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蓝图的另类看法(上篇)
2014-06-0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陈纹达
不久前,吧生滨海老友会主席陈精明主动联系,安排一场支持“董总第二波签名运动”交流会,邀请我当主讲人。这是我第一次单刀匹马出席华教课题的交流会;我把讲题定为“教育蓝图———我的另类看法”。
我的讲话还没有进入主题之前,我问大家对教育大蓝图的看法:请问有谁觉得教育蓝图不好的请举手?有半数以上的人举手认同这个说法。
再请问有谁觉得教育蓝图是好的,或者没有什么不好的,请举手?现场是疑惑的表情,没有人举手。
以上得到的答案与表情是可以理解的,也在我预计之中。
专家对国情不了解
其实,教育蓝图整体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好!
教育部花了整两千万请了海内外学者专家拟定这教育蓝图,勾画出马来西亚教育未来该走的路;简单概括来说,如培训老师以提升老师的教学与教育素质、加强科技与数理的教学,加强英语的学习以便与世界接轨等,都是政府应该尽本份去完成的职责,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些海外的教育专家学者并不了解马来西亚本地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与建国的历史背景。不了解这多元的国情,所提的也只能是依据不完整的资讯提供他们专业但片面的看法,而国内的所谓专家又有几位是公正不阿的?
要拟定教育蓝图,教育部一定会有他们本身的一套指导方针与指标。所以,在团结国民的课题上,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就有了不符合国情的偏差建议;所谓的偏差建议就是沿顺着指标拟定教育蓝图以实现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就是实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语文”的单元同化政策以达到一个马来西亚族的特征。
剥夺学习母语权利
教育部曾在《2006-2010年首要教育蓝图》提出“民族国家”和“打造国民学校为首选学校”的政策。
在《2013-2025年教育蓝图》及“巩固国语、强化英语”的政策里再次出现“民族国家”的理念,更进一步实行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加速实现“民族国家”的目标,透过打造国民学校为所有家长的“首选学校”的有利局面来达到《1956年拉萨报告书》“一种语文、一种源流学校”的最终目标。
我曾经针对政府要“打造国民学校为所有家长的首选学校”是政府应该尽本份去完成的职责,提出我不同的看法;政府应该以提升国民学校老师的素养与教学素质,在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下对待各族群母语教育的需求,让国民学校做出成绩以吸引家长的认同。但是,跟“巩固国语,强化英语”一样,政府不能够因为要“打造国民学校为首选学校”而以行政手法,我再次强调,是以行政手法蚕食其他族群学习母语教育的权利并压制其发展空间,为“首选学校”创造没有得选择的选择,最终导致家长被逼无奈,唯有把孩子送入没有得选择的选择的“首选学校”了。
独中生应学好国文
要加倍提醒的是,教育蓝图并没有明目张胆的说明会关闭与消灭母语教育,甚至列入会继续维持华小与国民型中学的开支拨款,而是隐藏在“不起眼、看不见”
的最终目标底下。这就是为什么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与叶娟呈副教育部长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政府不会关闭与消灭母语教育,甚至挑战董总指出教育蓝图那一页那一段有说到要关闭与消灭母语教育。
当我们在强调捍卫母语教育的同时,请不要忘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马来西亚是我们的祖国;我们不应该把国家与政府混为一谈,而是认识国家与政府的差异。
认清这个事实,学习马来文国语就变成了我们避不开的义务与责任,是应该受到鼓励的。但是,政府不能够因为要“巩固国语,强化英语”以蚕食的行政手法牺牲其他族群学习母语教育的权利。我在多个私人场合就强调独中生必须把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的国语考好,让成绩证明我们独中生没有忽略国语的学习。
我对教育蓝图的另类看法 (下篇)
2014-06-04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陈纹达
语文是学习与沟通的桥梁,这并不等于我们必须成为语文学家;政府误解学习语文的涵义,实施过激的学习国语策略,揠苗助长,弄巧成拙,引起反弹。
而学校为了达到教育局规定的国语成绩指标,自然会自我调整,牺牲学习母语与母语为媒介语课程的课时;国民型中学的华文课不就是如此被蚕食了吗?
这就是政府历经几十年与华教团体周旋后,更隐性式市的入侵策略;大铁锅底下的火,不升反降;温水中失去危机意识的你,可会感觉母语教育末日的将至?
节录董总网页中有关教育蓝图的分析:“回顾历史,《1967年国语法令》的实施,英文小学从1968年开始,在加强学习国语的政策下,各科目逐渐改用以国文作为教学媒介语;7年后,英文小学最终完全消失。
英小灭亡应引为鉴
如果华小从四年级到六年级逐渐国小化,到时华小仅剩下的一到三年级,这还算是完整的华小吗?长此下去,华小就会走向当年英文小学灭亡的道路,实现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最终目标”。
英文小学在短短的7年灭亡,不正是我们该引以为鉴的历史教训吗?
教育蓝图的详细解读,可上董总网页: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481:2012-10-052013-2025&catid=166:2012-10-05-06-40-56&Itemid=102为增强公信力,教育蓝图在定稿前也开放给所有社团与教育团体反馈意见及提呈备忘录;董总在蓝图计划前的受邀对话会及定稿前后都提呈了备忘录。但是,董总所提的,几乎没有一条被纳入最后定稿的蓝图内。
我在“谁在分裂华教”一文中引述了已故教育家严元章博士针对当时教育报告书,而且不厌其烦的重复他曾经说过的一段话:
报告书须根本修正
“这本教育委员会报告书的内文,一共有49页,分为主文18章,附文13件。里面的种种建议,好的不少,坏的也不少。就数量说,好的或者比坏的多;但就性质说,好的是枝节,坏的却不只是枝节,并且是根本。
所以,这本报告书如果不作根本的修正,以这本报告书为依据的新教育法,如果不摆脱报告书的根本错误,当然不会是我们所能够接受的……”
再次重述我在其它文章中提过的对教育蓝图的比喻:“教育蓝图就像是一块被描绘成多么好吃的大饼;但董总看到的是这块大饼内隐藏着的断肠毒药!”
这个断肠毒药才是根本,是核心问题!是我们应该积极支持董总“反对教育蓝图不利母语教育签名运动”的根本,而且是刻不容缓!
动起来吧!爱我母语教育的同胞,此正是时候!
校友会誓作为董总后盾
2014/6/2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杨承炎
董总为了捍卫华教永不变质和发展,发动了全国性百万人签名运动,反对“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内不利母语教育与发展政策和措施,却迟迟未达到目标。
国内捍卫华教团体,除董教总为首外,还包括校友会、华团、乡会及党团等,旨在争取各族人民能享有受公平的母语教育体系,由小学到大专院校。
居銮县的华小由高峰期的27间,减少到今天剩下21间,校友会也仅有3间,即居銮中华学校校友会历史最久,组织涵盖中华中学,中华一、二、三小4校的校友都可参加,另有加亨华小校友会和甫成立的博爱华小校友会。
笔者记忆犹新,博爱华小校友会首任会长冯耀荣就职时强调,成立校友会的宗旨除协助母校发展外,更要义不容辞的作为董总之后盾,捍卫华教永不变质和发展,且要付诸行动,否则沦为空喊口号而已。
居銮县3间校友会有行动了,将主办一项别开生面的董总百万签名运动之夜,以宴会方式进行,同时获得捍卫华教工委会统筹,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展开签名运动,能达到100万个签名目标。
这项在居銮区展开的签名运动,华社和爱护华教工作者,以及广大公众捍卫华教工会成员长期风雨不改,分别在较大型的活动场地,早市和夜市摆桌,要求大家支持签名之精神,值得表扬。
因有关签名运动影响深远,且关係到未来华教是否完整性,大家须高瞻远瞩,认真看待《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内存在不利母语教育发展政策和措施内容,响应签名,并加以修正。
董总如何应对新局面?
2014-06-0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庞萱
董总主席叶新田受首相署之邀,日前出席在北京举行的马中建交4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被外界形容为破冰之旅,因为这是首相署有史以来首次邀请董总代表出席首相到国外的访问活动。
叶主席在北京接受我国电视台专访时说,这是自马中建交40年来,政府第一次邀请董总出席有关的活动,可见董总受到政府的重视。他希望董总在马中双方教育合作方面扮演协助的角色。
改变过去斗争方式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透露,自前年首相纳吉应邀出席董总新春团拜后,首相署便经常邀请董总出席首相署举办的诸多高层次活动。
此外,近年来教育部举办的活动亦有邀请董总参加。
董总接下来要如何应对此种新局面的发展?值得董总和关心华教的人士的正视与关注。
董总自1954年成立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争取接受母语教育和华教权益的立场始终如一。作为民间的一个教育团体,不论其斗争旗帜如何鲜明,争取权益对华裔如何重大,现实的考量及权衡仍不可或缺。
董总不同于一般的非政府组织,不宜自陷于扮演反对党的角色。这样做不利于董总争取华教权益,亦无益于斗争策略的灵活应用,争取到更大的活动平台和话语权。简言之,董总不应陷入过去的斗争意识形态中,凡政府倡导或推行的活动或举行的会议,即便受邀参加都一概敬谢不敏,以保持对执政党的距离。
采超然不偏颇立场
自上届3‧08大选及本届5‧05大选之后,我国政治生态和现实环境发生微妙的变化,反对党在数州执掌政权。在两线制雏形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执政党和反对党掌握的政治权力和资源不像过往般那样相差悬殊,这有利于董总争取两大阵营的支持和协助。
在处理华教事务的态度上,董总宜采取超然而不“偏颇”
反对党的立场,更有利于华教斗争路线的开展,达致左右逢源而无往不利的处境。
董总灵活而节制地选择参与两个阵营的活动,人民尤其是友族同胞对董总的刻板印象或因此而改观,不再以为它是与政府唱反调的民间教育团体。
董总能做的或要做的是,站稳既有的斗争目标和立场,争取两个阵营的支持与协助,超越政党而不避政治,并与其为友,站在有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