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7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372 辑



谁在分裂华教(上篇) 


2014-03-15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陈纹达
 

南方客回应在下的文章写了一篇〈为华教放下私怨和私利〉的文章。

非常感谢他文章的标题认同在下〈历史、私怨、私利,紧捆华教〉的结尾:“本着热爱华教、爱护华教的心,请抛开私怨、私恨,应对当前华教的危机处理”,遗憾的是缺少了我文章中结尾:“敬请给予善意的批评与建议,让华教的路更平坦、顺畅的达到你我期待的水平”的真诚期待;这也是我希望看到的明灯!

假如南方客有认真细读《南洋商报》言论版2014-01-07刊登张树钧的〈谁是华教领头羊〉与2014-01-11伦旋的〈华教第三势力边缘化董总?〉,当能看得出我的文章〈历史、私怨、私利,紧捆华教〉,都是以事实逐点回应,而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或以讽刺他人来维护董总“老大哥”的地位!

不怕强权维护华教

董总被赋予重大责任的"领头羊"头衔,已经非常清楚的交代,说明是在紧急会议中由草根提出通过的临时动议,举手赞成的包括教总唯一代表;有哪个团体或个人对此头衔不满或持不同意见,可以要求这些出席的代表民主开会讨论要求收回,无需对董总指指点点。董总不怕强权,务实维护华教利益,这虚名无关重要!

南方客无视董总在20121125日于八打灵Amcorp Mall对面大草场召集的《反对教育大蓝图初步报告》万人大集会,在其文章中说:“……其实,如果董总真的关注教育大蓝图,就应该在政府20129月公布教育蓝图初稿后,马上发起签名百万签名运动,并带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诉,而不是选择在教育蓝图定稿前的两个月才匆匆忙忙发起签名运动,这根本无补于事”是有心误导读者,企图引起读者对董总的误解和不满;这将影响董总发动第二波的反对教育大蓝图不利母语教育条文百万签名运动,对华教有害无利!

先向华社提供预警

1125万人大集会集合三大民族、朝野政党、华团代表等,是董总凭藉几十年与教育部抗争累积的经验,先发制人的一项运动,在教育大蓝图未正式公佈前为华社提供预警!

教育大蓝图正式公布时因此少了许多对母语教育不利的菱角,转为隐晦!也是因为这样,才会有看不清不利母语教育核心问题的华教第三股势力的出现,“经周详考虑”的备忘录提呈给团结部长。

因为篇幅的关系,我在“领头羊与一言堂”没有详细说明董总2012年发动的3259261125三场大集会及2013年的反对教育大蓝图不利母语教育条文签名运动,都是应时事需求,经董总中央常务、中央委员会,甚至全国各州董事联合会联席会议开会详细讨论、认同后通过的议决案。

就算有一些团体包括教总,不认同如此透过内部得到认可通过,再召集扩大会议详细报告华教面对的困境及建议所要采取的行动,寻求各华团的共识与支持的一个民主开会程序,然道董总就因为几个团体的不认同、不支持而不于进行了吗?以“一言堂”加罪于董总领导人,合理化避开敏感的反对教育政策不利华小发展与生存的行政措施大集会,是有心人分裂华教的阴谋诡计。

 

谁在分裂华教 (中篇)


2014-03-16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陈纹达
 

也许,以笔名写评论的南方客对董总领导人也是怀有私怨的人之一;这可从他这句"但这几年来华教内部纷扰不断,而且都与目前的董总领导人息息相关"看出。他把一项明显的双方针对不同课题的看法简化为董总领导人的"私怨";他笔锋一转要求"为了华教千秋大业,当前的华教领导人是时候为华教放下私怨和私利,以免影响了捍卫华教的工作",再次对华教两大团体的不同意见,如对批文的两极化解读,"关丹中学"的"私"与"独",第二阶段国语课时的180210分钟的不同看法,描绘成是"华教领导人的私怨"可视为是恶意的。至于隆雪华堂的第三股华教势力是否有心边缘化董总都已经在我的其它文章予以说明,请南方客上南洋网言论版详细阅读。

假如社会大众没患失忆症的话,当能记得去年副首相兼教育部长在推介教育蓝图后的记者招待会宣布说,"教总、华总及校长职工会三个团体同意把国语的教学课时调高至每周240分钟。"董总一路来所坚持的第二阶段国语180分钟课时是秉持于20091217日七大华团包括教总呈于首相备忘录中2.7条款的精神;面子是人家给的,草根心里有数!

报告书须从根本修正

七大华团备忘录可上网细看:http://www.djz.edu.my/resource/images/doc/memorandum/20091217memorandum-bc.pdf教育蓝图就像是一块被描绘成多么好吃的大饼;隆雪华堂看到的是有些缺陷、不够完美的大饼;董总看到的是这块大饼内隐藏着断肠毒药!

已故教育家严元章博士针对当时的教育报告书曾经说过:“这本教育委员会报告书的内文,一共有49页,分为主文18章,附文13件。里面的种种建议,好的不少,坏的也不少。就数量说,好的或者比坏的多;但就性质说,好的是枝节,坏的却不只是枝节,并且是根本。所以,这本报告书如果不作根本的修正,以这本报告书为依据的新教育法,如果不摆脱报告书的根本错误,当然不会是我们所能够接受的…”

只是在枝节间兜转

同样的,《2013-2025年教育蓝图》提出实行“巩固国语,强化英语”政策。此政策的目的是建立“民族国家”,以实现具有“民族国家特征”的“一个马来西亚”。“民族国家”是实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语文的单元同化政策。

笔者怀着些许期待出席了三次隆雪华堂召集的"跨族群教育改革圆桌会议";会议除了重复教育蓝图内"好的枝节"与一些不足,如不公平、不平等对待等,对母语教育不利的"坏的枝节"这根本源头,略有提及,没有核心关注,只是在枝枝节节兜着转,空洞而浪费应该即时反对教育蓝图内实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语文”的单元同化政策的宝贵时间!

 

谁在分裂华教(下篇)


2014-03-1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陈纹达
 

以下是圆桌会议非常认真讨论要提呈教育部的七个议题,其内容是一般的看法(教育大蓝图也有触及),却没有触及即将导致母语教育变质的核心元素:

1.教育使命及哲学

 2.公平议题(……国家应该拨出公平的款项以及资源予各源流各学校。)

 3.平等议题(联邦宪法赋予母语学校存在的权利,并给予同等及公平待遇,……)

 4.团结议题

 5.下放教育权力

 6.素质与策划议题(教育大蓝图的素质教育、加强数理科教学与世界接轨等)

 7.教育监察委员会

七议题无解决方案

以上七个“宏观”的议题就是南方客口中他们的“更积极的角度来化解教育大蓝图对华教负面的冲击”;如何实现与执行,知易行难;教育政策的制订与执行,一切不在我们掌控之中!比如圆桌会议上只能纯粹建议政府成立教育检察委员会而已;什么设立独立、中立与公正的监督委员会只是美谈,七个议题没有提出实质与具体的教育改革解决方案。

在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的坚持下“已决定,为了确保这些愿望都可以实现,1996年教育法令必须修改……”才得以保留在序言的结尾一段!

除了政治干预政策朝令夕改,执行上的不力与偏差、好高骛远、揠苗助长,过多的行政指令造成教师过多的文书工作,老师的教学素质与态度等才是我国教育程度滑落的原因,岂是在圆桌会议上提出讨论,要求关注的七个议题可以三言两语解决的?

多份力量应加非减

南方客的在文章中说:“以隆雪华堂为主导的华团经过周详考虑后,以另一种形式来争取华教的权益也不出奇。

其实,华教运动多一份力量,这是好事。”证明第三股华教势力存在的事实!

我不否定多一份力量是好事;这一份力量应该是“加”而不是“减”!董总担忧的,跟其他华团担忧的华教分裂,涵义各异;组成华教第三股势力的华团看不清教育大蓝图的核心问题,被隆雪华堂以“经过周详考虑后”,堂皇的“好的枝节”牵引,淡化母语教育变质急待紧急处理的核心问题,再“以另一种形式来争取华教的权益也不出奇”。正是分裂华教的另一个源头!

 

华校生与校史讲授


2014-03-16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安焕然
 

就读宽柔中学初中一的女儿放学回来,拿著一张历史科的课外参考资料,诡异微笑对我说:“爸爸,考你宽柔校史。”女儿问了好几道题,考不倒我。直至问及:宽中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宣佈拒绝改制,成为全马第一间华文独立中学?我太有“自信”回说:19571228日。女儿:“爸爸,你记错了,是18日。哈哈哈哈哈!”高兴地手舞足蹈。原来,华校史和乡土教育就是这样被“激”出兴趣来的。

我问:你这份参考资料,考试会出吗?“会”。果然,本学年的历史科统一测验,就出了“宽柔校史”(7选择题和2填充题),比重不轻。初中一第一学期讲授校史知识,並列入考试范围,这是一项很有意思的教学策略,应为宽中历史科本土教学而鼓掌。乡土史、地方史,本就该让初学者一开始就接触。毕竟,历史一直活在我们的身边,是生活中可以感领到,引起共鸣的知识。

我把这项讯息张贴到面子书,虽获过百个“赞”,但也有朋友讲说,宽中历史考试出校史题,是形式主义,没有太大意义,学生背过就忘了。见仁见智。我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当年我读历史,也是考完就忘,但仍然很喜欢历史。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况且当年读历史,我总爱把焦点放在“唐宋元明清”的中国史,而如今的宽中历史教学既在初中一就重视校史等乡土史的讲授,显然是项突破,理应正面看待。

需要强调,华校史、乡土史的讲授,其更关键之处恐怕还在於任课老师的心態及其教学方法。如果老师自己对校史的认知缺乏一份温情,对乡土教育也缺乏基本的认识,却整天嘮嘮叨叨,在一边直嚷历史“教不完”,那又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喜欢历史。他们不喜欢的,其实是那些枯燥乏味和强求死背硬记標准答案的歷史课。当历史教育成了教条教育,自然令人生畏,无聊透顶。

换句话说,学生是可以喜欢历史的,关键在於教材如何编写?教学宗旨何为?老师怎样教?有些历史老师上课以“讲故事”吸引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缺点是故事讲多了,学生纵觉有趣却不易抓得住重点。另,有些老师很会整合史料“抓重点”,给学生一条清晰的历史因果脉络。惟其缺点在於容易功利导向,学生纵易操练歷史习题得高分,不见得就对历史產生兴趣。教学素质更佳的历史老师,不仅能平衡前述两者,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昇分析问题的能力,並培养他们对社会关怀的心向。这样的历史教学方式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为宜。

中学历史教育是一个整体教学。建议华校史结合乡土史,回归到常態化的独中教学编制。这些自编的乡土史教材不仅限於初中一的考试测验,还需要后续更深化的教学引导。每个不同阶段的乡土史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状態和智力发展。例如初一的校史教学,可以游戏或小考方式,满目好奇。学生对校史常识如数家珍,能够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但若在初中二以后还是以同样方式教导校史和乡土史,不易再有“我记得比你多”的满足感,而且也有可能把学生引向死读书的胡同里去。

培养学生对华校史、乡土史的兴趣和认知意识,也不一定只是历史科老师的工作。它需要跨学科的配合。例如美术科老师带学生到校园年代最久的楼群画画写生,会是个好素材。语言科老师在课堂以校史和乡土史为题,举办演讲比赛和辩论会,也是可取的引导。对高年级学生,透过研討或以申论题考验学生的历史认知,从培养兴趣的校史常识更积极的转向为对华教意识的自觉,对乡土的关怀,从而培养学生对华教存有一份严肃的责任感,更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它已不仅仅是校史荣耀、地方性记忆了。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作者:安焕然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