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6日星期三

70载同行‧8校合并走过艰辛岁月 四维华小搭精明列车



2016/07/06 中国报/柔佛版

报导:黄慧琪/ 摄影:张来星

由于一些建筑物的材质用木所建,四维
华小如今面对白蚂蚁腐蚀问题。
 从简陋的教室和教材,摇身变成跟上21世纪精明教室,四维华小走过艰辛的70年岁月,已成为一所设备齐全的大型华小!
早前因紧急法令,加拉巴沙威方圆5公里内的启华、大同、中山、育青、育英、中南、汉桥一校及二校8所学校被迫集中,并合并在加拉巴沙威新村的大同学校(即现在的四维华小)上课。
其中,因汉桥一校建于1946年,所以四维华小的年份也没有因为合并和更改,反追算回8所学校成立最初年份,所以四维华小历史也有70年。

经过战火洗礼
走过70年岁月并不简单,对此《中国报》也访问负责筹办四维华小,看着四维华小“长大”的元老,即该校前家协主席黄较(68岁)、詹道娟(63岁)、建校委员会财政李玉然(70岁)、现任副董事长黄永兴(75岁)及现任董事长兼加拉巴沙威村长张亚环,来叙述当年学校合并经过。
黄永兴说,在紧急法令后合并的学校原本名为“大同学校”,但1952年时由当时的董事们商议更名为“四维华小”。
他解释,因为该校秉持着“礼、义、廉、耻”的态度来教学,恰巧“四维”和“沙威”谐音相同,名字因此而来。
他说,当时四维华小可说是经过战火洗礼后的初生“婴儿”,因当时正好是日军统治时代结束,英国统治的第二年,也正因为才光复不久,所有事务都必须重新开始。
“看到四维学校发展至今,非常感动,因为尽管早前先贤们面对多么的恶劣及艰辛的环境,都为下一代学子奋斗,创造受教育的环境和机会,才让四维华小有如今的面貌。”
他说,早前学校的建筑物、桌椅都是以木板所建,从简陋的校舍发展自信有完善的堂皇课室,一切得来不易。
出席者包括四维华小校长黄美真。

教师上网找新教材
科技发展迅速,教师们紧跟时代脚步,从网上索取新颖教材教导学生,让新村学生不“落伍”。
四维华小家协主席蒋运发说,随着科技一直在进步,尽管学校地点位于较偏僻的乡村,但教师们也开始学习从网上索取资料来指导学生,让学生也跟上时代步伐。
他说,虽然传统教学法有其价值,但毕竟现在已跑到网际网络时代,所以教师们的教材不再局限于课本,网络搜索到的资讯也可用在课堂上。
另一方面,李玉然忆述,还记得四维华小的“前身”大同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只有13人,当时学校只有木板钉的桌椅,之后靠董家教及各方热心人士帮助下,才有今天高楼矗立的校舍。
他说,学校的一点一滴都是先辈付出血汗而成,希望后裔们好好善用这些设施,不要辜负先辈们的努力。

长安馆摆放沙威历史
四维华小有一家“长安馆”,摆放属于沙威历史典故,缅怀先辈!
蒋运发说,从先辈口中得知,其实加拉把沙威的前名为“长安村”,后来因发展后才改名为加拉把沙威新村。
他认为,这些历史典故都值得被记载,因此早前和校方、董事及家协讨论后,决定在校园内建一所属于沙威的历史文物馆,保存沙威历史典故。
“长安馆主要摆放著旧时代沙威先辈用过的鸡公碗、课本、盆子及草帽等旧文物,让来参观的人了解沙威新村的历史,也让后裔了解先辈在沙威的生存过程。”
他说,此长安馆开放让公众参观,但希望公众们能避开学生上课时间参观。

或筹款解决蚁蚀问题
四维华小早前建筑材料是以木板所建,如今面对白蚂蚁腐蚀的问题。
张亚环说,学校目前的硬体设备充足,唯学校B栋白蚂蚁腐蚀情况严重,担心倾倒问题。
他也说,若是住家要清理白蚂蚁问题很容易,但学校会是项大工程,因此之后或会举办筹款活动,来解决眼前的问题。
他也说,尽管四维华小已有校舍、礼堂等,但董家教仍希望有机会建一座大讲堂,让学校设备更加完善。
他说,虽然该校已有礼堂,但由于礼堂过于空旷,难以让学生集中,若要举办讲座会等活动都较为麻烦,因此希望建一所大讲堂,举办更多有意义的讲座会等活动。

老人学上网看新闻
以前的“报纸”就犹如现在的“手机”,早在数十年前,报纸是唯一接收外界发生什么事情的管道。
黄较说,在电子科技还没有开发的年代,报纸是他们接受讯息的唯一管道,以前家人都会聚集在报摊,购买报纸,了解外面世界第一手消息。
“但随着科技化,现在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学习使用手机上网看新闻。”
他说,网络上也充斥不少假新闻,所以还是会选择有信誉报章新闻来翻阅。

《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