响,如今这一解套,拉曼学院的文凭也就全获承认。这也意味着公共服务局也承认拉曼学院的文凭。

纳吉大开绿灯,马华头头也乐开怀。今年78日马华总会长蔡细历与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举行辩论时,他也不忘为马华留下口碑。他说,拉曼学院及拉曼大学先后培养了20万名涵盖各民族的学生,包括行动党和伊斯兰党的领袖在内。

林冠英揶揄蔡细历逃避责任,他说,为什么成立拉曼学院?因为不公平的固打制导致符合资格的学生不能进入大学。这显示马华的失败所以才成立拉曼学院。

拉曼学院抵销独大冲击

根据马华45周年纪念特刊指出,早在1964年,马华已考虑要创办学院,因为我国大学不可能容纳所有合格的中学毕业生。1968年初,华团响应董教总的号召,发表了《独大宣言》,马华基于事关重大,在中委会上(196823日)通过碍难支持独大。马华和董教总关系因此陷入僵局,在无从选择下,马华在同年4月成立以许启谟总秘书为首的“特别高等教育工委会”,经过数个月策划,向时任教育部长佐哈励提呈申办学院的计划书,目的是抵消“独大”的冲击。

1968714日,佐哈励里宣布政府同意成立拉曼学院,也会承认其学术资格。

铁树开花马华承受压力

1973年,我访问南洋大学校长黄丽松教授,他也向我透露拉曼学院筹备的经过。他说,在1968年(他仍在马大当理学院院长,也曾担任代副校长),他应许启谟之邀,协助策划拉曼学院。

他说,由于要在很短时间内开课,拉曼从较简单的课程开始,并确保要能吸引中学毕业生就读。黄丽松认为许启谟的概念和计划是很不错的。在政府答应一元对一元下,拉曼学院将是介于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折衷性学府,学院先借吉隆坡数间校舍上课,兼设有大学先修班,提供中六和A水平课程等。

拉曼于1969224日开学,共有学生320名,到了3月,又再录取700名学生,拉曼学院就这样不断地扩充和发展而成为马华的活招牌。

无可否认,拉曼学院是政治产儿,用以和董教总的独大打对台,身为马华总会长的陈修信回应独大筹委会的文告时说,拉曼学院的成立是马华对独大的答复。当拉曼学院也成为现实时,独大仍然是个梦。他更进一步被报章引述形容“独大的落实有如铁树开花”。虽然后来有澄清陈修信没有这样直截了当地说,但“铁树开花”成了“经典”之言,给马华造成重大压力和伤害。

政治生态改变马华旁落

1969510日的大选揭晓,马华国席输剩13席(角逐33席),与行动党的13席平分秋色;更失掉槟州主导政权(林苍祐领导的民政党从中崛起改朝换代)。

3天之后,“513”种族冲突悲剧爆发,马来西亚政治生态也起了完全的变化,马华在半推半就下重回内阁。但从那一刻起,马华不再是政府中唯一代表华人的执政党,民政党和人联党分享了其代表性。拉曼学院在马华的支持下继续前进,2002年又再创办拉曼大学。

马华在3·08交不出亮丽的政绩,但在教育上的贡献却有板有眼;难得是它培养的毕业生也成为反对党的干部和强人,更是政敌预想不到的“收成”。(谢诗坚 时事评论员)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