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6日星期一

叶新田: 坚持原则不动摇 董总力争华教权益



2014-06-16 南洋商报/地方新闻


董总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和联席会议之外, 森州董联会
也同时举行会庆午宴。
(芙蓉15日讯)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强调,董总本着“法、理、情”的基础,坚持“原则不动摇,策略要灵活”的方针,致力处理各项不利于母语教育的课题。

他说,董总继续创造和运用有利形势,并根据局势发展需要而调整步伐争取华教权益。

他认为,语言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根脉相连的情感,永不妥协的勇气。

叶新田出席董总在芙蓉董总召开的两项重要会议,包括2014年度董总会员代表大会、董总与各州属会第88次联席会议,以及森州董联会的62周年会庆午宴。出席的包括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森州董联会主席及各州董联会领导和代表。

获颁“华社之光”奖

他说,董总受邀出席6月初在北京举行的第7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这项大会由中国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举办,来自119个国家和地区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华侨华人社团及社区服务机构的500多名代表与会。

他指出,在这项活动上,大会颁发“华社之光”奖给10个团体,宣读褒扬词及播放获奖团体的介绍影片。我国获奖的团体是董教总。

“我们长期努力不懈捍卫与发展华文教育,这个奖项是一种肯定,鼓励华教同道努力进行华教工作。”

他重申,在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努力与建设下,我国拥有系统较完整、规模较大及从小学至高等学府正规教育的华文教育体系,是世界华文教育的一面光辉旗帜,得来不易。

续与政府互动解决华教问题

叶新田说,首相纳吉去年2月首次出席董总等团体举办的春节团拜,4月与董总代表团会谈承认华文独中统考文凭、增建华文独中及修正教育蓝图的课题。

他说,会谈中,首相表示会与相关政府部门,研究董总提出的全面承认华文独中统考文凭的建议,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并在去年5月初表示会继续与董总讨论统考文凭承认事宜。首相也在去年4月批准宽柔中学设立第二所分校。

他希望董总与政府的互动持续下去,寻求解决华教或母语教育面对的问题,惠及国家和人民。

他说,各团体草拟的“马来西亚教育改革共同立场草案”,经已进入最后阶段,近期将正式公布内容。

下半年办多项活动 与各州董联会交流

叶新田博士透露,董总今年下半年准备举办和参与多项活动,促进董总与各州董联会的交流维系。

他说,董总823日,在雪州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主办60周年会庆晚宴。并于82223日,在相同地点主办世界华文教育论坛。他希望热爱华教人士,踊跃出席这两项活动。

“配合董总会庆也筹募董总华文独中师资培训基金,希望各界慷慨解囊。”

苏祖池:没纳入教育蓝图 政府有意边缘化华教

森美兰华校董事会联合会主席苏祖池说,20132015年国家教育发展蓝图,并没有把华教发展及独中教育纳入蓝图,显示政府有意无意边缘化华教。

他重申,虽然华教同是国家教育一环,但华教发展却落在华社的肩上,这是不公平。

他认为政府必须履行应有的责任,一视同仁地发展母语教育。

筹建会所不敷40

他出席森州董联会62周年会庆午宴议式上,这样表示。

他也说,该会筹募150万令吉的会所基金,仍不敷40万令吉,但该会会继续努力。目前会所大厦已经接近完工,预料10月就可移交,到时该会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达至以商养会的的目标,并奠定森州华教发展基业,稳固根基,继续负起捍卫及发展华教的重任。

苏祖池说,我国是一个美好的国家,不容许任何人去破坏。不过,最近一些课题和政党组织的言论和行动,引起人民担忧和不安。

他说,就似回教刑事法、消费税、华人是入侵者等言论,恶霸怒冲议会厅,破坏政党的产物等,这些课题和蛮横的动作,形同煽动种族情绪,引致种族间的猜疑和伤害,的确令人担忧。

他呼吁国家,朝野政党领袖,应该理智看待这些问题,同时抛弃私利,所做一切都必须以民为本,为民为先,国家才会安宁,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兴旺。

乡区华小人数逐年减少 应寻觅适当地点迁校

苏祖池提到,森州总共有82所华小,有40%坐落在园丘或乡区。这些乡区华小都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的问题,有数间华小更需依靠友族学生来维持生存。

他说,学生人数少于50人的华小,10年后,有可能面对学生断源危机,所以必须未雨绸缪,寻觅适当地点迁校,而这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目前森州有3所华小寻求迁校,并已获得教育部批准。这3所微型华小分别是坐落在园丘的乌鲁甘中华小获得芙蓉绿峰岭发展商献地,利民济的礼仁园华小也有望获得森那美在汝来3献地,以及庇劳巴力丁宜新村华小,获得批准迁到芙蓉达城,并获得发展商拿督李典和的支持与协助,承担全部建筑费约600万令吉,今年内动工。”

他说,学校计划搬迁并非容易,申请批准迁校到建校,至少也要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目前要承建一所学校,如果以30间课室为准,至少也需要400万至500万令吉,这不是董事会及华社所能负担得起。”

他希望除了要求发展商献地,也要求协助建校,达至双赢的意愿,一劳永逸的解决建校问题。

(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