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八)
让数字说出事实
2012-04-22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董总发表文告指出,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在华小教师薪金和国小师资问题方面,所讲的是“一时一样”,令人如堕五里雾中,不知哪一句才是真话。
这其实是不足为奇的事,因为部长和副部长在国会回答提问,或对外公布数据都是根据部门官员提供的资料,部门官员若时尔说左,部长和副部长就说左,官员若时尔说右,部长和副部长当然也跟着说右。即如教育部在2011年的统计,全国共有5848所国小,但教育部长日前却说全国有7000多所国小,这两个差距甚大的数字当然都由教育部官员提供,可见问题都出在教育部官员身上,许多教育问题,尤其是华小问题历经数十年不能解决,以致引起华人怨声载道,主要原因在此,盖因部门首长不太清楚实际情况。
不过,董总有无撒谎,华小师资有无短缺,再至华小有无被边缘化,我们还是可以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梳理出来。
数据证明华小缺乏教师
首先,内阁指示成立以副教长魏家祥为首的“华小师资特别委员会”,专责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这已足以证明华小确实长期缺乏教师。既然如此,也证明董总没有撒谎。
此外,根据2011年的人口调查和教育部数据,当年土著(包括马来人和东马土著)人口约为1千7百万,国小5848所;华人人口6百40万,华小1291所。平均来算,每2900名土著有一所国小;若国小有7000多所,则每2400土著有一国小,华人则每5000人才有一所华小,各源流学校果真受到公平对待?
教长日前公布共有48万名教师,其中华小教师3万8千人(学生598488人),再扣除淡小约9千名教师,所以国小有43万名教师(学生2150139人),也即15名华小生有1位教师,国小则每5名学生有1位教师。
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国小“也缺乏教师”,那么华小教师之缺可缺得“不成人样”了,请问董总在哪里撒谎?
董总迫不得已喋喋不休
学校的发展拨款也可清楚看到华小的处境,至少从第6到第9大马计划这20年间,尽管华小学生占20%以上,所得拨款却只有三几巴仙,逼得华人不得不“热心母语教育”,也不得不拥有捐款给学校的“福气”。常常听到友族政治领袖称赞华人热心教育,华人心中可真五味杂陈。
凭以上这些统计数据分析,若仍说华小没有被边缘化,仍受到公平对待,这种说法确实值得商榷。
说到华小教师薪金,不论是18亿或28亿,都是政府发给公务员的薪金,与发展拨款可沾不上边。而且,如果国小“也缺乏教师”,那么华小也就理所当然须缺乏师资么?这是什么逻辑!国小如缺乏师资,马来社群自然会抗议、不满,不劳我们越俎代庖,我们所关心的是华小的事务,董总所以“喋喋不休”都是不得已的事。
文:罗汉洲 (时事评论员)
语文漫谈:华文不再是落后的标签(上篇)
2012-04-2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潘兴才
日前,我受邀旁听好友开办的汉语学习班首课堂,虽然全体学员只有十多人,但他们个个的来头均不小,令我惊讶!
他们的职业包括医生、会计师、企业律师、大企业高级经理、马来籍翻译员、退休外交官,以及电视广播司仪等等,他们可谓是社会精英分子。
从退任高等法庭通译员以来,仍然孜孜不息地研究汉语教学的好友,将适合大马多元民族学习的研究心得编写为速成课本后,作为教学试验,只在英文报纸刊登数次招生分类广告,一共获得二百多个询问,作为“千里之行”的第一步,他先在八打灵再也区开办小型初级班。他对于令人鼓舞的反应也感到十足的意外惊喜!
不再是贫贱和落后语文
我的惊讶加上他的意外惊喜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原来汉语或华语或华文早已不再是贫穷、落后、愚昧及卑贱的“标签”!原已“番化”的华人或所谓的香蕉人,又或马来媒体所谓的“非华人的华人”呈现“再汉化”的倾向,马来社会精英也敏锐地预见到通过对汉语的掌握可能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打入十三亿人口的世界最大和最后的新兴市场-中国。
中国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就是中国人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中国沿海东部的开放)不知为多少国内外商家造就多少财富!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的华族商家和谙华文的精英如今无不从中国经济崛起中致富。
后三十年发展转入河西
华族第二代的专业人士,如英国毕业的特许会计师,大多通晓华文和英文,目前在中国沿海城市每月可赚得三四万令吉的薪酬;三四年后他们便可回乡购置房屋收租。
前三十年河东,后三十年河西。在“十二五”计划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在快速进行,“河东”将转型升级为“服务业”,未来三十年的“河西”是指西部大开发-实体经济将向四川、青海及新疆等省份倾斜,一个四川省大过法国,一个新疆省等于整个西欧,转型和大开发的外溢效益很庞大。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自两年取代日本后,正直追世界老大——负债达145万亿美元的美国。2011年中国以9.2%的增长速度追赶只有1.7%增长速度的美国。今日,中国不仅是世界首号出口国,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进口大国-其中主要矿物和原产品进口占全球产量的40%以上。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占全球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增大,同时正在创造无限的商机。特别是行将对外开放的服务业,对外国投资者和专业人才具有无可抗拒的吸引力。
到神州发财必须谙中文
东南西北中,发财去神州。可是,“去神州发财”的通行证则是通晓汉语或华语和华文。不出我所料,上述汉语学习班的学员们在自我介绍时透露了他们学习汉语的动机:因应华文的市场需求。例如:1.每月要用华语和华文接待约40位的中国客商。2.必须用华语向顾客提供医疗或保健服务。3.用华文解释企业法律文件内容。4.帮助就读华校的儿女在家做功课。5.了解中华文化等等。
总之,中国经济的崛起,华文的经济和贸易价值正蒸蒸日上。在环球化的进程中,华文越来越成为仅次于英文的必需工具,甚至展现与英文平起平坐的势态。
文:潘兴才
语文漫谈:华文不再是落后的标签(下篇)
2012/04/24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潘兴才
华文不但成为21世纪经济语文,而且正逐渐跃升为高科技语文。根据美国国会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在4月5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美国低估中国军力的增长是因为对华文的认识不足。
其中4项关键性武器系统自行研发的进程速度超过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估计,而让美国分析员吃惊。它们是⑴039A/B/041型元级柴电攻击型潜艇;⑵SC-19反卫星系统;⑶东风-21D型反舰弹道导弹;及⑷歼-20隐形战斗机。
该报告认为,上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专家以为中国在军事上永远赶不上美国。“十年过去了,如今显而易见,美国在世纪之交时对中国抱持的那种想当然的看法大错特错。”
华教仍是土语学校
该报告指出,美国低估中国军力增长的原因是:美国能看懂中文(华文)的专家太少。“美国如果有更多专家看懂中文,或能阅览一些公开(中文)出版物,例如学术性的科技期刊,他们所作的分析就可能改进。”
换言之,美国低估中国现代化的军力就是依旧鄙视华文,漠视中国综合国力在30年快速增强的背后推动力——华文所承载的中华深层文化和民族精神核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在我国何尝不是这样!在教育法令下,华文教育依然写明为方言/土语教育(Vernacular education)。据牛津现代高级词典,“Vernacular:(名词)指在某一地区或由某一群人所说的语言,尤其是一种非正式或书写的语言。”也就是说,华语地位仍停留为华人新村内的方言或土语。
进步富有的标签
“50年不变,马照跑,舞照跳”。难怪受英文教育的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呼吁华社不要再以政治化或种族化途径来捍卫华文小学;反之,应强调华语的经济价值。”他似乎不知道英殖民主义者给予华小“土语教育”地位是因为“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文字和语言的权利和自由”。
他只知道因为中国已是经济强国,华文具有经济价值,又似乎完全不知道:华文早已由经济语文跃升为高科技语文。
从社会精英分子参加好友汉语学习班的这一现象看来,他们已完全否定国阵沿袭英国殖民地政府对待华文的政策,而认同华文已复兴为经济和高科技的语文,并且非常赏识华文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在本世纪世界各领域取得应有地位。他们生活在通行多元语言的地球村,必须尽早掌握即将成为地球村另一种新兴的主要语文——华文。华文中小学早不再是土语教育机构,而是所有民族共有的学府。你不学华文是你的损失。华文已可当作进步和富有的标签。
文:潘兴才
华教与政治筹码
2012/04/24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桦强
儘管各个方面一直强调不要把华教政治化、种族化,以基本人权课题看待华教,不必要夸大渲染,尤其在宪法下接受母语教育受到保障。因此,一切诉求都应视为合情合理,然而,以当前的政治环境,华教问题似乎已被有心人炒作,要独善其身,甚为不易。
国內一些政党,包括属于异族的,一直都覬覦著这块政治筹码。一党独大的巫统,数十年来玩弄的是两面政策,它既能在华社盛怒公愤时適时安抚,也能在其他时候,推行一些政策,討好其族群的极端分子,满足他们的马来民族主义至上的优越感。因此,巫统一直能左右逢源,获得相对较大部分国民的拥戴与支持。
作为其长期盟友的马华,却面对无法在华教课题上为族人爭取到满意成果,备受压力。因此,民怨越积越深,也是它逐渐丧失华社的支持的主因。另一个华基政党民政党,也面临同样困境。大选將至,这些华基政党的生死存亡,很大程度取决于如何应对华教这一课题。马华拥有一位教育副部长,自然首当其衝。看来这块政治筹码,谁都输不起。
透过舆论支持
对于民联,尤其是行动党,諳熟华社对华教的重视,虽然缺乏资源的方便,不能像国阵般大派糖果,拢络民心,但它也不是省油的灯,透过舆论,在精神上给予华教义无反顾的支持,感动华社,贏取民心。
民联的所作所为,董教总看在眼里,虽心存感激,但不敢太靠拢,以免受人利用,当政治筹码,触怒当权者,坏了振兴华教的千秋大计。
华教在风霜雨露中一路走来,无怨无悔陪伴它,呵护著它的是董教总,只有它的远见与坚持,才使华教面对一次次的凶险,最终都能化险为夷。董教总歷来的领导人,为华教作出无私奉献,贏得人们喝采。他们的出发点並非爭取政治筹码,也无关名利,如果没有他们这些守护神,真不敢想像华教是否能走到今天?
始终后知后觉
但是还有一些人、团体或政党人士,指责董教总领导人的所作所为另有议程,借爭取华教之名刁难他们,妨碍他们的政治进程。说透了,是他们失去捞取政治筹码的机会,恼羞成怒。更可笑的是那些自谓与华教共存亡者,始终后知后觉,要他人推一把才走一步,还埋怨別人不给面子。
我们的政治人物在关键时刻,尤其擅于耍弄手段,適当时候发表一些扭曲事实的言论,转移视线,蛊惑人心,不经意中舆论竟靠向他们,马仔更是群起拉横幅,吶喊、嘶叫、慷慨激昂,结果正义者变成罪人,搅局者竟成英雄。他们达到捞取政治筹码的目標,但华社爭取的目標与方向呢?人们似乎模糊了,不再关注华教的斗爭,关注的是那些政治人物。 各政党欲从华教捞取政治筹码並不为过,毕竟这问题原本就须透过政治力量解决。325后,数十年悬而未决的华裔基本权益是否能平反,还是年復一年,週而復始,再过一、二十年依然存在?从政者捞取政治筹码后,是否真心诚意解决华教问题,才是问题。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