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1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394 辑



教部应採问责制


2014/6/19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在华小师资严重短缺问题悬而未决的当儿,教育部官员又出现行政上的严重偏差,派遣华文班师训毕业的准教师,到没有华文课的非华小执教,进一步加剧华小师资短缺问题。

马华霹雳州教育主任胡伟豪日前揭露,约有50名华文准教师被派到的学校,没华文课,有关教师须执教其他语文的科目。

非首次发生

上述问题显示,教育部官员对于华小师资短缺和各源流学校的需求,严重处理不当。是无心之失?是蓄意安排?总之,教育部上上下下难辞其咎,因为,这种问题已非首次发生!

教育部应採取问责制,要求疏忽的官员解释,向公眾和华社交代。

华小过去40多年来,一直面对拨款不足、师资短缺问题,而且还必须面对其他问题纠缠,包括学生来源不足形成微型华小,或学生爆满面对空间不足,抑或附近地区发展而被迫迁校的种种复杂问题。

华小及华文学校能够在政策偏差和缺乏资源的恶劣环境下成长,全赖华社热心人士不断支持,以及华文教师多年来的辛勤付出,使华裔子弟得以继续学习母语,接受中文教育。

应拿出诚意

华小若要摆脱种种问题,需要政策上的改革与制度化拨款;教育部擬定针对各源流学校政策时,应邀请华教团体及非政府组织代表参与决策。

除非政府有心要推行单元教育政策,蓄意忽视华社的要求与对它之前的承诺,不然现有华小面对的问题,一定可以解决。

全国华小共面对短缺约1000名教师的问题,每年从师训学院毕业准教师的人数也不足以应付需求,教育部应该按照实际需求培训教师,拿出诚意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

 

国中华文班的困境

2014-06-20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蔡远辉
 

教总主席王超群指出,国民型华文中学和国中的师资荒悬而未决,仍缺少逾300名华文教师,但教育部却把40名去年毕业自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UPSI)中文教育系的学员,调派到全寄宿中学和技职学校执教。

另外,还有70多名去年毕业的中学华文组教师还在待业中,痴痴等待教育部的调派。

王超群认为,教育部此举,不但对有关学员不公平,而且是浪费人力资源,更严重的是,这破坏了国中和国民型中学的华文教学发展,导致中学华文师资不足问题进一步恶化。

谈起华教,媒体和政治人物口中不断出现的字眼,不外是独中和华小二词,鲜少有人提及国中和国民型中学的华文班。

不过,事实上,国中和国民型中学华文班,才是大马华教主流,而独中虽然多风雨,却只是支流角色。

国中和国民型华文班,培育了无数华文科人才与群眾,但是“大音稀声”,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沉默的巨人,没有发出一句怨言。

对於国中华文班,国內华教人士由於认定其发展资源极其丰富,因此有意无意中忽略了其重要性,只有在SPM华文科很少A的时候才能靦腆上几天报纸,然后又是不了了之。

1998年,我曾经请陆庭諭老师喝一杯可乐,询问他有关国中华教问题,他就认为我们华社既然已经缴了国税,这个问题应该由政府自行解决。

我倒是认为,缴税依然不足,华社应该更加关心国中华文班,因为大马无数的华人,都是拥有国中华文班学生的背景。国中华文班的发展问题,將会是大马华教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容忽视。

人为偏差是国中华文发展史的唯一致命伤,却偏偏又是完全无法解决,只盼广大华社能对此多加关注,共同追寻改善良方。(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蔡远辉)

 

独中教育与未来


2014/6/21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胡万铎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运动,自霹雳发起以来,已有40年的历史。

在这些岁月里,华文独中在华社集体的维护与经营下,从垂死到复兴,从发展到壮大,再从巩固到转型,体现了我国华人公民社会和民间力量巨大的生命力和充沛的动员能量。 儘管华文独中在教育改革、体制结构、办学理念上,仍有诸多的改善与空间,但无可否认地,独中近年来的办学绩效已获得社会的认同,也证明40年来独中教育的复兴运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60年代初,华文中学被迫改制时,林连玉先生坚持没有津贴金也要办独中,因为在多元族群社会中,只有完整的华文中学体系,才能发挥文化堡垒的功能。

使用和学习母语,是我国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争取华文独中的生存与发展就是维护母语文化教育权利的正当斗争。这成果得来不易,是过去50年华人社会先贤们奋勇不懈付出代价争来的结果。

对多元族群社会而言,华文独中的茁壮成长,除了满足华裔子弟接受母语教育的强烈意愿,也进一步丰富了马来西亚社会语言和文化思想上的多样化,促进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在我国复杂族群的政治环境中,独中的教育体制还有更深一层突出意义,就是彰显我国多元社会所具备的宽容、和谐与自由的气度。这是我国未来前进的重要资源。

自独中复兴运动以来,华教工作者就是要追求及营造一个有利于平等和多元的办学环境,并把发展华文独中视为各族群实现民族平等和文化多元的民权运动。随着语言人权论述兴起,公立教育体制的破败,各地争取申办独中的呼声不断,华文独中已走到了一个崭新和充满机遇的新局面,需要应用智慧和判断因应未来的挑战与变局。

过去,华文独中是传承中华文化和维护华文教育的基地,带有一定的民族自救自强的悲情诉求;现在,在我国华校纷纷晋入百年光辉校庆之际,华文独中在精神上和教育实质上,也必需迎接新的内容与价值。

在新时代全球化趋势下,社会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性化的教育有所期许,独中要逐渐告别悲情,而以进步、积极、认真、专业的务实态度,面对各阶层和各族群社会。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独中复兴运动累积的经验中,为现有的微型和小型独中启动另一波的振兴工作,协助独中体系内部形成平衡和共同成长。

独中教育努力的目标,是要追求一个平等和多元的教育体制,同时也要为我国社会的长期平等和价值多元孕育土壤、提供养分。因此,华文独中应该善加运用课程和办学上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在教育理念上融入更多的进步和民主的信念。

独中是民办的非营利学府,学校的意义不应只限于日常的课业与考试,它既要改变国家不平等的语言政策,同时也要为教育和学习注入更多元、更人性的层面,既要提升国民的基本知能,也要培育现代公民品格。

未来独中的教改方针,宜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以培养现代公民素质,尊重民主自由为目标,彼等日后才能成为维护我们社会实现长期平等和多元核心的力量。

华文独中另一方面要有效运用现有的发展机遇,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为社会提供有人文关怀的优质教育。但是,独中的前景和未来,依然与国家政经转型息息相关。40年前华教先贤吹响独中复兴的号角,带动全国各地独中进入振兴阶段,正是回应当年晦暗不明的种族政治低压。

如今,独中的存亡压力略有解除,但国家对民族教育发展的偏差和不公待遇,依然存在。我们不可有稍微懈怠,必须持续关注与推动国家的民主化和政治改革。唯有如此,始能为平等和多元的教育体制建立更加巩固与厚实的制度基础。

 

桃李谢春风

2014/6/14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胡万铎
 

61日受邀出席在吉隆坡中国华小礼堂的《桃李谢春风》的午宴。这是一群华教人士特别为纪念及表扬上世纪50年代以来对我国华文教育作努力和贡献的高师班老师举办感恩宴会。

从大会特别邀请长期服务教育界两百多位高师老师前来出席以及许多热心人士与团体也购买餐席宴请其他师长参加以表达感激老师多年的教诲。一千多人济济一堂,显见这不单是一场感谢师恩,共叙友谊更是缅怀先辈,激励后进,展现团结,凝聚共识的聚会。

高师班的老师无疑我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在各地华校中小学扮演着积极角色,培养国家社会的栋樑,今天大部分在座的嘉宾及学生在间接或直接都是他们的门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高师班的老师是值得我们敬佩与尊崇的。在上世纪的50年代,社会的经济不如现在发达,家庭的入息也并不富裕,贫困者多,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接受教育。老师的薪金微薄,收入只能煳口,套用鲁迅一句话:「老师吃的是草,挤得是奶。」可见教师是一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行业,甚至自己的子女也成为牺牲品,大多数都望大学之门兴叹,是何其悲的事呵!

我记得二战之后尊孔复办,林连玉老师卖掉自己豢养的猪只悉数捐出修葺尊孔,但他自己却陷入经济困难。有一次太太病了,他的口袋空空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来的钱给太太看病?这事给学生知道了,大家一分一毫筹钱给他才解决问题渡过难关。

此次感恩谢师宴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的肯定,诚如工委会主席所言,受人点滴当报以泉涌,对老师们的教导,启迪之恩当然不是今天一场午餐足以回报,但作为一个开始往后将会有更多的饮水思源感谢师恩的活动来延续这份师生缘、华教情。

陆老是高师班代表人物,恰巧又欣逢他的诞辰,无形中这感恩会又变成他的生日午宴,成为感恩宴的主角。他的过去大家都耳熟能详,按下不说。他的一生跟随林连玉的脚步,不畏强权,不怕牺牲,不受威迫利诱是华教界中有名的硬骨。他在会上致词时也不忘提醒大家:从我国独立至今,众人都是在母语教育的基础下奋斗。从最初目标到现行目标,从各种报告到最近的教育大蓝图都令华教挫败不少。他强调:我们虽败不投降,不让有心人渡黄河。

最后他高唱中国抗战期间的组曲寄意,表达他对华教不怕牺牲的热忱,不做没有母语文化的亡国奴。他的高亢澎湃的热情感染在场的每一位,禁不住也随他歌声击节附和,华教的路将来怎样难走也会前仆后继绝不退让力争到底。

在整个宴会过程中,我认为它释出三种意义:(一)肯定高师班老师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是维护华文教育的尖兵。他们不但引导华裔子弟知书达礼,并为我国华文教育的生存、发展作出承先启后积极伟大的贡献。(二)唤醒社会人士家长学生应尊师重道,老师是无名英雄,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但由于近年来杏坛发生许多老师因处罚学生遭到家长的无理取闹,甚至殴打老师的行为,使老师蒙羞难做,此次感恩谢师宴就是表扬及尊重老师。(三)社会乱象多,呼吁以和为贵。诚如大会主席林淑佑所言:人与人和平相处,则能凝结力量,成办大小事,和谐即心平气和,允许大家皆发言,各自表述。和谐也蕴合了尊重,允许包容,接纳与支持,和而不同可以提升我们的视野,更能展现群体的智慧,友族间的和谐共处,国家更能繁荣富强,更能体现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