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文並非理所当然?
2012/04/04 星洲日报/言论
~作者:安焕然~
南方学院的华文课是开设给全院非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上学期我在这门课的期末考,又出了这一申论题目:试以“华文与我”为题,写出你学习华文的经歷,並指出学习华文或学习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批改八十几位同学的考卷,跟往年一样,总是心潮起伏。很多老问题,依然存在。而这一次让我更为感慨的还在忧患於华文独中的“华文教育”。
一位毕业自柔佛某大型独中,目前就读於南院商学系的同学,在考卷上表白:“我是一名华校生。因为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我从小就觉得我的华文比一般人好、比別人强。但是在统考成绩公佈那天我才知道其实我的华语一点都不好,只拿C7,而英语则拿了B5。我才发现我的华文真的很烂,可能还输给‘马来校’的学生。可能是从小就在学华文的环境下成长,我觉得学华文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我才发现其实学华文一点都不理所当然。学华文的环境是靠许多人的努力爭取,努力捍卫和努力坚持的情况下,才能学到的。然而这种道理我居然要到了现在才领悟。说来也真是羞耻。现在想起在中学的时候,每当上华文课我不是睡觉就是和朋友聊天或做其他科目的作业,一点都不珍惜,因为心理总觉得华文太简单了,华文根本没有学的必要……”
我佩服这位同学的坦诚,也欣赏这位同学的自省。然而,也由此可能窥探到一些事实面:华文独中的“华文教育”,怎么了?有人说,如今的华教已不是靠意识型態主导的时代。这话虽有道理。但如果连最基本的华教意识都消解了,我们如此辛辛苦苦搞华教,还有意义吗?很多时候,华教“运”而不“动”,除了外部因素,恐怕还更在於內在的认知问题。
诚如郑良树教授所言,母语教育的传扬,还端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繫於华社本身的热度。如果连华文独中都对“华教意识”的宣导也避而不谈,这样的意识涣散,几代人下来,华教还能长青吗?
此次考试,拿最高分的是一位设计系的国中生。她这样写著:“我是一位设计系的学生,中五毕业以后便不再执笔写作……对我而言,学习华文的时间虽短却充实。从小到大,华文一直都是我最喜爱的科目。也许这句话让人觉得娇揉造作,甚至煽情。但事实上比起其他的语文科或数理科,我的確更钟情於华文……记得小学和中学时期每每开学,老师一把新课本份派下来时,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华文课本,把课本中的课文当作小说一般地阅读。或许是因为这个习惯,当我在中二接触到小说便深陷其中。因为喜欢阅读小说,让我从中三开始便爱上写作。更在老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参加数次创作比赛。其实当时文笔不错的同学可说是人才济济。而我在他们之中也並非最出色的。所以获奖文章不比落选的多,但就像作家九把刀所说:‘说出来会被嘲笑的梦想才有实现的价值,就算跌倒了,姿势也会很豪迈。’”
她指说:“国中的华文课与独中不同。在我们的课程表里不会出现华文课。华文老师必须自行组织学生,让我们在放学过后留下来上华文课。不知道是华人子弟的通病,还是所有学生的惯例,其实愿意留下来上课的同学並不多,甚至有同学放弃报考华文。到了后期接近考试时,留下来上课的同学只剩下几位。那时候老师眼中的失望与无奈,至今我仍然记得。”
这位国中毕业的学生在考卷的后半段如此总结和省思:“但是我们展现给世界的是甚么?周礼、楼房与文章呢?它们都在哪儿?失传的失传,被遗忘的遗忘。如果我们还拍著胸脯说:我们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我觉得这便如鲁迅笔下的阿Q。看看人家欧美,歷史最久远的意大利古罗马,不过也就几千年歷史,可人家都保留下来了。我无限感慨。当一些人在文化与语言之崖苦苦支撑,却又看见自己的族人还未觉醒时,该有多难过……”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安焕然‧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
华教的路可以更宽
2012-04-08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郭联福~
国小华文教学史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期至1995年的经营形式是为确保华族学习母语之权益,但1996年至今的华文教学则是面向非华族族群,从15名学生方能开办华文班演变至今即使只剩一名学生也得“舞照跳、马照跑”的情况,我偿看到的是四个字:志在必得!
华社还未准备好
首先,为了华校利益,原本属于华校师资不应被剥夺派遣至国民学校,华社抗议是合情合理,而胡乱被调派到国小的教师申请回华小也情有可原。
华教界似乎与国小华文教学划清楚汉界限,这可以体现在:一是有“母乳哺育,奶粉喂养”论的提倡,“母乳哺育”是形容华文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永远不能以“奶粉喂养”性质的国小华文教学来取代;二是这支由超过600名国小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师资队伍逐渐被华社团体察觉到他们的存在;三是我们顾虑这股浪潮会冲破华教的岸坝——担心华族学生在不清楚实际状况下被送入国小就读;原本属于华小师资再被剥夺。
其次,是国家留不住人才,还是不懂得创造教育生机?大多怪罪于前者为罪魁祸首。单以“国小华文”计划而言,我们如何成为此教育语言政策推行时的垫脚石,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所在。它还真考验我们华裔教师宁可沉浸于华校,寻找所谓的民族归属感;还是背负着民族伟大的使命,来到华裔子弟稀少的国小扛起华文教育的重责,其中又考验着我们如何妥善处理与友族共事共处的关系。
我国要在全国5千多所学校推展华文教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教长之前也有此意,但最为棘手的就是师资来源问题,我们华社又能给予多少的配合呢?
天时地利待人和
这一项华文教学事务可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伟业,恰好我们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即于2011年基础教育改革后,我国一体化教育体制逐渐朝向多元化,中小学阶段的师训工作不再由公立机构包办,也让私营大专机构一同协助政府,当中的连带关系就能创造无限的机会,这是天时。
中国面向外国成年人对外汉语教学已蓬勃发展,但我国少儿的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正是我们雄厚他们薄弱的一环,这是地利。倘若能搭上这语文教育发展的列车,不仅为华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教职机会,关系到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育工作也是无比丰厚。
在全球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若我们还死守一方去阻碍华教在这片国土上发光发热,不觅寻另一条生机,华教事业将难以推向高峰。许多海外学者认为,大马华教发展有了逐渐走下斜坡的迹象,是我们满足于现状的收成,抑或是我们已经对中文的出路设下了框框,选修中文系就与教师、影视界工作者、新闻从业员、翻译员、作家等等画上等号了?
我们是否应借助上述天时和地利因素,广度和深度地纳入大马华教发展事业中,还是看我们华族本身,这是人和。
我们与其排斥,倒不如用欢喜心去迎接它,并从中改造华教的命运。中华民族是名扬四海的一个族群,五洲六洋无一处是没有华人的足迹,同样的,其民族语言也应该如其心志一样广大无边境才是。别再把路走得那么窄了,以致把自己逼到死路处去,我们华教是到了该转弯的时候了。
家祥:看你的了!
2012/04/04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谢清发
副教育部长魏家祥成了董总325救亡大会的勇者;他忍辱负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魏家祥表现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全程参与325,是过去20年来,唯一的马华副教长,敢于面对华教课题,这反映魏家祥是有担当的副教长。
魏家祥不屑“萧规曹隨”,採取其前任者的做法。那个前任者不但够坦白,而且“百忍成金”。
在2005年,董教总为了釐清何谓“全津半津华小”,约见该副教长。
该副教长遂安排董教总去教育部討论。
时任董总署理主席的叶新田领军。
叶新田不断追问教育部官员,根据什么教育法令来划分全津与半津华小?官员答说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叶新田再问是根据什么论据?“恼羞成怒”的官员,竟然气冲冲收拾会议桌上的文件,离开会议室时大声说:那是我们想出来的。
面对突如其变,一脸愕然的董教总代表,纷纷望向副教长,只见他“以不变应万变”,笑笑说:“今天的对话到此为止,下回再安排。”可惜,2008年大选他没上阵,也不必安排了。
魏家祥的再前一任“好紧要”(客家话意即很厉害),他不但任期长(將近10年),还“无惊无险又一年”地攀上部长位。
他在教育部时一直宣佈“永不兑现”的拨款。
別只闻楼梯响
近来魏家祥也一直在宣佈各种各样的教育拨款,期望他不会成为那个前前任者,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魏家祥是马华歷届以来,学术水平很高的副教长,有一个前辈值得他学习,那就是我国第一任副教长朱运兴。
从政在于政绩,不在于当官之久。
朱运兴不恋栈官位,当政时据理力爭,並基于原则而弃冠而去,毫不含糊,此乃真政治家也!
谨此期待魏家祥切勿迷恋区区部长官职,而被人民唾弃!
狗捉耗子的建议
2012/04/04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婧敏
財政部副部长林祥才建议民联,撤换雪州州务大臣卡立,因为卡立无法解决雪州水供和电供问题。
听了林祥才的“建议”,笔者感到啼笑皆非,甚至觉得林祥才龟笑鱉无毛,也不想一想马华,甚至巫统,也面对同样困境。
远的不说,就拿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来说,这已是几十年的老问题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解决(虽然已举行圆桌会议,教育部原则上接纳华教建议,但我们还得走著瞧!)
如果林祥才的逻辑可以成立,那么由歷任至现任的教育部长和副部长,是不是也该撤换?
因为他们都不能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否则也不会有325华教救亡大会,搞到国阵政府大头佛般,狼狈不堪。
其实,雪州州务大臣卡立有没有处理好雪州水供问题,明眼人都看出问题出在哪里。不是雪州州务大臣卡立不可为,而是不能为,他要照顾雪州的利益,所以才会有这么多阻挠,需花时间解决。
再者,雪州许多子民,尤其是贫穷人士,可不在意这些大问题,他们只要有便宜水供,甚至有些人可以享受免费水供,就心满意足了。
看来,林祥才的“建议”,只能说狗捉耗子,多管閒事。
华社,真的生气了 !“325华教救亡运动”侧写
2012/04/01 星洲日报/地方版
~作者:许元龙~
董总号召的“325华教救亡运动一一华小师资严重缺短抗议大会”。依记忆,这是自有华教史以来,参与团体众多,人数突破万名的首一遭。
那天,人群顶着炎阳天,一早就从各地出发赶赴一场华教的救亡大会。
在董教总教育中心的华侨山岗,除了挤满热爱母语教育的人群,也挂满各种各样的抗议救亡横幅,人心的激情,横幅的申诉,勾画出数十年来华社对华教的不离不弃,也展现了爱国的同胞们决心向政府要求解决华小师资短缺及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
掌声呼声扣人心弦
在山岗上、在梯级上、在帐棚中、在楼上楼下,当他们倾听董总主席叶新田、教总主席王超群、前董总主席郭全强、汤毅等之呛言豪语时,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呛声……声声发自内心、声声扣人心弦、声声的叫与会者振臂高呼的忘我,不知身边者是谁?
这样的激情忘我境界已许久没感受到,除了那年前在国家回教堂的“反对英化教数理大集会”之外。
华教领导在台上愤慨激昂的陈词,台下群众的声浪。这显现了人民的心声、要求。
魏家祥赴会让人意外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顶着首相与副首相去听人民心声的使命,而勇敢的、令叶主席感到意外的赴会。
他的到来,部分群众按不住心中的不满,有者丢报纸、水瓶、有者呛声、叫骂声、下台声、嘘声不绝于耳,人民真的生气了!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他从政以来最难堪的一遭?也不知道,他是否会将此华社真的生气了的实情,明确的向正副首相反映?他是否也得向正副首相或蔡总反映,倘政府不马上解决华小的奇难杂症,那前财长达因之“华裔将狠下心来弃国阵”之预测一点都不假。
魏氏也应从群众的激烈反应窥视出,马华或他在处理华教问题的手法仍不得人心。人们也置疑他不辞职而能为华教开拓新格局之能耐。
现在,不管教育部或以他为首的教育委员会拟出8大方案或其他圆桌会议所达致的方案。同胞们皆会抱着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但可以说,大伙儿皆没抱着太大希望。
支持力量是谈判动力
325的华教救亡盛会展现了华社团结一致的捍卫华小永不变质。这股强大的人民力量与诉求。除了国阵政府必须严正的看待之外,身为董教总或各州联委会的领导者,也是无庸置疑的得面对强大的压力与考验。
纵观华教史,在捍卫与维护华教的漫长过程中,领导的决心与素质成了成功与失败的主导因素之一。
现在,华社的强烈要求所给予董教总的支持力量,是他们谈判与动力的筹码,也是使命。他们能否展现如林连玉、林升晃、沈慕羽等等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超人品?
华社已生气的向政府展现对华教的诉求、也给董教总强大无比的支持力量与压力。
华社的诉求关系国家的前途、落伍的单元化教育政策已没有市场。政府如何用智慧解决华教问题,让国人拭目以待吧!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