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个26年的承诺
2012-07-20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明华当全国关心华教人士仍把焦点放在已经逾期了两周的关丹独中批文之际,柔州昔加末的华社则还在苦苦等待一个原本说了将在3个月内批准,却等了26年还在等待的一张独中准证。
1986年是大选年,昔加末华社及华团当时提出了在当地复办华文独中的意愿。就在这一年7月30日这一天,代表国阵参与竞选州议员的林时清为昔加末华社捎来了好消息:政府已经答应,会在3个月内批准复办昔加末独中的准证。
然而,遗憾的是,一直到26年后的今天,申办昔加末华文独中的要求,却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绝。
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的。26年来,虽然屡战屡败,广大的昔加末华社并没有放弃理想,而是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已经坚持了26年的信念:我们要一所华文独中!
宽柔中学古来分校的成功,给了昔加末华社一个宝贵的借鑑经验,昔加末华社因此也已改变策略,把复办华文独中的诉求,改为要求申办峇株华仁独中昔加末分校。
去年柔州丁能州议席补选期间,昔加末华社曾抓紧机会,重提申办华文独中的要求,他们的呼声,获得了柔佛州的147个文教团体、昔加末173个华团及7个非政府组织的联署。
一年多来,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提呈备忘录,表达了他们欲在昔加末建立华文独中的决心,接收过他们的备忘录的,包括了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首相纳吉、相关部长、国州议员等。
但是,直到今天,他们还是没有获得任何积极的回应;那个等了26年的批文,仍然石沉大海,无声无息。
昔加末华社不愿在沉默中等待,就在来临的7月29日下午2时,昔加末华团将在昔加末亚罗拉大草场举办一场申办昔加末华文独中的和平请愿集会。这是继“520申办关丹独中和平集会"后,华教人士再次凝聚力量,展现团结一致精神的重要集会。
必须强调的是,这是一场纯粹由华团发起,目标纯粹为申办独中,不含政治色彩的和平请愿,华社只是要求各源流教育受到平等的对待,华社只是希望政府能扬弃单元思维和政策,并改以更宽大的胸襟、更大的勇气去推动教育“转型",达致多元团结的目标。
这一次,但愿政府能“读懂"来自华社各阶层的共同心声,既一圆昔加末华社守望了26年的心愿,也实现政府26前所许下的承诺!
(星洲日报/云澹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安华须坦白交代
2012/07/19 南洋商报/ 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董总主席叶新田公开要求民联领袖安华依布拉欣,把兴建华小和承认统考文凭纳入民联的政纲。
说得也是,直到目前为止,民联对它的教育政策依然讳莫如深,人民无从知道民联的教育政策到底是怎样的。尽管在民联执掌政权的槟城和雪州有常年拨款给独中,也拨款给华小,也曾拨地给华小,这固然是好事,但这毕竟是一种“人治”的现象,总让人觉得不牢靠。这些措施只属于“见招拆招”的权宜之计,假如在民联政纲中列明一旦执掌中央政权,必定制度化兴建华小、允许增建独中、按学生比例拨款给各源流学校、放弃单元教育思维,总结一句就是民联的教育政策比国阵开明与公正,有此政纲,华人不支持民联也不可能了。
那么,为什么要安华交代民联的教育政纲呢?原因很简单,只因安华是公认的民联领袖,更重要的是安华当日在巫统时,他的教育政策造成华社一夕数惊,他如今一日不讲明他对华人母语教育的态度有巨大的转向,华人对他就深具戒心。
强硬推行单元教育政策
安华在巫统时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念念不忘单元教育。
何以证明?最具“代表性”者莫如1987年,他当时身为教育部长,以经济拮据为由,只拨10令吉象征性常年拨款给华小,何异于置华小于死地;同年,又调派不谙华文教师出任包括副校长在内的华小行政职位,企图逼令华小变质,虽经华社强烈抗议,惟安华态度强硬,一意孤行,毫无商量余地,结果引发茅草大逮捕行动,在时任首相的马哈迪调停下,其后遗症——四一方案至今仍然是华教肉中之刺,足以使到华小变质。
根据马华两位前任部长指出,安华下令不准动用学校保留地兴建华文小学。
《南洋商报》铿锵录(16-12-04)揭露安华于90年代,在霹雳州务大臣官邸的一项闭门集会中,以强硬语调叫华教人士“回唐山去”,这一句“回唐山去”也成了遗毒,成了某些国民学校教师的惯用语。
民联须明确表明教育政策
1997年,乘着马哈迪出访,安华以代首相身份下令大专生不论种族与信仰,必须修读回教文明科,同样不理会华社的反对,令出必行,也似乎不理会当时担任教育部长的纳吉有何感受,其强悍、目中无人作风令人侧目。
总结安华在巫统的日子,对华教的表现就是很不友善,对华小抱着蔑视态度,他虽曾写下我们都是一家人这几个华文字,但他的“一家人”就是要华人放弃母语教育,完全融入国民学校去的“一家人” 。
最近承认统考文凭以及增建独中成了热门话题,但民联依然沉默不语,没有表示明确立场,记者问安华对统考文凭的立场时,他就闪烁其词,顾左右而言他,多少可看出他的单元教育主张没有多大改变。
第13届大选将即,逼使民联在华教政策上摊牌,比较它与国阵之异同,让华人有所选择,此其时也。 (罗汉洲 时事评论员)
华教运动并非沙文主义!
2012-07-20 星洲日报/言论版
~作者:郭关据报导,有人指责董总从以前到现在,不断呼吁政府检讨单元教育政策,并建议採用多元教育政策的做法,乃属一种挑战国语地位的沙文主义之表现;隔日,董总发表文告反击,该项言论与1996年教育法令第13(1)条文并没有任何直接关联。
我们有必要先釐清沙文主义的含义。根据百科全书的解释,沙文主义原指极端、不合理、以及过份的爱国主义;而如今,其含义也囊括其他方面,如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并经常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与仇恨,持有一种偏见的情绪。
将上述的定义和解释作为我们展开探讨的基础,并逐一深层地剖析。就以今年上半年来看,华教各组织频频针对国家教育权益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如举办醒觉运动、提呈备忘录或提桉,向教育部反映,例如:董总的“325华教救亡运动"和“520争取复办关丹独中和平请愿大集会"、4月中旬平反林连玉运动工委会的“教育平等法全国圆桌会议"以及6月24日的隆华校教师公会大会的8大项提桉。
从以上华教团体的种种举措来看,无可厚非的,华教人士对发展华教的种种诉求是表现了现代文明和崇高品德的“禀奏"方式,即通过合乎法律制度的渠道,既又合情合理地向政府传达华社之需求和需要,所以这些做法并不是“沙文主义"那种极端、不合理、过份的爱国主义,而是一种中庸的爱国主义之形态。因此,华教团体的目光是前瞻的、雪亮的,所做一切的都是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着想——倘若国家欲成功转型成为高收入国,各个方面都必须受到顾及均衡地发展,特别政府在每一年财政预算桉中投放最多拨款的教育领域,各源流学校能否和谐与同步地发展,被视为国家能否转型成功的其中一个重要关键。
随着我国的民主自由逐渐开放,人们对民主的意识也有显着的提昇,大家对切身利益诉求的声浪也随之而高涨,这些都可从近几年来,走上街头高唱和平及请愿的集会之事件中得到证实。人们往往因对某些事情或课题的坚持,而产生了不同主义的表现。例如,坚持每日做好环保工作的人,我们称之为环保主义者;坚持不吃荤食的人,我们称之为素食主义者;同样的,为保护华文教育的薪火得以传承,我们称之为文化民族主义者。因此,华教团体是表现了一种所谓的文化民族主义,而不是像某些人所扬言的沙文主义或是极端种族主义,所以,华教团体被指责挑战国语地位的沙文主义之言论基本上是不成立的!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郭关)
公平施政,有那麼难吗?
2012-07-19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瑞源华社向来认為,华小得到的拨款不合理,但是,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却指华小和国小的拨款数额相差不远,指责两者拨款有很大落差,都不是事实。
这难道又是刻板印象?根据教育部数据,每年华小的开销是28亿9千万令吉,淡小10亿4千万令吉,因此一所华小的平均开销是223万令吉,淡小199万令吉及国小226万令吉,结论是各源流学校的开销差距不大。
但是,董总的数据却不一样,华小常年拨款只佔各源流拨款总额的约3%,比如在第九大马计划下,华小生佔全国学生总人数的21%,但华小获得的发展拨款只有3.6%;国小生佔总人数76%,发展拨款却达95.4%。
教育部是用每所学校的开销比较,董总是以人数计算,很有可能大多数华小拥挤,而国小学生少,间数却比较多,因此两组数据出现矛盾。
而且要增建华小很难,国小却没有这样的问题。
不管哪一组数据更贴近事实,不容否认的是,华小在软硬体设施上有许多不足之处,彭亨联增华小教室不堪白蚁蛀蚀倒塌压伤5名学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据教总报告,全国华小的危楼多达133座;华小师资短缺问题也拖延了40年之久。
全国443所教会学校、78所国民型中学也长期受到政府忽视,它们不断要求政府拨款;据瞭解,一些教会学校甚至向国小央求多餘的二手桌椅,填补学校损坏的桌椅。
当然,一些淡小的校舍也因為年久失修变成危楼,砂沙内陆地区的国小也面对同样的问题。
所以,关键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必须公平、合理及制度化,哪一所学校校舍失修、危及学生安全,就立即拨款装修,不用董家教四处奔波筹款。
教育拨款攸关施政的公平,只有政策公平,才能挽回流失的民心和选票。纳吉就看到国阵在308大选蒙受挫折的原因,因此一上任就提出“一个马来西亚”施政理念。
慕尤丁不解,為何马华不懂华人心态?马华署理总会长廖中莱回应说,华社要看到的是公平和全民的政策,而不是厚此薄彼的政策。
这个答覆掷地有声,如果真正做到公平,巫统领袖也就不会有“马华选区,巫统成员必须增加10倍的努力取得胜利”的感慨。
关丹復办独中课题至今没有下文、考获STPM满分的优秀生无法获得首选科系,都说明施政和公平还有一段距离。
现在政坛已不再是“独市生意”,国阵必须和民联竞争,民联的政纲就是“公平施政”,国阵若不再加把劲,如何争取中间选票?(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星洲日报》副总编辑)
师资改革是教育成功关键
2012-7-16 韩视新闻中心
~作者:吴嘉豪
为了实现为每个孩子提供最好的平等教育,芬兰教育部致力聘请有奉献精神,有强烈专业道德的好老师,并给予最好的培训,确保他们将来把学生教好。
我国教育部为了让孩子减少考试压力,废除了政府初中评估考试,并在中小学阶段实行校内评估制度,以便给予教师更多教学自主权。然而,我国得仔细研究芬兰是如何管理师资的。
芬兰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很高,教育法规定,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申请成为老师。大学里专门培养小学导师的学系平均录取率只有10%,被录取的未来教师都是表现最优异的一群,具备多种才能,以及强烈的教育使命。
反观我国的教师,目前在中小学执教的老师大部分只有教育文凭抑或学士学位学历,与芬兰教师学历相去甚远。由于我国的教育历年来被政治化,某些学校的师资过剩,某些学府却年复一年闹师资荒,此种偏颇的政策如何能够让我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芬兰很重视教师。芬兰政府明白除非学校有好老师,除非不断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援,除非社会重视教师的价值,否则教育改革是不会成功的。很多国家,包括我国,从行政方面来改革教育,甚至参考商界、企业界,把学校的运作变成公司般的运作,给予奖赏、惩罚等等,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正确。我国教育部的关键绩效指标评估制度其实乃把学校变成企业般运作。
芬兰教育不比较、不评分的特色,师生一致。学校不只不给学生分等级,也不给教师无谓的评比和评分,不考核教师,也没有教师评鉴报告。我国每一名教师每年年尾得面对校长给予评分来断定其表现,这样的制度教师没有压力才怪。
评比教师的意义何在?如果一个社会体制对自己教师的最基本信任都没有的话,那还谈什么教育呢?尤其我国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差不多荡然无存,对老师贬多于褒,老师还能好好教育下一代吗?
一个从来不要师生抢第一、争第一的国家,却在2010年底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公布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名列前茅。芬兰的学生有如此傲人的成绩,与教师在无经济压力下教学有关。芬兰中小学教师的薪水跟同年 毕业的其它科系大学生相比,收入略高。在我国要取得教师资格并不需要硕士学历,跟同年毕业进入其它热门产业的大学生相比,担任教师的薪资仅有微薄收入。
我国教师与日俱增的工作量与教学无关,反而和文书工作挂钩。虽然教专呼吁政府逐年减低教师的文书工作量,可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政府在今年收集各界意见以改善国家教育制度之际,应当首先注重提升教师的素质,才能在教育改革取得成效。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