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5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五十三)

·

华教运动老化并非问题!

 2012-07-05 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舒庆祥

董总主催的第七场华教救亡运动汇报会,624日在新山宽中举行,出席者约有300人。然而,有人提问,为甚麽场上都是老人呢?

的确,当天出席者60岁以上的年长者居多。即使坐在台上的几位领导人,何止年过半百,而且多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了。

华教队伍的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翻开历史,证诸史实,华教队伍老化并非始自今日,早从50年代就已存在,后来延续至70年代,而至今日。队伍老化并不足虑,它并没有阻止队伍的发展与壮大,而且在这过程中,这支队伍还搞过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林连玉在世时,领导的华教队伍何尝不是一支老人队伍,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为华教力争合法权益的毅力与决心。在这个时期,华教运动最大的成绩是保住了华小,创立了独中;后来的独大运动,领导者也都是年已半百的老人;70年代,以林晃昇为首的董总,推动了独中复兴运动,一度奄奄一息的独中,从此得以复兴,自力更生,树立自己独有的品牌。这个时期的董教总领导人,一个个无不是老而弥坚的长者。后来南院、新纪元及韩江等高等学府的创办,鼓吹者、推动者,还是一班老人,今天华教队伍的老化,不过是沿袭过往华教运动这一特色。

华教运动这一特色是华教工作这一特质的内在反映:身为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出钱出力,任劳任怨,长期付出,这不是一般事业仍无稳固基础的年轻人所能承担的。

总之,华教队伍的老化是正常现象,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华教工作还是会继往开来,江山代代新人出,今天最令人忧虑的反而是华教队伍的不团结。

出席汇报会的人士,其实仅是新山华教运动中的一部份人,其他如具有留台、华团、政党及林连玉基金会背景的华教人士,绝大多数并没有出现在会上。这才是今天身为华教运动领导者的董总,有必要重视及克服的问题。

可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各有关方面,还是应该正视历史,确认董总的领导地位,贯彻其华教路线,不能标新立异,各立山头,大家应好好的坐下来设法探讨解决之道。华教老化不是问题,不团结才是致命伤。(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舒庆祥)


再谈『校董应否过问校政』?

2012/07/04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许元龙

自李群熙君之大作“学校董事应该过问校政”发表之后,不出笔者所料的会引起坊间的议论,或许,办好独中是华社最重要的民族教育议程之一。故获得众多讨论乃合情合理之反应。

校董过问校政之说,当然是过问不等于干预。但过问与干预仅是一线之差。倘没有明确的规范,那校董干预校政,可能他们自己也不知或不懂。

李群熙说,过问是关心有关事务,那是正确的。但说到监督与指导,那可就要确定其时间性了。

倘在问题未出现前,那提出意见,监督(其欲推行)、指导(非不懂指导懂)之举是对的。但若会议已通过或在执行的过程中,才去提供意见、督监、指导而影响执行,甚至迫使对方改变运作方式,那不就由过问变成干预吗?

董事会或董事长会否对过问与干预之问题或差异拿捏的很准?那就要看他的认知或出现倾向主观、片面、感觉之决定而至出现董教间难沟通、和谐,甚至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而陷入不闻不问,非议对方的一无是处而最终校长走人。

骆静山校长之“校长不是人做的”。笔者之所以说那是独中之经典,乃是不管哪所独中,倘董事部或董事长热衷于过问或干预校政,那校长最终是在压力或政策难执行之下走人。

我国华文独中董事会的成员来自各领域或党团,倘彼此间能合作无间,那问题还不大。若因政见或办学理念不同,那可就分帮分派而最终也是校长走人。

诚然,独中校长常换人,它可以是校长办学不到位,也可以是校长不听董事会或董事长之指示办学,或校董与校长之办学理念与方针不能协调。最不幸的是出现不懂管却道听途说,或跟着感觉而向校长或行政团队指指点点。

独中校长去留也有另一类议程,那即是尽听校董(尤其是董事长)的话而无异议者,这些校长可能没大作为,但却能呆很久。另一类是将学校办得卓越,那校董也不敢去动他,因深惧他一走而影响学校之发展。

校长卓越,当然也有些校董或董事长不悦,他不将“校董放在眼里”。但也无可奈何?而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放手让校长去做。

说到董事长或各别董事常到学校的问题而引起校长之不悦。这可就要看他们去学校是干啥了?倘若他们是去关心、视察、了解学校事务,那何过之有。倘整天去指指点点而影响校政,那校长怎能喜悦呢?

独中之所以常出现纷争或问题不息,主要是没有设定全面的规范管理机制。 

当校董有了清楚与明确的管理机制,那在很多时候便能遵循事先已定下的规范、各司其职的去做好本身的事务。

当学校之校董有了明确的管理机制与规范之后,各个单位或团队便有了工作目标与方向,而遇到有需要及时改变或调整事项时,校董领导或团队、小组,也能沟通、协调的解决问题。

校董之间要有规范机制,就是董事会本身也要有严明的规章职权。否则,也常会出现强势的领导或三两个人讲了算的“一言堂”。

当然,校方本身也要有明确的规范机制,绝不能校长一人讲了算的欠缺团队精神。

当学校有了一套卓越的管理机制之后,那不论谁做董事长或校长,学校都会遵循着原有的规范继续的发展。





双语人才无往不利

2012/07/05 砂拉越联合日报/言论版
~作者:吴嘉豪(教育工作者)  

从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的新闻中,读者了解到各国的华文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问题。倘若中国没有和平崛起,各国的华文教育必定比现在更加困难重重。因此,各国的代表无不对自身国家的华文教育抱有比已往更大的期待。

然而,虽然美国国务院把中文归为‘超级重要语种’,但是毋庸置疑,以目前的国际语言使用形势来看,中文欲取代英文成为第一国际语言,还未成气候。明乎此,海外华侨仍然不能认为只要把中文学好即可,必须晓得自己还得努力学习英文。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发展已经国际化,但是若仔细观察,当地的华人除了把华文学好,他们还积极学习英文。他们深知,假若他们要往中国以外发展,他们必须掌握好英文,否则他们只能呆在国内。

纵观当今国际语言的学习热潮,虽然说中国的崛起带动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可是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在内,仍然热衷于学习英文。这个趋势显示,未来的市场需要更多的双语人才,尤其是中文和英文的双语专家。

我国的华文教育发展,素来以三语并重着称。除了学习母语和英语,还学习国语,大部分华校生都能说三种语言。可是,能够把三种语言都掌握好的华校生却寥寥无几。这除了是华社的隐忧,也是国家必须深思的一个课题,毕竟中文越来越接近英文的国际地位。

掌握好一种语言尚且不易,要掌握好三语,似乎强人所难,掌握好双语的情况又是怎样?由于就业市场愈来愈需要双语人才,要在廿一世纪的职业生涯中游刃有余,打工族必须精通至少两种语言。切莫因为很难掌握好双语而半途而废,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把双语学好。

由于多一种语言,犹如多一种武器。倘若能够在精通双语之后,又能掌握好第三种语言,以后要在跨国机构内任职,将会获得加分。华教工作者在维护华教的同时,必须以国际视野来发展华教,以便华教能够随着国际形势趁势而起。

简言之,未来要在就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要有相关的经验,也得终身学习。倘若具备精通双语的能力,在就业市场就如虎添翼,在职业生涯晋升之路上,将无往不利。





华教未来路

2012/07/05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吴嘉豪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华教契约课题,挑起了国阵成员党之间的神经,连国大党的二当家也不得不安抚华社稍安毋躁,显示这项课题已经提升为各族共同关注的焦点。要不然,教育部头号人物何以在土著组织强烈抨击华教团体下,在关丹独中课题上来个大转弯?

回顾华教从独立前走到现在的历程,经过了无数的华教斗士的付出,我国华社才得以自诩拥有中港台以外最完善的华文教育体系。在华教这条风雨路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危机,以董总和教总为主的华教团体,无不经历了惊心动魄又无可奈何的情况。究其根源,就是政府独立至今实施单元教育政策所致。

在大选跫音渐近的当儿,虽然有些人士担心董总激进的动作会弄巧反拙,但是要不是董总敢怒敢言,华社可能连一所独中都拿不到准证,何来实现第一所华文大学呢?为了能够使铁树开花,华社必须确保与政府在教育课题上紧密合作,不能单单依靠华教团体抑或在野党炮轰政府而已。

由于目前国阵和民联在来届大选不知鹿死谁手,华社必须坚守政治立场中立的大原则,切莫倾向一边。我国的政治局势日趋复杂,各个领域政治化的现象不断深化。倘若华社要稳住阵脚使华教壮大发展,华教团体务须加强舆论宣传,凝聚华社力量,放弃狭隘小圈子利益之争,着眼于华社的长远福祉,共谋民族大业。

放弃狭隘利益之争

在华教课题上,不难发现,某些种族极端主义组织不断强调宪法内的特权条约来约束其他族群的权利。由于国阵一党独大,巫统为了保住政权,不惜向种族极端主义组织低头,造成土著在朝和非土著在野的政治局面,既严重违背了一个马来西亚精神,也拖慢我国在各个领域转型计划的发展进程。

观乎此,华社必须了解到华裔人口比例逐年下滑以及华团缺乏创新进取意识的事实,会致使华裔在这片国土在未来的地位会越来越低。为了确保华裔能够在这片国土继续接受母语教育,华社必须积极栽培各个领域的接班人。除了招揽更多华裔子弟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华社也得在政界加强话语权。

在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上,华社最好的不二法门就是自行培训师资。华社有必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以立足大马,走进世界的视野来整合华教资源。由于办教育需要大笔经费,华社必须积极寻找大企业的赞助来支付华文教师的薪水。在中国崛起的今天,相信有许多企业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华教,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到中国开拓市场。

华社在振兴民族教育的路上,必须不畏强权。华社也得在不损害其他族群利益的情况下,顽强地捍卫民族权益。华社必须从现在开始,把华文教育缔造成属于全民的教育,让除了炎黄子孙接受母语教育外,也让其他种族学习华语,使我国教育百花齐放。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