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日星期一

《3·25 评论专辑》 (九)

正视325抗议大会
·光华日报/二零一二年四月一日 /言论版·
——文:谢诗坚

原本预算不少过5000人出席的抗议大会,结果超过1万名人士参加,证明了董总主办的325抗议大会是成功的。
这项抗议大会主要是针对政府迟迟不能解决华校教师短缺的问题而引发;同时也促请政府即刻将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调出华小,再把具华文资格的教师调回华小服务。
从大会一致通过的四项议案来看,董总的两大主目是反对派不具华文资格的老师到华小执教和要求培训华小所需的师资,俾一劳永逸地解决“货不对办”和师资荒的问题。
根据董总发布的讯息,打从1968年开始,华小就发生师资短缺的现象,例如1968年短缺1172名,到了1987年竟高达5688名,继后情况有所改变。但在2008年时,仍缺4172名,而在2012年正月的数目显示,还是短缺2337名。
另一方面,讯息也透露在2009年时,国内的临教人数是3678名,而在2010年的统计,仍有3782名。由此可见,临教一直被用来填补老师的空缺。但如果派不具华文资格的老师来华小执教,以为将可缓和师资荒,那则是用一个“错误”来堵住另一个“错误”。其结果是被认为“大错特错”,而有了325的抗议大会。
未能抚平华教激动心情
虽然在这方面,身为教育部副部长的魏家祥有提出8大措施来缓和争执和矛盾,但调走百余名不具华文资格的老师和允许校长聘请临教,还是未能抚平华教的激动心情。
正如董总主席叶新田说,在过去40年来,一直未能解决问题。所作的承诺变成空头支票。因此他进一步说,如果问题仍不能解决,怒火将继续燃烧,而在各地的抗议行动将会如“星火燎原”。
对此,前董总主席郭全强希望不要再有抗议大会,言下之意是促请当局解决华小的师资问题,不要再发生抗议行动。
无可否认的,不仅是郭全强与会的发言人皆认为关键在于国家的单元教育政策的实行。如果能朝向多元开放,则华小的问题将在教育政策的调整下获得解决。
就此问题,我们也注意到教育部长慕尤丁有公布将全面地检讨我国的教育政策,就不知道是否也把华校问题带入检讨?若是,则我国的教育政策将可能会有一些变动。
其实,华校问题一直是华社关注的大课题,也是被列为政治课题。在独立前,已因法令的修改而将华校收编,例如1956年钟灵中学的改制成国民型中学。
虽然1957年的教育法令是根据1956年出炉的拉萨教育报告书而制订,并未引起太大的争议,但在1961年的教育法令(根据1960年的拉曼达立教育报告书制订),就硬性地将华校体系做了重大的改变。其一是所有的华文小学一概被列为国民型华文小学;其二是所有的华文中学或则选择成为国民型中学,或则成为独立中学。前者归为政府管制学校;后者则自力更生,政府不再提供援助和补贴。
华教重责落在董总身上
在法令生效后,除了华小保留其华文系统外,中学也已分成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由于当时教总林连玉对教育法令的不满和抗议,终于付出了代价,失掉教书证及公民权。
及后华文教育逆流而上,在没有林连玉的领导下,华教的重责落在董总身上。因为获得教总的配合,也组成了我们今日熟悉的董教总的合作体。
长期以来,国民型学校面对的困扰是被分成全津及半津学校,所谓全津即指校地是政府的,可获100%的拨款建校和扩建及修建;至于半津即指校地是私人的,不属于政府的。这类学校若要重建、扩建等得自行筹款。因此国内的很多国民型华小及国民型中学拥有富丽堂皇的校舍概因华社出钱出力有以致之。若学校未自行筹款翻新,则学校将继续保留其古老的校舍和面貌。
与此同时,被列为独立中学的华校就更加需要华社全力的支援和支持,否则得多多自我保重。
在今天来说,全马的60间独中也总算熬过艰辛的岁月,绝大多数也已立定脚跟,且学生人数有所增加。近来更有获得政府拨款资助的例子。这也说明了政府承认独中教育是国家教育的一环,且不再排斥统考的文凭价值。这种态度的转变是否是教育政策的大调整尚待观察。
同样的,现存的78间国民型中学也力争上游,除自行组织起来外,也要求政府作更大的拨款,不要再有半津和全津之分。如果这78间国民型中学被确定为“华文中学”的地位,对华社来说也是一项喜讯。
华小问题还是一箩箩
我们也注意到这类国民型中学近些年已被允许增办,这在80年代或之前是“不可思议”的,但希望这也能蔚成一种风气,再进一步让“华文中学”成为教育的主流之一。
当然更令华社关注的是华文小学的未来。马华在陈修信时代已表明“与华小共存亡“,这是因为华小在改制后具有宪法地位,但部长被赋有权力引用21条(2)的条文来“变质华小”,也使到华社一直坐立不安。直到1996年新教育法令出炉后才取消这一“威胁性”条文,算是政府迈向开明的第一步。可是华小的问题还是一箩箩,从面对半津的窘境到增建的困难,在在使到华社“穷于应对”。虽然在近些年来,华小有获得一些小进展,已从独立时的1284间增至1291间,但师资的短缺和委派不谙华文的老师到华小执教却在近年显得“严重”起来。如果政府未及时纠正偏差,将会使到国内的华文小学有变质的“危机”。这也正是董总抗议大会的内在因由。
正当政府准备让华小获得较多的拨款的当儿,我们吁请政府正视抗议大会的严正呼声。魏家祥如果在喝倒彩声中能促使政府来一个釜底抽薪的解决,也是华社所期待的。
  

魏家祥挨揍的省思
·2012-04-02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谢诗坚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出席325抗议大会而发生被揍事件已成为一个热门课题。有人建议魏家祥报案以让警方查出真相,包括“元凶”是谁。但魏家祥坚持不报案,并说原谅打他的人。他否认有关事件是自导自演。不过,又有网民转贴连环图,指说未见挨揍画面,也就有莫衷一是的说法。
其实,魏家祥遭遇“挨打”并不是大不了的事,也不必小题大做。在当天董总召集的抗议大会上,群情激昂和高呼喝倒彩声乃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不是他们对魏家祥有怨恨,而是他所代表的身分在未能解决课题下,还出席大会也就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来得不是时候,自然发出嘘声来发泄个人的情绪。
大会释放重要信息
从报章的新闻及图片来看,魏家祥是有受到一些“不礼貌”对待,但未造成冲突也是事实。如果说在乱局中魏家祥有“中拳”也是可能发生的事,毕竟政治人物遭人喝倒彩,被人比手划脚乃至口出污言或动手动脚或是不可避免的事,魏家祥也没有例外。只因为他是唯一以副部长身分与会的人,显得鹤立鸡群。群众的不予认同的心态就此流露出来。
为什么呢?因为华校的问题从独立前到独立后都没有获得公平与合理的解决,而这次的抗议大会虽说是因派不具华文资格的老师进入华小执教而引发不满,却也借势抗议政府不解决师资短缺问题,让临教一直成为华小的心病。如果延伸来看华小,它所包含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扩建或重建或搬迁都得华社自行筹款经费,当然在心理上认为华校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即使来到魏家祥当副教长的年代,也还是有不少问题悬而未决的。既然魏家祥不是三头六臂,他也只能局部解决,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华校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魏家祥受点皮肉之痛并不是重要的事,重要的是抗议大会所释放出来的信息和魏家祥又有多少把握来解决问题?如果他是“受命”来参加抗议大会的话(他说得到正副首相的祝福),那么一切好说,因为抗议大会所要求的是确保华小不变质和克服教师荒。
应保华校平权发展
当这两个诉求不具敏感与难度时,我们相信魏家祥可以运用智慧与策略来消弭华小“危机”,毕竟华小是被教育政策所承认和保护的,也就不存在与政策冲撞的事件;至于教师短缺也不是天文数字,只不过三千余名。若在两三年内解决不来,也是说不过去的。
虽然我们不指望魏家祥仿效其前辈朱运兴敢敢辞职来挑战政府的政策(1959年辞副教长,以独立人士参加大选失利,但在1961年的补选得胜);也不希望他学李孝友在退休许多年后才公开承认当年支持华校改制而对华校造成伤害,表示公开道歉(2000年),因为这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想要看到的是一个敢做敢当、有胆识和有策略为华校谋事的副教育部长。即使他的权力有限,但他可以从抗议大会中感受到华社的共同心愿,不能再无限期地用临教来堵住华小的缺口,这是对华校的明显歧视。魏家祥的责任就是确保华校在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得到平权的生存与发展。
文:谢诗坚 (时事评论员)


魏家祥心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2012-04-02/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潘兴才

马华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在325董教总万人抗议大会上,遭受群众高喝“下台”的倒彩;如无护卫人盾保护,他甚至会被愤怒的群众群殴并驱赶出会场。
事后,他对记者说一心抱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去赴会。
横眉冷对千夫指
以逻辑推论来解读代表国阵政府的魏家祥引用鲁迅名句,可看出他的心态和政府对华文教育的立场。在他心目中,他是代表正义和公平的一方;抗议政府歧视或不平等对待华教的群众是处于非正义和非理性的另一方。即使这另一方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对他指责或谴责,他也可以横眉瞪目地冷漠对待。他表明将指责他的“千夫”当作敌人,因为鲁迅的“千夫”就是指“敌人”。
这一解读完全印证了董教总对国阵政府华教政策的指责:即长久不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而增派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员来华小,那是最终使华小发生质变而消失掉——实现单元教育政策。
魏家祥完全了解“千夫指”的新义,却不知鲁迅精神为啥?“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指群众。鲁迅在193124日“致李秉中”里说:“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生儿子海婴)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在这里鲁迅给予“千夫”的新义不是指群众,而是敌人,各式各样的敌人。他是横眉冷对围剿他的反动派的独夫,也是时代潮流的滑浪者,正与魏副部长相反。


俯首甘为孺子牛
魏家祥引用鲁迅名句下联:“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孺子牛”是有典故的。《左传》记载齐景公喜欢与幼儿玩,经常扮牛让幼儿骑在背上走。因此,孺子牛是指给小孩子或小学生骑的牛。鲁迅则赋予“孺子牛”新义,即将之比喻为“人民大众”,与上联“千夫指”相对。鲁迅要做人民大众的牛,宁愿骑着人民大众去同各式各样的敌人斗争。
陷入自相矛盾中                
既然魏家祥也要“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就是愿意心甘情愿地充当华小生的牛马,他又为什么跑去站立在华小小学生的对立面,将本身陷入自相矛盾中?上口所说的敌人则变作下口的主人,真是官字两个口!            
显然的,作为马华领袖而负责华文教育的副教育部长,魏家祥是不甚了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正意义。既要把拥护华教的群众当作敌人,且又甘愿充当华小生或人民群众的牛马,即为他们服务,而不与他们划清敌我的界线。这样的骑墙派如何久“骑”长安?
如此这般的矛盾,或许可解释为:他所代表的国阵或马华已与华族群众脱节;“民之所欲,不在我心”!否则,他就是误解了鲁迅这一对联名句,但还是证明他摸不清华族民心之背向!


 在此附上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文:潘兴才                           


   

如何解决华小师资荒
· 2012-04-02/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盛琼荣
多年来,华小师资荒的问题,政府一直没有解决,原因是我国实施种族主义的教育政策,教育不民主所造成的原因。
我国的教育政策必须改革,一个民主政治的国家,应该实施民主教育,各民族一律平等待遇,例如训练(华小)师资解决华小教师资荒。
华小是国民小学,也是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乃培养国民读、写、算,基本的生活技能、良好的品德,同时,普及教育强民强国为目标,因此,义务教育的发展全部是政府的责任,包括校地与建筑校舍、学校设施、教育经费、师资训练等等,这是全世界各国的趋势,我们必须了解义务教育的意义向政府争取,发展华小所负起的全部责任。
训练师资解决师资荒
我们从教育哲学的观点,教育与政治息息相关,教育受政治的管制。所以,有国家的教育政策,如果是一个民主国家,实施种族的教育政策,教育不民主,人民肯定群起反对要求教育民主化,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华小师资训练等)。
我们从这个观点教育的问题就是政治问题,要解决教育上种种问题要有政治力量,有人认为教育不该政治化,这观念是错误的,教育问题必须通过政治来解决。
因此,如何解决华小师资荒的问题,马华公会应负起责任,以政治的力量,向政府争取承认独立中学统考资格以及高中三文凭。今天,全世界已承认独中的学术资格,我国为什么不承认?独中生是华小师资的主要来源。 
教育问题必须解决
如果独中统考资格以及高中三文凭受政府承认以后,就是华小唯一的师资来源,否则,华小师资从哪里来?
因此,我们必须以政治的力量争取承认统考资格以及高中三文凭,即可开办华文师资训练班,以两年的专业训练,培养华小师资,解决华小师资荒的问题。总而言之,华社与马华公会必须以政治的力量向政府争取承认统考资格以及高中三文凭,开办华文师资训练班,这才是关键,但华社与马华公会是否有政治实力?
如果教育问题年年依旧,争论不休也不能解决,华社的担心将永远无法消除。
文:盛琼荣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