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七)


等待一声道歉

2012-04-19 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林明华

19871011日,我和几位朋友驱车北上都门,参加在天后宫举行的抗议教育部派遣不諳华文教师出任华小高职的大会。

16天后,政府以避免种族衝突为由,展开了以“茅草行动”为代號的大逮捕行动,援引內安法令逮捕119位华教人士、政党领袖及社运分子。直到次年6月,被扣留者才陆续获得释放。

接到上述消息的时候,我和同事们正在新山办事处赶稿。但是,我们那天发出的新闻,却一则也无法刊出,因为,《星洲日报》也在“茅草行动”下被封禁了。同时被查封的,还有英文的《星报》和国文的《Watan》。

往事並不如烟。回忆起来,一切仍歷歷在目,犹如昨日。

那一天,同事们表面上都出奇的冷静。其实,大家的內心是非常焦虑不安的,不只忧心星洲日报的未来,也担心友人和同事的安全,白色恐怖的氛围瀰漫下,失望、悲凉、愤慨、恐惧,百感交集,纷纷涌上心头。

此后,5个月又11天的停刊日子,就在等待中度过。

这段日子,我没有甚么特別值得追述的沉痛经歷。和那119位失去自由的人士以及他们的亲人所蒙受的痛苦比起来,我只是暂时失去工作,根本算不了甚么。

25年后,政府终於承认,在过去確实曾以“错误的理由”援引內安法令,扣留了不该被扣留的人,包括在1987年展开的“茅草行动”,也是错的。

迟来的正义已无法改变事实,因为错误已经发生,伤害已经造成,情何以堪!我们唯一的期盼是,这样的错误和伤害,以后再也不会在这片土地上发生!

首相署部长纳兹里说,政府会在未来竭尽所能,避免歷史重演。这样的承诺,斩钉截铁,但仍须经过验证,才能算数。正如纳兹里所承认的,已故前首相敦拉萨在任时曾承诺过“政府只会用內安法令来对付共党分子”,但是,“政治扣留行动,还是发生了”。

这不该是遗憾而已的轻轻一句感嘆,而是一个承诺经不经得起考验的问题。將取代內安法令的国家安全罪行(特別措施)法令,也须面对並通过这样的考验才行。而这,需要时间证明。

內安法令自1960年实施至今,已经有1万零833人被扣留,当中,有多少人是被错误扣留的?有多少扣留乃属冤假错案?歷史还未作出交代,伤口也还待抚癒。

这是马来西亚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那些无辜者,他们的损失已无法弥补,他们还在等待一声挚诚的道歉!

(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诗巫董联会促政府 速承认独中统考文凭

2012/04/16 诗华资讯网 

(本报诗巫15日讯)诗巫省华文独中董联会第十七届(2012-2013年)第一次会员大会通过三项提案,其一为促请政府立即承认独中统考文凭。

三项提案之一是促请政府立即承认独中统考文凭。

政府教育部已承认146所中国名校,为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华文运用及其功能,政府更应首先承认我国独中统考文凭。 其实,去就读中国名校之学生很多都来自独中。

承认独中统考文凭,此将有助于解决华校所面对之师资严重短缺之老难题,也可缓解独中毕业生之就业困境。

而且,教育部对华文教育政策,不应里外不一致,前后相矛盾之现象。

全力支持华教救亡

第二项提案是全力支持华教 3.25华教救亡运动”大会之合理诉求 (或决议)。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社会里强行实施 “单言文化教育”的政策是行不通的,是不符合本国之国情所须。

政府理应一视同仁华教为国家发展之源流一环,因为华教为国家培育了数以万计人才,对社会已做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

另外,华教师资短缺由来已近半世纪,年年如此,周而复始,拖延至今是无诚意解决,政府是时候以严正认真去对待了。用实际有效可行之方案以还人民一个长久合理要求。

当局不能与首相所提倡之 “一个大马概念”背道而驰,应做到实际落实,否则将使人民质疑为 “口号”陷于空谈。

上述两提案是由建兴中学提出。

促承认学位废附带条件

第三项提案则是由光民中学提出,要求当局对承认中国大学学位取消时限和附带条件。

即取消只承认2011428日以后的留华毕业生; 一视同仁对待专业领域, 特别是医科毕业生,须与俄罗斯、乌克兰、印度、 台湾等国毕业生同待遇。中国大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术水平已与国际接轨。

当局只承认2011年以后的毕业生是极不合理和极不公平的,且是有人为歧视之概。

中国医科和有关专业系学术水准早已有国际水准,这些毕业生回国服务应予提供方便和以示欢迎。若存有行政和媒介语之差异,应提供熟悉条件和给予训练机会。

大会也通过,三项提案一致将以致函至诗巫华团、砂华总、华校董联会、各华裔政党,吁请据理力争, 向当局陈情。




马华若真为华教,民联哪有机会“哗叫”!

二零一二年四月十八日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黄震川 

托翁协文退党的福,因而被马青总团长委任为槟州马青一哥的陈贤德,如果不是因为在光华日报有个专栏平台,相信槟州人民很少会认识他!

陈君写专栏的风格和民青团副团长陈嘉亮颇为相似,文章内容都是冲着评民联“鸟”行动党而来。身为光华日报长期读者,笔者坚持专栏作者必须交出有素质的文章,与其利用专栏的宝贵版位用文字嘲讽民联,何不通过宝贵版位向民联提出更好的政策或治国方针,让读者可以理智分析,做个比较!若要呛民联,鸟火箭 ,开个记者会或发文告不就行了吗!

董总主催的325抗议大会之所以会发生,都是身为联邦政府一员的马华在内阁中无能而衍生而成的。

马华在中央有一位副教育部长,华社肯定对他期望很大。看到华小缺乏师资问题多年悬而未决,看不到教育部的解决问题的诚意。看到325当天有小孩手持马尼拉卡写到:我爸爸时代不够老师,我的时代也不够老师。我们心中的痛,马华领袖可有感受?陈贤德先生,难道你不会因自己党领袖身居副部长要职的无能而感到羞耻吗?过去几届大选,华社何时亏待过马华?马华大胜了,在争取华社权益方面应该有所表现。

你们马华总是让华社失望。试问如果马华在华社大力支持下表现积极,敢于为华教争取公平对待,不让华小一直缺乏拨款,校舍简陋,白蚁放肆,优异成绩者进不到国立大专,华小增建或迁校都困难重重等老掉牙问题,民联哪有机会哗叫!因为马华的无能,连来自吉打州的某华小副董事长也忍无可忍在千多名学生前说出“魏家祥挨打应该”的气话。(27/3。光华日报)

权宜之计难信服

身为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如果真有诚意,一早就应该答应董总他将出席。而不是在325当天才临时通知董总他将会出席。好了,他出席后又发生“被打”的罗生门事件。但经过董总所公布由6架摄录机所拍的画面,人民心中的答案更是进一步已确定了!马华与其呛民联,不如乘着13届大选来临之事,拿出勇气敢敢向那些要推行单元化教育政策的巫统领袖谈判! 

陈贤德说他认同老大魏博士说华教问题不能一朝一夕可解决的,天啊,这是什么话?霹雳州华教工作者联合主席汤毅说今天的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比44年前更严重,原因在哪里?陈贤德啊,30年前我求学时代,你们马华这样说,华社还可以轻易相信。然而30年后的今天,你们这些高官还讲同样的话。还把球踢给教育官员偏差,小拿破仑等,这根本是教育部长失责!眼见325即将如期举行,突然跑出八大方案,这个权宜之计也难让董总信服!

马华身为执政党,应该好好表现。民联是在野党,在朝野政治对立之下,他们对任何课题都有一定的政治议程也属正常。万一民联有幸来届大选变成执政党,如果华教问题还是无法解决,相信华社也会向行动党和公正党华裔领袖呛声!陈贤德与其借325大会炮轰民联行动党,不如呼吁自己党中央领袖说服巫统领袖公平对待华社,别一直让民联有机会借题发挥让马华喊冤叫屈,白狗偷吃,黑狗当灾!

陈贤德本身也应该利用槟州马青一哥的身份制衡槟州巫青团团长塞胡申迈丁,别让他为了夺回马来选票,一直玩弄宗教课题和煽动种族情绪来攻击州政府。平心而论,华教若要获公平对待,个人对国阵尤是马华不敢寄予厚望,毕竟大多数巫统领袖的单元化种族思维根深蒂固,除非中央改朝换代,也许还有希望!




 华教与其组织能力提高之关系

2012-04-21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郭联福 

人们往往因为沟通不良,所以才导致日后百般失误的问题层出不穷,人际关系如此,语文教育管理与发展的工作亦是如此。

倘若政府机构、华教机构以及华文教学这复杂的三角关系,能够建立在优良的沟通管道上,很多问题的发生确实可以避免的。

就如2007612日发表《董教总对“2006-2010年教育发展大蓝图”总体意见书》的事件来看,华教机构向教育部所反映的、诉求的有多少得偿所愿?

当初要求政府增建134所华小、增加20亿教育发展用途的拨款、妥善解决华小师资紧缺问题等建议,有多少是得到兑现?唯独后者得以在近期成立探讨华小师资短缺的“特别委员会”才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增强组织并加快步伐

5年“大马计划”下的国家重要教育规划仿佛像一艘轮船,我们绝对不可能在轮船离开码头驶向海中后,召唤它打道回府。

所以,适当的建议或建言要遇上对的时间,其中时间准确度的拿捏更是能够让问题解决事半功倍,若是在国家教育政策公布后的半年才来提呈我们的建议,最终只会让人觉得我们诸多要求、不可理喻,最后只会尝闭门羹。

今后的华教机构,在处理和面对华教课题时,还需不需要对外来的施压和势力如往常般见招拆招,或者华社务必接受这语文教育上的一种行为反应表态的事实,抑或是这教育症结就永无休止的一天?

所以,势必要增强华教机构组织及加快对其教育规划、发展、实施等工作步伐。

更多人物力全情参与

首先,广度和深度地进行华教课题的探讨,如:多举办具有学术性的研讨会,集思广益地搜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再只限于反复地总结和论述过去华教问题的林林总总,而是更迈前一步,积极探讨我国华教以后的发展对策与出路。

因此,没有大量的研究发表作为华教问题的基础与垫底时,就难以突破现今或未来华教的瓶颈。

其次,培养更多年轻的骨干进入华教机构,有机制地结合前贤的经验和年轻一辈的活力与创新思维。

当我国现今政治环境的改变与走势有利于华教发展的时候,如何将华教工作做好是一项大挑战,而这首先就是要提高组织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同时需要多方位、多方面人力和物力的全程投入和全心参与,以便更轻易地朝着教育现代化、优良化和新颖化的目标发展,这将促使我国华教呈现出有朝气蓬勃、有希望的新格局。(文:郭联福)

转载自:本地报刊评论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