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7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396 辑



华小面对变质危机


2014-06-26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大马理科大学高级讲师陈耀泉博士说,巩固国语及强化英语政策使到华小变成四不像。

实际上,很多人讲过“华小变成四不像”这句话,但这样的话出自领政府薪金,也就是公务员者,陈博士应是第一人。

在一般华人(包括在下)心目中,在国立大学任职的华裔,至少也须做到不批评老板这点来明哲保身;如果刻意以抨击、诋毁华人为能事者,则可作为进身阶,可快速升级,所以,好像陈耀泉博士这样敢据实言事的学术人员实属罕见,令人钦佩。

巩固国语 强化英语

说回华小,当局为什么要在华小推行巩固国语,强化英语的政策?据说是因为华小的国英文水平都不理想,都比不上国小。

换言之,在华小巩固国语,强化英语是出于一片好意,是要把华小的国英语水平提升至与国小“等量齐观”,华人岂可不领情?

令人纳闷的是,“华校人士”早在好多年前指出,华小虽然从三年级才开始上英文课,但小六的检定考试,华小英文考卷却比国小艰深,考试成绩却是各源流学校最好的。与此同时,华小生报考国小试卷,比考华小试卷更易考得好成绩。

从无强化华校政策

无论如何,要华小的国语水平与国小“等量齐观”或相近都是不可能,也是不公平的事,就好像殖民地时代,华文中小学的英文水平肯定比不上英校,此乃理所当然之事,尽管殖民地政府不是由人民选出的民主政府,但英国从未强制华校增加英文课来提高英文水平。因此,若以彼此水平有差距就强要华小增加国文课,那是有意改变华小的特征,是华人所担心的华小变质,说得客气点才是四不像。

更有人说,当局执意在华小增加国文课时间,并不是在意于提高华小的国文水平,而是“另有所指”。“所指”

为何?华人心中有数。但无论如何,在英文教数理期间,以及撤销英文教数理之后,华小都已增加了国文节数,华文媒介节数被一再削减,当局对“把时间还给华文课”的呼声充耳不闻,《2013-2015年教育发展蓝图》再进一步增加华小的国文课,如此一来,华小在名义上仍是华文小学,实质上已是半所国小。

华小直如黄台之瓜,何堪如此三摘四摘?

陈耀泉博士说,政府从未制定强化华校的政策。

老实说,不弱化华小特质已属万幸,尚敢冀求政府强化华小?

政治需求对待华校

政府一直以政治需求来决定对待华校的政策,并非从教育专业态度来办理华小;政治需求则全凭假设和意图,从独立至今都假设华人的母语教育妨碍了国民团结。

也正因为我国以政治需求来办教育,所以,耗费庞大,收效小,素质尚且不如拨款远比我们少的越南。这话可是三年一度的国际学生评估结论。

有人“另辟蹊径”来解读华小逐步增加国文课之事,他们认为国文教师过多,于是当局用增加华小国文课来安置这些过多的国文教师,以避免他们毕业即失业,华小乃不得不“尽国民义务”,协助政府解决人民的就业问题,所以,早就有人说单是师训政策就足以令华小变质,无须用到教育法令。( 罗汉洲

 

正视历史课程纲要的偏差


2014-06-26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曾真
 

历史总是让学生们觉得沉闷无聊,可有可无,殊不知,历史教育可以改变国人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和塑造国家价值观。好的历史课本对于孩童的身份认同和国家意识的塑造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不可轻忽对待。

且看日本的例子,日本二战期间对世人犯下的错,在日本历史课本中完全消失或一笔带过。日本政府如此篡改历史,掩盖错误,令人髮指!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具政治和民族色彩,为了自身国家利益,无视史实,实不可取。

针对最近华小四年级历史课本众多与史实不符及翻译不周的一箩筐问题,华社已有所行动,将问题反映给教育部,希望当局能儘量修改,正本清源。华团的行动值得讚许和支持。但是,问题的根源其实一直没有解决,即课程纲要的编排。

小学、中学每个科目的课本,是根据教育部课程纲要编写。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司(PP K)正是其中的负责单位。通常PPK会找一群资深教师或教育工作者讨论编写,拟定出课程大钢、思想、原则等。

课程纲要一旦制定下来,接下来的参与者,从编写到出版,全都只是棋盘中的棋子,只能努力地根据游戏规则下棋。但是,依照过往经验,参与者一旦发现游戏规则有问题而上达,答桉却总是石沉大海。最后在出版时间的压力下,有问题的课本就这样被推出来了。

暂且不论其他科目,就针对华小历史这一科目一旦出了问题,得从课程纲要上作方向性的修订,课程局为甚么没有一个负责人出来说明或解释?

明年五年级的历史课本已经如火如荼的在进行中,使用的应该是相同课程纲要的延续,而后年六年级的历史课本也一样,如果不从源头下手,对症下药,问题根本无法解决。(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曾真)

 

侨庆华小新校舍有感


2014-06-26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了然
 

日前翻阅《大柔佛》,一张熟悉背景的新闻照勾起我片片回忆。照片中正被拆除的建筑物,不就是我于8年前首度晋升学校行政人员的侨庆华小笔直的旧校舍。20066月上旬从峇县永平远赴兴楼侨庆报到履新兼修课程副校长,校舍前笔直的柏油路,篮球场及草场,是我每天清晨5点晨跑的跑道。

由于远道而来,来回几百公里蜿蜒路途,被迫居住在刚刚落成不久的教师宿舍。兴楼地处东海岸,靠海气候夜间酷热无比,所带来的棉被及冷衣都没使用过。由于怕热,每天无论几点上床就寢,次日清晨5点之前必定起床。如此只好在校园內做早操,既可打发时间,又可强身健体,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在该地度过3个月光景,虽然与董家协不熟络,但我非常佩服当地居民热心教育,出钱出力为学校增添设备。他们一呼百应,使侨庆学校拥有巍峨堂皇的大礼堂,先进的教师宿舍,资讯设备及资料中心,应有尽有。美中不足的是教室陈旧,食堂简陋。事隔8年,食堂与新校舍皆已建竣。新校舍即將启用,令人欣慰。在此笔者向翁秀兰校长,全体老师以及侨庆董家协表示热诚祝贺。

笔者在侨庆区区55天,毫无建树,愧对全体师生。因缘际会被调职回乡任爱群一校兼修课程副校长。在侨庆期间对于翁秀兰校长办事认真勤奋及全体教职员合作无间留下深刻印象,迄今回味无穷。

当时侨庆华小乃丰盛港4所华小中学生最眾者,不下500余人。男生都剪军装头,渔家子弟占多数,近海故皮肤较黝黑。晨早到校就勤练排球基本功,直到第一节钟声响为止。无怪乎当时丰盛港排球打遍柔佛无敌手。每天下午各年级留校上补习课直到下午4时继续课外活动。每周制服团体及学会各1天,另2天为体育项目。学生基本上是全日制学习。对我这初来报到者感觉文化震荡,与之前校风大相逕庭。

当年9月上旬获教育局调职回乡,雀跃万分,心里却忐忑不安,难以向翁校长请辞,有感辜负及有违翁校长期盼,只能以接任者更优秀来抚平愧疚。匆匆3个月浑浑噩噩,感恩翁秀兰校长、张文狮校长、鑾增校长、廖副校长、薛副校长、纪老师及符老师给予我在异乡服务的帮忙。(星洲日报大柔佛)

 

国语


2014/6/24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 杨艾琳
 

小学生说:我不懂老师教什么。

国语老师说:制度乱七八糟,要我们怎么教呢?

家长说:这些语法学来做什么?

于是,家长问老师,老师说要温习。家长问校长,校长建议补习。结果,家长回到家,拚命叫孩子复习。孩子心里头,最希望休息。

国语究竟是孩子学习的科目,或是刁难老师的教学大纲,还是令家长爱莫能助,却不能避免的升学条件?

是的,国语这一科就是一连串的问號,却没有人能解答。大家心里只能往政治动机、种族权力、金钱利益想,赌气之后,不了了之。作为大马教育制度下的老师、学生及家长,怎样才能生存呢?

浅见以为,生存之道有二:一,苟且偷生;二,认真看待。

有些人因为自己不懂,就送孩子去补习。幸运的,好老师教懂了孩子。不幸的,补习老师告诉孩子,学校老师教错了,他的才对。结果孩子越学越糊涂,越学越厌恶。

苟且生存的老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下,有了非常合理的借口,把教学的责任推给家长。但是任何人都知道,即使你从课本的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朗读、默读、审读、细读,重复它20遍,你还是找不到解释语法的篇幅。但是孩子的功课,语法佔了大部分。积极的家长买小学参考书,上国家语文局的网站搜索资料,每天放工回家,挑灯夜读,才能勉强应付孩子的小学国语作业。

有的老师觉得向小学生解释什么是ayat majmuk、什么是kata sendinama,实在太难,也太麻烦了。于是就叫孩子抄答案。眼镜没戴好的,或者心不在焉而抄错的学生,老师就打个叉,再叫他抄同学的答案。

许多人怪罪老师教学不专业,也有许多人同情老师。但是老师能否在制度之下,稍微变通?比方说,自己好好研究教育大纲,再以最浅白的方式,简化给学生学习?印刷错误的习题,或不够精確的问题,自己稍作更改,让学生比较容易找到答案?不懂的答案,可以直截了当告诉学生,再和同事研究,什么才是正確的,而非马马虎虎挑个答案算了。

家长和老师的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我们的马虎、含混、推卸、消极,及不懂之下的情绪发泄,將会是他们负面的学习模式。在这个不完善的制度之下,如果我们要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及老师要学会担当,认真学习,谦虚教导。毕竟,语文学习不是关键,正確態度才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