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六)

华教制度化拨款,很难吗?

东方日报/名家/ 2012/04/16
~作者:林家祥

今年檳州政府,再次制度化拨款443万令吉给84间华小,引来教育界和政界的关注,同时也在拋砖引玉提醒国阵政府,切勿再实行5年一次的“糖果”分配,成为“政治武器”!

这种制度化的教育拨款,对檳州人来说已不再是第一次的“初体验”。或许全国人民也已经知道,自民主行动党在檳州执政以来,每年都有这类固定性的拨款,让华小、国民型中小学及教会学校一一得到適量的拨款,还庆贺每年数字都在增加。

话说回头,既然华、印裔和马来同胞一样,齐住在大马的屋簷之下,乃大马一等一公民,为何唯有国小型学校才能获得政府制度化拨款,而华、泰小就得自力更生?更离谱的是,在申请拨款过程中,不但不获批准,还遭当局诸多刁难,这根本就是制度偏差和种族歧视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存在,说实话很可笑,整整熬了半世纪的荒谬制度,教育界还在念著全津和半津的紧箍咒,只不过是將老问题再次端上檯面,莫非教育还有肤色之分?同样为国家培育人才,却因政策而面对偏差待遇,都將优秀人才给“流產”,也令国家逐渐失去国际竞爭力。

华、泰小严重失去政府制度化拨款,確实是学子们的悲哀,也是国家政策的通病,使到华、泰小教育发展受限制、充满无辜的血泪,何时还能顺利领到下一笔资金,恐怕还是一个未知数。

我在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华总)及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教总)呈给首相的备忘录里,看见这么一句话:“制度化公平发展各源流学校,发挥国家优势,促进国家进步”,这样的呼求,行行触摸到我心灵,意味著全马教育界的数十年心声,是否有被政府紧记於心?国民千呼万唤,都是为了国家前途利益著想,但遗憾的是,区区一个拨款为何不能慷慨解囊?

假设处在最坏环境之下,政府长期拨款给华小的待遇不公及不足,以致华、泰小迫不得已需要向社会各界筹款,而冷落了国小,这岂不是又可能引发另一个问题?如果私人企业只帮助华、淡小而忽略了国小,那他们又会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华族社会?纵然我们都在批评政府,没有正面看待华、泰小发展的需要,那现在不是自打嘴巴?

事到如今,国家政策对各族学校拨款制度公平与否,你我心里有数。只有通过制度化拨款,才可以有民主化的教育,而不是政治化的教育,不管有没有投票,就教育角度而言,要培养人才就要有民主化的教育,人民的权益也才会获得保障。我始终相信,只要政府从善如流,就算资源再有限,还是有足够的资金,可造就明日之星!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制度化拨款,很难吗?




抓紧机遇,让华教升温

2012/04/1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郭联福

除我国的1291所华小、改制后的78所华文国中、61所独中以及3所华文学院由华社及其华教机构自力更生,耕耘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以外,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教育推广工作,都与该国政府的参与是紧密关联的,即大部分政府为了社会稳定发展,采取较开放的教育政策,以进一步推广华文教育的工作。 

我国政府似乎紧追着这股潮流,纷纷在非华文源流的学校或学院,专为非华裔学生提供华文课堂学习的机会,其教育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的滋长。

笔者对此提出极为关键的提问——华教日后途径之择选该何去何从?

无可避免,政府在推广华文教学上扮演主导者,也是名副其实的庄家一名,因为第一,除独中以外,其他华文源流学校是归属国家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第二,师资、办学资源等问题仍是国家教育一体化规划的统筹,这一切都是政府在引领着该语文教育的发展。

提高华文价值与认识

华社不应隐忧语言政策或语文学习背后的动机,而是更实际的投入让华文教学普及化,其中务必重新制定广泛和包容的新语文架构。

因此,首先必须让所有人对“华文母语教育”和“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区别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和了解,之后再进行第二阶段的教育工作,即让它们共同和谐生存并发展,而又不相互抵触和威胁。

譬如中国人的汉语学习通称“语文教学”,而面向非中国人的汉语学习则是“对外汉语教学”,至今也实在找不到一个例子证明,有中国人跑去学习对外汉语教学性质的中文。

华教发展应双赢局面

中文能够传遍世界各国,有一部分功效还真有赖于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科研工作之实施与推展,这也是我国面向非华裔华文教学的借鉴,但根据我国特殊国情、文化、政策进行改良和优化。

所以,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共同营造双赢局面,因政府始终得依靠华社师资的提供,而华社从中获取教育资本,何乐而不为?

万事俱备,酝酿已久,东风早已掀起,华社和华教机构应及时抓紧这良辰,提高整体华文教学的效益,把华文教学在这个新时代攀向另一座高峰,这同时也是对自我华社要求提出了另一项更高层次和层面的目标。 (文:郭联福)




符贻锦:曾助解围攻董事困境 宽柔培群紧密连接

转载自:2012/04/18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新山17日讯)笨珍培群独立中学建委会一行人,本月14日上午10时到访新山宽中。

    培群独中建设组主任杨敦祥、校长张济作,事务处主任陈奇男、训导处副主任陈喜月,是在董事长林青赋的率领下,到宽中进行交流访问。

    宽柔中学董事长陈伟雄、第一副董事长童星存、第二副董事长郑振贤、总务梁开明、财政洪慧娥、董事张拔川、常务董事林俊民、常务董事廖泳发、董事朱培兴、董事黄重山、许宗森校长、谢秀权副校长、符贻锦副校长及各部门主任出席了交流会。

    符贻锦副校长在发言时说,培群中学与宽柔中学,与其说是友校,不如说是兄弟姐妹校。在地域上,培群中学是距宽柔中学最近的独中;在历史上,笨珍是宽柔中学发展初期,董事曾经筹募建校经费的地方,培群中学的董事们,还在当时落力协助解决宽柔董事被土人围攻的困境。这段历史,让宽柔董教对培群独中感念良深;目前有不少宽柔校友在培群独中服务,这层层关系,让宽柔与培群独中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陈伟雄:教育须具宏观思维

    宽柔中学董事长陈伟雄在致欢迎词时对培群独中发展校务、力求进步的决心和行动表示敬佩与尊重。

    他表示,筹办独中是一件任重道远、充满苦与乐的艰巨事业,除了学校当局的努力外,还得仰赖华社的支持。教育不是苦干就能有成果的,它必须有具备宏观思维、微观运作的董教强大队伍:还须同舟共济、同心协力一致地前进,才有可能达至目标。

    他指出,站在最前线的教师,不论在何种环境下,都必须自强不息,不应因为面对困难而舍弃教育下一代的决心。

    陈伟雄感慨在目前这世界各国都在网罗人才的当儿,我国还处在输出专业人才、引进外国女佣的阶段。

培群一路走来艰辛困难

    培群独中董事长林青赋及校长张济作表示,培群独中校小势薄,却受到宽柔中学董教的热烈欢迎及礼待,感到受宠若惊:他们觉得独中应该经常交流,以解除猜疑及促进了解,更希望宽柔中学把培群独中当着兄弟般来支援。

    他们表示,培群独中长期面对区域性的学生来源』司题、董事部的内部问题、筹款的困难等一再循环,使校务停滞不前。从早期的30余名学生,经过几年的着手改革,推出20几个发展项目,到今天已拥有1200名学生的规模。这一路走来,艰辛困难。经过董教团队破斧沉舟的决心发展之下,培群独中近年来逐渐受到笨珍华社的认同,开始绽放色彩。

    他们表示,为了拓展格局和思维,董教团队展开参访活动,到华仁中学、居銮中华中学、培风中学等各大型独中访问,希望取长补短。此次参访宽中,主要考察宿舍及食堂的管理及营运。

    在观赏了宽柔中学的《阳光宽柔》及交流后,参访团到摊位众多、食物种类丰富的食堂及学生宿舍参观。





 南院重开马来文系的意义

转载自:2012/04/18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罗康凯

    新山南方学院董事长拿督张文强日前透露,南院将于20128月重开马来文系。院方已在今年1月正式向高教部提出重开马来文系的申请,相信很快将获得高教部的答复。

    张文强也指出南院旱前仍处于专科班时期,就已设有马来文系,而且在还未停办该科系前就已培训出大约200名的马来文科老师,执教于全国各大独中。

    笔者认为,学生们从南院马来文系毕业后的出路是广阔的。马来文系的毕业生除了可以选择从事教育工作,也能够进入注重3语的报界工作。报馆记者或编辑都需拥有相当的国文基础,才能胜任采访、编辑、报导新闻的工作。除此之外,南方学院马来文系毕业生也可以投入翻译界当翻译官。这样能够解决翻译界长期以来华裔翻译官缺乏的问题。当然,私人界的职位如市场专员甚至是市场销售经理等等要职,也需要能够掌握国文的国文专才来开拓日益庞大的友族市场。

    无可否认,马来文是我国的官方语言(Bahasa Rasmi)。许多的官方正式来往书信,政府部门行政都是应用马来文来进行。所以,掌握并精通国文能够使我们在处理官方事务上事半功倍,也无往不利。由此可见,南院国文系的毕业生也可以选择从事有关政府事务的行业,为一些国文还不甚精通的社会大众提供服务。

    除此之外,马来文也是我国除英语以外最常用来与友族沟通的语言(Bahasa Komunikasi)。国人可以透过掌握国文这全民用语来达至有效沟通、互相了解并促进全民团结的目地。所以,我们也称国文为全民团结语言(Bahasa Perpaduan)

    总的来说,南院复办马来文系除了可以提供师资于独中,马来文系的复办也有着其它方面的深广意义,而马来文系的毕业生更可以自己所学习到的语文专业,为社会大众提供相关的语文服务。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报道
~赤道论坛/事实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